哪位专家能详细分析一下安徽经济发展的概况和趋势?
2010 65438+10月12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被国家忽视了30年的安徽,终于第一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时代,安徽终于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规划》对安徽的战略定位如下:
1.规划范围:皖江城市带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规划范围涵盖安徽省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和宣城,六安市舒城县和晋安区,***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相连。2008年,规划区人口30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根据规划,到2015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更好,长江、巢湖水质改善。到2020年,示范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水平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安徽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带。
二、产业空间格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一轴”包括沿江六市,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双核”是指合肥和芜湖,是当前乃至未来我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个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努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特色的前沿地带。
三、产业发展重点: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确了构建皖江城市带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从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原材料工业升级、加快纺织工业成长、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紧密联系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提出了工业事业发展的重点。
如今,安徽沿江产业转移示范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处于全面转型、跨越发展、积聚财富、加速崛起的新时期。安徽迎来了大发展的时刻。沉睡多年,在战略定位上犹豫不决的安徽,终于有了清晰明确的发展方向。安徽正处于财富积累和加速崛起的阶段。不可否认,安徽还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制约其大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对其大发展应提出以下十点建议:
1.以现代服务意识建设廉洁高效政府。
在省内,官场浮夸,“假、大、空”十分盛行,艰苦奋斗作风十分淡薄,腐败现象此起彼伏,买官卖官、官场裙带关系、家族化盛行;要下大力气改善和铁腕治理跑官要官、买官不作为等不良官场作风,根除为官乱象,展现安徽新形象,打造比发达地区更有效率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服务意识和思维模式。
2.贯彻“能者上,平者下,庸者下”的方针,积极吸引人才。
一份网上统计数据显示,安徽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太弱,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山东等省市是接收安徽毕业生的主要地区。尤其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外流率分别达到78.73%和79.30%。"
21世纪大发展的前提是人才战略。在全球WEB2.0时代,落后地区必须拥有比发达地区更先进的思想和思维理念,淘汰与时代发展脱节的年长公职人员,积极推进吸引人才战略,突破一切障碍,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人才和优秀人才,实行“能者上、平者下、庸者下”的政策,调动和引导官民一切力量和智慧,尽一切可能。
3.创造稳定透明的法律环境,
建立公正透明的制度环境,开展打击权力寻租活动,严惩违法、违规、违纪的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个人的征收、收缴行为,使政府的分配行为与其行政职能相对应,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逐步减少和淡化行政部门的权力,使其权力行为转化为服务行为。有必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制度约束。
建立积极、稳定、透明的法律环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商业社会体系。极大地改善了软环境,成为区域软实力的代表。
4.建立皖南旅游区。
以合肥为中心的高速、高铁正在建立,但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皖南地区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仍不完善。我们应该尽快联合江浙沪向国家申请建立沪芜城际铁路(上海-湖州-广德-宣城-芜湖,约260公里,这条城际铁路与宁杭、宁安城际铁路相连)。同时,沪武城际铁路广德段将快速铁路支线(广德-宁国-绩溪-黄山)扩至黄山,将皖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黄山、池州、宣城)建成上海、南京、杭州1-2小时交通圈,使皖南及长三角中心城市进入“同城效应”时代;
从城市区域化发展来看,主要表现为集聚→集中→扩散→中心城市→再集聚→扩散→城市群的演变路径。因此,皖南旅游区和沪宁杭城市群处于1-2小时交通圈,处于城市区域发展的“再集聚”阶段。因此,城市群发展的前提必须是更快捷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地理空间的缩短,必然带来深度上的多重互动,从而更容易接受来自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城市的强大辐射功能,以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互动的“集聚效应”。同时,交通的便利可以向长三角展示中国灿烂的徽文化、文房四宝、徽派建筑、徽学、徽墨等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5.搭建唱戏的文化平台和经济平台。
安徽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众多的名人故里,灿烂的徽文化,悠扬的黄梅戏。尤其是仅次于京剧的黄梅戏,由于官僚排挤人才的种种因素,现在已经沦落到了凋零的状态,后继无人!与昆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今年的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相比,黄梅戏在文化产业中被边缘化了。
振兴文化产业,大力清除省内官僚主义,特别是“假、大、空”的官僚主义。绝不让外行领导内行,让内行掌管文化产业,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大力宣传普及徽州文化。尤其是在现代商业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徽商的“诚而不欺”精神。通过图书、音像、影视、传媒、演艺、互联网等平台积极推介安徽文化产业资源,为经济发展发挥桥梁作用。
6.跨越式发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广德,安徽发展最快的县,因毗邻江浙一带而成为长三角吸引投资最多的县,经济发展迅速,引人瞩目。但由于对GDP的重视,引进了化工、纺织印染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甚至没有污水处理厂。广德县的空气质量明显比省内邻近县市差。
走跨越式发展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低价卖地承接和引进被赶出长三角的淘汰型污染型、耗能型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短期发展、创造政绩GDP,还是着眼长远,只有另辟蹊径;发展经济和周边地区争GDP污染环境是不明智的。要走比较优势的战略发展道路,在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上寻求突破。必须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引进无污染的轻工企业,建设长三角生态休闲后花园,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为本,以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宗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7、在土地开发过程中要维护农民利益,避免暴力拆迁。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的崛起,外国投资者,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投资者纷纷涌入。地方政府设立开发区、工业园区吸引外资,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强拆农民房屋,甚至采取抓人、打人、拘留农民等暴力手段抵制非法征用农民土地。
在这个互联网爆炸的时代,这种手段只能抹黑地方。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征地拆迁中与农民积极协商沟通,按照法定补偿标准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并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或者以农民土地入股当地开发区,参与当地分红,避免暴力,与人民友好协商,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8.建立开明开放的言论环境,积极应对公共危机。
众安在线旗下的众安论坛,经常封删批评时代弊端的文章,屏蔽发帖人ID。合肥论坛对批评时政的帖子也有限制,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安徽网络舆论的自我封闭,也揭示了省内论坛在全国没有影响力。
批判时局,批判时弊,献计献策,其实是发帖人对自己家乡的关心和关注,揭露一些黑暗现象和无序行为,提出自己对地区发展的想法,需要论坛管理员的适当引导,不是一下子就删了的。
在处理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时,我们不应该对网络民意充耳不闻。在人类文明政府最基本的底线基础上,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突发事件。但省内“假、大、空”官员盛行,没有个别官员有开明开放的实际行动和言论。
WEB2.0时代,更需要开明开放的环境,官民互动,广开民智,动员民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9.大力建设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
“车跳车,安徽到”!“到了安徽,年年修路,路都修不好”!这是外省对安徽公路的评价,也是安徽公路的真实写照,也让安徽省的每一个人蒙羞。尤其是同时与江浙两个最发达的省份接壤的宣城地区,其境内的国道318坑坑洼洼,骑着车就像骑着摇车,蹦蹦跳跳,把人的内脏都敲出来。
要想富,先修路,修公路,这是任何地方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成功的人找方法,不成功的人找借口;看不见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看不见的危机是最大的危机;安徽交通部门要深刻检讨和反思“豆腐渣”公路形成的原因,不能总拿落后于发达国家当借口,否则就是安徽发展的绊脚石和罪人。
建设高质量的道路和路边的生态绿化带是吸引外国投资者的必要条件。
10,加大力度扶持本省民营企业,争创知名品牌。
放眼望去,全省没有一家民营企业全国闻名,更没有一家是中国知名品牌;深层原因是官方肉食者限制私企,“吃、拿、得、得”政策大行其道。
作为国企,奇瑞汽车的辉煌与时任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的务实作风密切相关。正是因为詹的汽车梦和他务实的作风,奇瑞才成为中国三大民族汽车品牌之一。詹是改革开放30年来安徽省最务实的官员。
营造宽松、宽容、宽松的环境,多予、少取、放活,开明的金融支持和引导政策,积极引导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将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霍山县县域经济发展调查
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我们最近对霍山县进行了调研,感到该县发展经济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关注和总结,也对全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了一些思考。
(1)霍山县是典型的山区、库区、老县城,区位相对封闭,资源有限,先天条件不利。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座谈和调研,有五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面对宏观环境和经济周期的变化,大部分地方的经济发展都出现过起伏,但霍山的经济始终保持着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从1990到2004年14,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比全省县域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第二,霍山曾经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目前,工业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相当突出。1989年,全县工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4%,去年达到53%,居全省各县之首;2004年,该县63%的财政收入来自工业税收。再次,作为大别山区的边缘县,外向型经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霍山大兴开放之势,形成了大家谈开放、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2004年,该县出口创汇5047万美元,位居全县前三。第四,面对宏观调控和各种因素,霍山的园区经济依然蓬勃发展。县工业园区成立于2002年。短短两年多时间,20家企业入园,其中宏观调控后企业16家,项目26个。第五,霍山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独特的工业经济,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局面。他们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他们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让污染不进霍山”“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绝不做劳民伤财的事”。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打造出了享誉全国的四张“名片”: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社会治安模范县、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县、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2)在同样的宏观环境下,为什么基础条件并不优越的霍山县能够突破自身局限,加快发展?通过研究,我觉得有三个根本的东西:
一是霍山县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赋予解放思想新的内涵和实践内容。在他们看来,对于一个信息相对闭塞、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的山区县来说,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是决定性的主导力量,必须牢牢把握。为此,他们在提出每一个发展思路和战略部署前后,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工业强县”战略刚提出时,县委、县政府就先后组织各级党政干部、企业家等代表“到宁国去”,先后举行了多轮思想讨论,形成了* * *识,使工业强县战略在全县牢牢扎根。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山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二是霍山县在发展中抓住了人才兴县这个关键,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的市场主体,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他们善于发现和利用市场经济的远见卓识者,重视本土人才的作用,鼓励党政机关中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发展企业,催生了一批企业家和高素质的企业集团,促进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营造优秀人才创业、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重点扶持大户,注重资源配置向优秀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倾斜,给予有贡献的企业家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推动企业资本积累进程,激发企业家创业发展热情。从1992开始,霍山县按照1%的税额对年纳税百万元以上的创业者给予奖励,激励作用很大。“人”的作用还表现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他们有明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懂经济的干部充实到经济主战场,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特别是霍山有很好的包容环境,很多外来的优秀干部扎根,影响和促进了本地干部的成长。
第三,霍山县处理好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走上了“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作为县级,霍山和大多数地方一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也面临调控手段和要素资源不足的制约。霍山县可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当地企业和群众反映,霍山党政干部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发展和经济建设上。大家的兴奋点不在于座位和帽子,而在于如何做好工作,如何抓经济;工作的重点不是如何夺权、如何管理企业,而是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当然,霍山的经历不止这些。纵观全省,最值得总结的就是他们能理解自己理解的,想理解的。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很多县都有很多好的思路和想法,很多人都能看得出来,解释得很清楚。但是如何把想法变成行动,真正理解自己理解的和想理解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霍山的价值在于,他们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做自己认准的事,不跑偏,不翻饼干;就是他们对决策的执行有很强的执行力,做到方向明确,措施具体,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各种手段和资源,保证政令畅通。从工业富县的提出,到山口经济的推进,再到园区经济的发展;从提出想法,形成* * *认识,再到取得成果,从霍山的发展轨迹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一种执着的作风,一种上下齐心协力,一种资源运作的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霍山的经济发展是一场“接力赛”,而这场“接力赛”源于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在霍山,经常提到的几个县委、政府的负责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任期长,有一个从副职到正职、从政府到党委的经历;而且在霍山,历任领导人都相继继承和发展,达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正是这种氛围和传统,让县城的发展少了折腾,形成了多干多懂的良性循环。
(3)霍山的经验表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县一级本身。只要各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总能找到适合当地情况的方式方法。发现霍山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如,霍山县作为一个人口少、资源少的偏远县,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经济质量,都面临着巨大的实现新突破的压力。霍山的产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早,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领先优势。但山区县由于地理位置先天不足,要素供给和配套环境相对薄弱,发展能力有限。一方面,县里要千方百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县域的弱功能难以承担大企业的需求,成长起来的优势企业不得不走出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县域面临着“做大”和“留大”的困境。同时,金融服务薄弱的问题在霍山十分突出,每年招商引资吸引的资金不足以覆盖存款流出的金额。另外,县里对县职能缺失的反映也比较强烈,感觉上面管的还是有点多,县级政府事权、财权、管理权之间的矛盾对工作的制约比较大。
(4)县兴则省兴。霍山的发展经验和问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从中可以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第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确立正确的定位。我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基础还比较薄弱。全面振兴县域经济,需要有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决心,也要有持之以恒、长期奋战的思想。首先,要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来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尊重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发展,形成有利于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导向。一方面,省市要在上级和下级的指导下,为县一级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形成有利于县一级干部长期讨论的预期,引导县一级把更多精力放在强基础、强基础上,放在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上;另一方面,县一级本身,尤其是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加强控制力、执行力和转化力,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执行已经确定的发展路径,把好的思路转化为好的发展业绩,真正做到自己明白的、想明白的。其次,正确的导向需要科学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支持政策上,要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重点支持相对薄弱的地区做一些基础性的事情;对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支持其更快更好发展,发挥乘数效应,形成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和一流队伍;激励政策必须打破“平均用力”的现象。比如,经济强县应在体制上给予更大的自主权,使其管理范围和深度与经济扩张能力相匹配;奖励方式也要改革。比如对于经营好的园区,可以给予用地指标奖励,或者园区建设引导资金倾斜。第三,正确的发展导向归根结底是一个用人的问题。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选准用好党政主要领导。要强化任期观念,处理好干部提拔和稳定任期的关系,避免领导干部过多流动,影响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加大干部“双向”交流力度,选拔一批视野开阔、熟悉经济、作风务实的年轻省市干部到县级任职,选拔一批县乡干部到省市机关和发达地区锻炼。
第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找准方向和突破口。县域经济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无论每个县的情况如何不同,加速工业化是基本的取向。抓住了工业化这个主要矛盾,其他很多县域经济的衍生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就是霍山的成功。当然,工业化的方式可能不一样,有的优先发展加工制造业,有的从农业工业化入手,有的可能先突破第三产业,但无论如何,工业化都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产业向园区集聚,资本向人才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更好地把工业化和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当前要在两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要在开放型经济上有所突破。通过外向型经济,可以植入先进理念、技术、人才等稀缺要素,有效突破县域工业化的瓶颈制约,实现产业的快速扩张。要进一步强化开放观念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意识,全力推进东向发展战略,把招商引资和开放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途径。二是在工业园区取得突破。越是宏观调控收紧,越要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不能犹豫和退缩。要把招商引资与园区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以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资,引导关联企业入园,促进企业集群发展。
第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着力培育内生力量。要着力培育内生力量,让一切有利于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激活各类创业主体,释放各领域的创业潜力。首先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营造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氛围,采取具体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让民营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其次,要加快培养一批有能力的人和企业家。目前,我省很多县域企业家存在素质不高、“小富即安”等问题,部分企业家缺乏职业企业家精神,“官本位”意识强烈。我们必须加大引进、培养和开发的力度,创造有利于人才和企业家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效化解瓶颈制约因素。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支持体系。在继续加强与国家有关银行合作,争取更多支持的同时,加快地方金融发展势在必行。发掘民间资本的力量,引导、鼓励和支持县域民间资本发展县域金融组织和资本市场。二是人才保障问题。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窗口或建立R&D基地,搭建吸引外地优秀人才的平台。各县可依托县级职业技术学校等教学设施,围绕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第三是土地供应问题。全省要坚持“总量控制、动态平衡”的原则,根据当地发展的不同情况,优先保障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的合法用地需求。
第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城乡规划。首先,要坚持以城带动力,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人口向城镇聚集。要以县城建设为战略支点,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增强载体功能,提升人口和产业集聚度。其次,坚持以工促农,以工促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要用产业合作的理念,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买卖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从根本上解决“大市场”和“小农户”的矛盾。第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重点增加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集中财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低保、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等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服务。
第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我们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把县级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创造环境上,并推动整个政府行政理念的改革。围绕建立“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进行政资源重新整合,推进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真正把政府职能转移到服务市场主体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省级层面要围绕县域实际需求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核心是简政放权,从根本上改变县域治理结构,为县级政府转型提供支撑。当前要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让它放得下、放得下。同时,大力推进县域综合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农村基层工作运行新机制,提升省直部门对县域的服务方式和水平,全面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