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高僧是谁?
弘毅(1880 ~ 1942)
弘毅
中国的和尚。俗姓李,幼名,又号广平,字淑同,别号爽,法名,别号逸任。原籍浙江平湖,出生在天津。早年入上海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擅长书画、篆刻、工业诗词。65438年至0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师从黑田学习西洋画,涉足音乐、戏曲,造诣颇深。65438年到0907年,他和曾小谷在东京创办了《春柳会》,主演《茶花女》,主编《音乐杂志》。1910回国,出任上海太平洋画报主编,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之后,他被任命为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院的图片和音乐老师。1918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同年在灵隐寺受戒。他经常出差到嘉兴、上海、温州等地,与世隔绝地写作。65438-0928年入闽,常居厦门南普陀和泉州承天、开元寺。弘扬南山戒律,曾创办南山法学院,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思想。在泉州温岭养老院去世。后人为了纪念他,分别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建塔和纪念馆。主要著作有《僧人四点法笔记》、《南山在家法简介》、《佛学丛书》、《护生著》等。他的音乐作品包括中国著名歌曲五十首、李叔同作曲的歌曲、三宝歌曲和酷歌。
虚云(1873-1959),俗名萧,本名,又名言初,本名德清,名为虚云幻游。祖籍湖南湘乡,祖籍福建泉州。他主持了辛尼约治的修复。
许云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萧玉堂到泉州当知府,希望儿子成龙,要他学八股文才能做官。但许云从小冷漠,爱读儒家佛经。他的野心不是名声。父亲想尽一切办法迫使他屈服。光绪十七年(1891),突然出家出家,被父亲发现,被勒令回家。第二年逃到鼓山涌泉寺理发,拜妙莲和尚为师。然后隐居在山洞里,拥着一个和尚,静静的坐了三年。然后离开寺庙四处游历,在浙江、江苏、安徽的著名寺庙学习禅学。在江宁,我见到了著名的佛教徒杨仁山。光绪二十六年,徐允从普陀山北上,到达北京,正好是义和团爆发,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他随西太后和光绪皇帝的逃亡队伍西行,出了长城,到了陕西,在那里遇到了很多王公大臣。到了Xi后,我去了钟南山,在狮子山下盖房子,并改名为虚云。光绪二十八年,徐允游历四方,拜峨眉,经西藏入西康,转云南吉焦。吉焦是历史上重要的佛教圣地。此时只剩下十余座破庙,不准外僧挂职,空云无处可留。后来,大理知府向当地知县推荐,方找了一座破庙——钵盂庵居住,并进行宗教活动。这一年,他将钵盂庵改为项英寺,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僧侣,并筹集资金建造了这座寺庙。光绪三十年,他游历海外,在罗罗(今泰国)和南洋(即东南亚)讲学,有数万人皈依(佛教称身心皈依佛门、佛法、和尚)。他还到日本访佛,路过吉隆坡,得到一封滇中来信,说“政府制定新政策,各地提高寺庙财产”,要他设法挽救。光绪三十二年,许云封转上海。请派禅僧来北京申诉。到了北京后,得到了那些年遇到的王公贵族的支持,得到了保护寺庙的“暗喻”(即告示)。俗话说,“从此以后,地方官就督促地方官保护所有的大小寺庙和僧侣的所有财产。”从此各地不再提寺庙财产。之后,许云继续留在北京,为云南的寺庙(清朝内务府出版的佛经)请龙藏。同年7月,敕令将项英寺命名为“护国福圣寺”,将许云封为“佛学大师”,还赐“紫衣器”、“玉玺”、“张西如意”、“鸾甲全篇”。至此,虚云身价百倍,名声大振。
1911年(三年),为团结佛教徒,保护寺院,调解上海佛教协会与宁大同会的对立,一空云出滇赴上海。然后,我随和尚去南京见孙中山,同意修改佛教章程,取消各地自立之名。同年4月,因政府更迭,在拜会孙中山后,赴北京拜会袁世凯。中国佛教协会在上海改组,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后,许云回到云南,会见蔡锷,组织云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的佛教分会,亲自打理他们的事务。在新“大护法”的保护下,朱升寺的香火依然很旺。1912,民国成立,出现了僧人毁庙的趋势。云南首席军事家李根源亲自监军爬山,准备由僧人来毁寺,取名许云。虚云独自去了李瑟娥根源。李问:“佛法有什么用?”许云回答:“自古以来,建国都是讨论国教融合的。政治能管身管心,教能管心。心是万物之本,是对的。为什么不死?”他充分理解宗教对统治者的作用,经过几次辩论,他终于说服了李根源。
1920年,许云应云南巡抚唐之邀,赴昆明重修华山华亭寺。在修建过程中,挖掘出“云楼”古碑,于是华亭寺改名为云起寺。据古碑记载,唐公布寺院生产数字,将数百亩田地和数十座山场低价赎回给寺院,引起民怨。他得到财产后,组织慈善事业来笼络人心。
1929年,许云应福建国民党官僚林森、杨树庄之邀,前往福州涌泉寺担任住持(僧寺住持)。当初僧人说要戒五十三天,后来在寺内革除旧习,再着手整理道体,盘活苏禅堂、佛堂,恢复复节七打、晚春放弃的禅规。在此基础上,十余座建筑、殿堂、亭台、宫殿、院落、寺庙、窑洞等。并建立了薛洁堂,后改为佛学院,由福建省主席杨树庄任名誉院长,许云任院长,培养青年僧人。杨叔庄的母亲拜虚云为师,杨、福建等地多名官僚成为虚云的大护法。涌泉寺有大量明清以来的经书。旭云请了一个和尚来整理,编成《鼓山藏经目录》,出版发行。1933年,福建爆发战争,省内绝大部分寺庙不再独守。僧人们没有住宿,但孤山仍留在远洋提货单,有一千多名僧人们四处游历。虚云为此付出了努力,努力维持一粥一饭。
1934年,应李汉魂将军之邀,赴广东曲江主持重建南华寺。南华寺是禅宗六祖慧能的道场。这时,它已经被毁了。许云提出了四个条件,其中第四条是:“一切捐款,清理行业,交涉诉讼,一概负责。”这一要求总结了他多年“大佛法”的经验,即依靠反动统治者的力量扩大佛教的势力。李汉魂答应后,当面提了几十万黄金。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他要求当局派人检查画业,没收业内无契的“庙产”,凭契赎回。当无尽的寺庙被收回时,居民被驱逐,留下20多个贫困家庭无家可归。1935年秋,虚云由彭山至曲江修建,寺内居民被警察赶走,工匠亲自监督修建。历经十年,共修建寺庙243座,新修大小佛像690尊,使该寺成为广东最大的佛教圣地。不久,千佛大赛举办,受助者数百人,吸引了大批广州、香港、澳门的富豪前来参观。
1942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庆发起“护法会,护国免祸大悲”,由许云主持。许云到达重庆,主持法会四十九天。他在法会议上称赞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说“四党* * *以无为乐,都称赞姚天顺、德明。”蒋介石亲自设宴款待素食者,有林森等人。1946年,应广东当局之邀,许云在广州净慈寺举办法会,再次轰动穗港澳。其中港澳地区参加法大会的人数超过10万人。当时,广州六塔寺住持铁禅因叛国罪入狱,许云上书当局保释,遭到当地一些僧人的反对,未果。1947年,蒋介石为南华寺《同纪录》题词:“皮政堕落风”,表彰许云的功绩。
1949年秋,广东解放,人民政府对许云礼遇有加,却暗中抵制许门、南华寺的民主改革。南华寺方丈本桓因反革命罪被公安机关逮捕,许云被他冤枉。(注:1943年,许云推荐五台山前汉奸本桓为南华寺方丈。)同年冬,许云应邀赴京出席佛教协会筹备会,并在袁颖广济寺、赵朴初设立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10年10月1日,他代表中国佛教徒接受了锡兰佛教代表团赠送的“舍利子”、“贝叶经”、“菩提树”三宝。同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65438年2月,许云赴上海出席“五月世界和平会议”。
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许云为四任名誉会长之一。由于人民政府的斗争和团结,许云摆脱了与华南反动残余的纠缠,为他从事正常的宗教活动创造了条件。同年七月五日,许云应信义寺方丈幸福之邀,登云居山。见证这位唐元初年道荣禅师创立的祖师,赢得道场一千多年,只有三座寺庙残破,大部分倒塌,遍地瓦砾,杂草丛生。明代毗卢的佛像是青铜铸的,坐在野烟野草中间。许云决心保留云山,重修寺庙,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虚云进驻云居的消息传出后,僧人们四面八方聚集,到年底达到50多人。1954年春,许云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坚持“农禅并重”,开垦土地,自食其力。1955年,僧人增加到几百人,到1956年,粮食和红薯都生产出来了,基本满足了寺内僧人对口粮的需求。经过虚云筹款和设计,该寺历时约三年,先后重建了数十座寺庙、大殿、楼堂,雕塑大小佛像132尊,对日军烧毁的寺庙进行了整修。随后,虚云组织僧人修复名胜古迹。1956秋,岳明湖、壁溪疏浚、溪改工程复钻。施工中,挖掘出一块刻有苏轼题字“石林”的巨石,由许云安放在佛印桥旁,命名为“单鑫石”,成为一处风景名胜,并亲笔题诗留念。此外,在白果树下的汇泉还建了一个花岗岩围场,前面放了一个石坛。其外缘刻有丹手书的“会泉”二字。同时,寺外种植茶树、果树,寺内开辟花园。1955年春,许云身体日渐衰弱,但仍对寺内的一切牵挂在心。这年7月,许云很高兴地收到了岑路居士代他编辑的《云居山志》手稿,并为其撰写了《重建云居山信义略》和《重建云居山志流通序》。这张唱片由香港联经院和佛经流通联合出版,流传到世界各地。
1959 10 6月13日,许云因膈肌哽塞导致慢性烦躁,在辛尼约治去世。许筠一生修持禅宗和苦行,以善于整顿佛教丛林和修建名寺而闻名。虚拟云不仅在东南亚国家很有名,在北美大陆也很有名。1982年,美国纽约佛教禅宗中心为他修建了纪念馆,并用英文将他的生平刻在石碑上。许筠一生的诗作很受推崇,有390首诗被选入《许筠佛学法集》,由香港佛学出版社出版。其余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如《虚云一僧传》、《虚云一僧年谱》、《虚云一僧画法集》等。
太虚大师(1890-1947)出生于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俗姓陆,本名甘森,是一个彰显理想主义的僧人,谥号悲华。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苏州小九华风景寺剃度,同年在宁波天童寺给一位禅僧行大礼。光绪三十四年,他到南京向杨学佛。1911年成为广州白云山双溪地方丈,组织和尚教育会,编教我。1913年,全国各省占领寺院、强占财物之风十分凶猛,佛教界一片混乱。太虚、单仁等人在南京创立中国佛教协会(后并入“中国佛教协会”),主张改革佛教,先将镇江金山寺改为佛学大学,并自办学校,抵制“借寺兴学”的潮流。自旋随着“金山寺事件”而失败。禅宗去世后,在上海静安寺举行的追思会上,太虚提出了教学理论、教学制度、教学生产三大革命论。高呼佛教改革自救。后来继续撰文宣传佛教改革运动,要求建立新的僧伽制度,以跟上时代的发展。1917后,太虚创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佛学院等。招募年轻僧人,培养佛教人才,考察日本佛教,并前往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和美国推广佛教。他还到湖北、四川、福建、山西、江苏、浙江、江西、广东、贵州等地传教。从事写作。在抗日战争期间,太虚发起组织青年护国僧救援队,率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缅甸、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联络同胞信众感情,反对日本侵略,宣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生存、公平正义的斗争。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佛教整顿委员会常务委员,在镇江焦山开办会议人员训练班,以佛教整顿全国。1947年,太虚死于上海玉佛寺。他写了很多书,后来被弟子编成《太虚大师全集》。
《百科全书》是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一部巨著,700多万字,分为四大集,二十个部分。全面反映了太虚多层次的佛学思想,包括佛学的体系与大纲、僧伽制度的改革与培育、唯识思想的融合与弘扬、生活佛学的揭示与弘扬,乃至对时代思潮的批判与传播。都包括在内。
太虚大师一生是一位以改革僧伽制度和发展认识论为主的著名大师。《百科全书》中涉及僧伽制度改革的主要文章有:《僧伽制度整理论》、《今日僧制论》、《建僧大纲》、《菩萨学校》等。体现了他改革僧伽制度观点的整个演变过程。从1915到1947之后的30多年里,太虚对中国佛教体系进行改革和整顿的思路和努力在上述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金山寺事件”使改革佛教的运动一开始就遭受重创之后,太虚意识到,改革佛教必须有新的寺院和僧伽制度,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话。因为寺庙的建立是为了绍隆三宝的清净庄严的道场,为了供养佛祖和僧人,为了启迪人们的信仰,对于佛教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佛教的改革绝不能离开寺庙,另起炉灶。1195年,当时的政府公布《寺庙管理条例》,赋予地方官员限制僧人、侵犯宗教财产的权力,审时度势,实在太痛苦了。根据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中国有80万僧人的事实和当时的社会条件,纵观太虚大师的一生,他改革佛教制度的最高计划是《菩萨学习处》,于1947年在延庆寺交付。这也是他最后的陈述。按照他的设想,菩萨学习处的建立必须从三皈依开始。这里指的是那些皈依了佛、法、僧三宝,但还没有信的弟子。然后是大皈依真信仰,指的是对佛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信仰而皈依的知识划分,然后是对信徒的五戒。受五戒之后,有两条路线可以走:一条是直接发菩提心。由菩萨言传身教,成为家中菩萨;另一种是受五戒后继续学八卦,转入出家阶段,出家,受教12年,出家。最后是出家菩萨的设计,并且要求进一步提高。
从五年成菩萨初级阶段,有干部人才培养,培养菩萨学的干部人才。而从在家菩萨下至结缘的三藏弟子,也可以成为菩萨派吸收的群众。在菩萨学校出家花了12年,但是在家终身当菩萨也是合适的,因为修行都是六度四射,以此来修习瑜伽戒律。这是基于信众和僧人建立菩萨所,制定僧伽制度,为太虚晚年的信仰理论。
太虚改革僧制的思路持续了很多年,一次又一次的轻松,从《整理僧制论》中的80万僧,到今天《僧制论》中的20万僧,再到《建僧纲》中的4万、2万僧,直到最后沦为道场建立“菩萨学馆”。可见,一方面,他改革僧制的重点是减少僧数,重质轻量,以保本真;也有赖于强调信众,最终目的是建立菩萨学校,以扩大社会年轻人的信仰,实现“人的成功就是佛的成功”的人生佛教。另一方面,由于一波三折,变化频繁,这也说明了建立一个新的僧侣体系是多么的困难!
虽然,从整理僧伽体系的理论到菩萨学派,都有所不同,但都是第一个通过弘扬佛教来重建僧侣的。他的理想的修道事业一直没有实现,却引来了不少名声。但要过于雄心勃勃,因为他所有的改革都是源于佛教的根本信仰,而不是其他,所以他才能够逆流而上,不懈努力。太虚创新僧制的实践证明,佛教的存在和发展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同时兼顾当时佛教的实际情况。否则,其具体的实践活动无论是超前的还是落后的,都难以奏效,这对后人是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印刷硕士(1861-1941):怕圣额,印字。外号常愧僧,近代净土宗著名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创始人。俗姓赵,名,字子仁。陕西合阳陈村人,小时候很聪明。他和哥哥一起熟悉儒家书籍,以孔孟为己任。受韩愈、欧阳修等大儒影响,批判佛教。我十五岁后,被病魔困了好几年。偶尔看佛经,我悟到了过去。我洗心革面,还佛。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二十一岁,到钟南山五台莲花铜寺出家。第二年,他在陕西省兴安县双溪寺的海印律师席位下得到一个脚环。
殷广达大师天生有眼疾,几乎失明。后来他在湖北仁戈基帮干宋式经书时,要读龙树净土残本,懂得念佛,住净土,是生死的关键。因为眼疾,吴县苦不堪言。我意识到,要想从苦难中得到快乐,就必须专门去读韦法,也就是在闲暇的时候。专修念佛名,即使忙于事务,也不曾离开佛心,眼疾痊愈,所以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我改造的他,一旦回归净土,就从这里开始了。
尹光大师在净土耕耘了很长时间。光绪十二年(1886),二十六岁时,钦仰北京怀柔红螺山子福寺为净土专门道场。他去亲近善学,继承东晋庐山大师托林寺、慧远开创的景宗遗风,专门从事念佛修行,在净业上取得长足进步。此外,他在红螺山历任尚客堂相登、蔡渊等职期间,深入藏经,辅助学习大乘经典和教义,辅之以对魏的正道思考,使他得以成网商。
光绪十六年(1890)迁居北京龙泉寺,十七年(1891)住在国光寺。光绪十九年(1893),受普陀山法雨寺一位高僧邀请。护送藏经南下后,住在法雨寺,勤于修行,念佛不懈,深受大众敬重。其他人都诚心诚意地请大师讲一讲利益群体,老师却辞了,只为了讲一讲《阿弥陀佛经》。后来,他拒绝在朱宝大厅一侧开业,并关闭了两期,为期六年。在封闭的房间里,我写了一本书《念佛等死》,鼓励自己。办理完海关手续后,我去了毛鹏定居,不久我就从法雨寺来到了这里。光绪三十年(1904),四十岁的他,因为在浙江温州为头陀寺迎藏取经,帮他打理一切,在工作结束后回到法雨寺。在这里出家的二十多年里,我一直保持低调,不喜欢交朋友,不喜欢名利,只有努力工作,刻苦学习念佛才能获得成功。过去十年也是如此。如果你全心全意地修行佛法,最终会得到大三摩地。
民国年,(1912),老师五十岁的时候,高鹤年拿了几本大师手稿,发表在上海佛学丛书上,署名常耻。虽然读者不知道是为了谁,但文章中的意思足以唤起所见所闻的人信佛。民国六年(1918),许和周瑜要读大师手稿,非常难得。于是我收集了印刷大师的手稿,发表了题为《印刷大师的纸币》。居士许在《文超后记》中称赞:大法灵意在今天极为重要,未料仍有正知、正见之人为师,而续有智慧,故在此!随后几年,又作为增刊大师手稿重新出版,由中华书局出版,定名为《雕版印刷大师纸钱》。大师的纸钱,正如徐的后记所说:字字无出处,深为人们所揭示。它是法律最后的良药。既是对佛教的精辟理解,也是对一般世俗真理的理解,即两者的结合。能使听者改邪归正,信佛者,不为大众传佛法要义。凭借其深刻的正义感和优雅的语法,每个人都会去争取听过大师名字的老师的纸钱。因此,这位大师在于环宇很有名,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求助于这位大师门下的好信徒。有来探望求饶的,也有写信求法名的。一时间,做大师的避难弟子蔚然成风。前后二十多年,皈依大师座的信众无法统计,换句话说,受大师教导,遵循教义,吃素修行佛法,能够死在西方净土的人。由此可见,大师宣扬教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大师一生勤政无私,追随者的支持代他广种,或用于传经,或用于赈济饥寒。而且是利己的,吃饭只是为了充饥,不求适口;衣服御寒,拒绝奢华。那些曾经提供过珍贵的衣食,却无法转走的人,转手就给了别人。大部分普通物品,咸的,都交给仓库给大家享用,绝不自用。大师先后在上海、苏州创办红社。二十多年了;印的佛教书籍有几百种,不下四五百万册。还有一百多万帧佛像,宗教内外都有很多人受益于法律。民国11年,老师(1923)62岁时,江苏义务教育会成立,请求省政府下令征用寺庙房产作为学校,在佛教界引起轩然大波。为了保护寺庙,大师不遗余力地为其呼吁,终于得以扭转危机。同年,在定海总督陶在东的要求下,他找了一个讲经人在监狱里传道,被推知德大师聘请。他还命令他宣扬“安石全术”和其他关于因果报应的佛教原则,信佛,住在净土。充分体现了大师的不慈悲,普度众生的本质。后来成为江苏省监狱缓刑协会名誉会长。这种名声,是师父为了苦众生的利益而愿意得到的。基于此行,惠济道陶在东、尹黄汉之将大师事迹上报朝廷,得以赐匾于开悟者,赠普陀,一时香花献上,深得僧俗敬仰。老师充耳不闻。人是空堡,无德无耻。荣耀从何而来?此后数年间频繁往返江浙沪,向大众展示念佛要领。看过、听过因果的人如潮水般涌来,法界如日中天。
民国19年(1931)二月入苏州读书,留宿国保寺。放学后,他修订了四大名山的编年史。闭关期间,灵岩山僧人苗振请示,建立灵岩山寺,作为专修十场的道场。老师为其制定了相关的章程和章程。这三四年来,师傅潜心指导,才把灵岩净土道场搞得像个样子。在大师们的感召下,在以苗振为首的灵岩道师们的努力下,灵岩道派日臻复兴,发展成为仅次于罗红紫福寺的净土宗著名专业道场。民国16年(1938)冬,77岁的他迫于时代的压力,应苗振的要求,迁居Xi安灵岩山寺。因为师傅老了,上山三年,却死了。
许多迹象证明了主人的沉默。民国二十九年(1941)春,在他的讲话和书信中透露出来。直到10月,我知道时间不多了,召集了一次公开会议,任命苗振为住持,并敦促他改日晋升。而且都说净土法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是一定要诚心诚意,都是佛引领,引领业生。十一月初四凌晨一点半,我从床上坐起来说;念佛见佛,定住西天。演讲结束,我大声念佛。2点15分,我洗完手,站起来对自己说:我要被阿弥陀佛牵着走了。每个人都要念佛,许愿,生在西方。说完,也就是搬把椅子,坐在西边,将近五点,在众人的诵经声中,平安去世了。师生死于清朝咸丰十二年(1861)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九年(1941),寿命八十,寿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死后百日,升火茶,得五色舍利无数,置此山石鼓东南。民国三十六年(948年)九月十九日,将恩师遗物请入塔中,后建塔院供奉。大师终其一生,转向净土,改造自己,信佛念佛。言传身教,为纯学者树立榜样,传播净土,善待人间。后人尊称他为净土宗第十三代创始人,在净土宗历史上赫赫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