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有哪些古老的习俗?

春节;春节

一年的开始被称为春节。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日、陈元、郑源、元朔、元旦等。,俗称正月初一,还有香格里拉、郑超、三朔、三池、三元等别称,意思是正月初一是年、月、日的开始。春节是无锡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1949 12/23,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大年初一早上开门,开三次门就爆炸,这是无锡的老习俗。早餐吃蛋糕、饺子、面条,寓意团圆、升官、长寿、长春。在这一天,我们只吃除夕的剩饭,这意味着“绰绰有余”。吃饭时不能煲汤浇饭,也不能吃粥,怕下雨出门。还要避免向邻居讨水火,警告不要骂人,不要发火,不要说不吉利的话,祈求一年到头平安吉祥。春节期间,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走亲访友。亲戚朋友第一次见面,会说一些“恭喜你新婚快乐”、“恭喜发财”、“恭喜发财”之类的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是在大年初三。老人们从60岁开始,每隔10年就要在春节举行一次庆祝生日的宴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健康的民风依然存在。

元宵节

正月十五叫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宵的意思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它也被称为元宵和元宵。在元宵节的早上,我们吃蒸糕或荠菜饺子(也称为元宵),中午吃春卷,晚上吃团圆饭。这一天,茶馆泡茶时,习惯加入橄榄,俗称“吃橄榄茶”,也叫“吃元宝茶”。橄榄篮象征着金元宝,意味着发财和被祝福。夏历的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是元宵节。这天晚上,无锡民间挂的灯笼种类繁多,有龙灯、风灯、鱼灯、兔灯、灯笼、各种神话灯笼、历代人民的灯笼。有的扎成灯树、灯房、龟山、牌坊等。,还有踩高院、跳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舞龙舞狮等活动。灯谜也写在灯笼上,吸引人们看灯笼和猜灯谜。在城里,最热闹的是崇安寺。明清时期,这里的灯笼市场异常繁荣,整条街都挂满了灯笼。饭后,人们点起各式各样的灯笼,敲锣打鼓,聚集在崇安寺过元宵节。有的还跳大头娃娃舞,有的还有灯笼鞭炮。花灯更精致,数量更多,烟火比烟花更高,更响。还有翻筋斗、虎跃、三角倒立、跳绳等杂耍比赛。有的设置壁垒,搭起高台,挑选俊男美女,穿丝衣,演新戏。每年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在农村,晚饭后,人们点燃各种灯笼,青壮年组成龙灯队,敲锣打鼓,在村庄里打龙灯。龙灯里点燃了许多蜡烛,在夜空中滚动,就像一条龙在飞翔。观众如云,所以无锡有“正月上半月看龙灯”的民谣。元宵节前后的几个晚上,西山龙光塔的每个角落、每个窗户都挂满了彩灯,像一棵燃烧的树。元宵之夜,有人提着酒和菜去西山和惠山,一边喝酒赏月,一边欣赏城市夜景。建国后,元宵节仍有早上吃元宵,晚上吃团圆饭的习俗。

上巳节

三月的第三天是最后一天。在古代,夏历三月的第一个三月被称为“上巳”。三月的第三天,总有四天。这一天,人们把荠菜花撒在炉子上和坐着睡觉的地方,以为可以消灭蚂蚁等害虫;把菜花和桐花藏在毛衣和羽绒服里,以为衣服可以不吃;女人把菜花戴在头上,以为可以避免头痛,晚上睡得香。城乡人也爬惠山、洪山、斗山、西山踏青。三月初三,是南翔君子山的庙会,香火船上满是烧香。我姑姑山脚下的雪浪乡农民有赛船的习俗。早上,所有村庄的年轻人摇着快船,载着村民,赶往赵辉山看庙会,参观节日。下午,快船聚集在葛岱桥附近的长广溪,看过迎神赛和节日的男女老少也来到这里观看快船比赛。参赛的快船首先表现自如,各显神通。然后,在表演中脱颖而出的大使们自由组合,以两艘船为一组进行比赛。该组的获胜者可以自由再次组合,轮流比赛,直到决出冠军。比赛时,岸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河中的船只如箭在弦,勇往直前,十分壮观。

清明节

无锡人开始种植蔬菜和果树。蚕农在清明夜穿着棉衣孵卵。这一天,人们去惠山郊游。不上惠山的,上城墙,绕城走一圈,这叫登高踏青。东林寺,东门,是文人骚客的聚集地,所以有“东林寺看桃花”的说法。这一天也是东乡焦山和北乡斗山的祭场,附近还有比赛,所以斗山别称清明山。人们去山里徒步,赶上节日,看比赛。从元宵节到清明节,大人小孩三五成群在野外放风筝。清明节祭拜祖坟(俗称“上坟”)是无锡的传统民俗。扫墓时挑些新土填坟。每个新坟都要在清明前扫墓;老坟可以清,但长夏不行。新媳妇一定要去祖坟看看,俗称“去花坟”。扫墓时,用荤素来观赏,用酒饭来祭奠。后来,它被用来代替水果和蛋糕。

夏初

一.漫长的夏天

历来有长夏品尝三鲜的民俗。三鲜分为地、树、水三鲜。三鲜植物是蚕豆、田园蔬菜、黄瓜(苋菜、小麦、蚕豆,还有苋菜、蚕豆、蒜苗);三鲜树为樱桃、批柄、杏(一为李、杏、樱桃,一为李、樱桃、椿头);三种淡水是海鱼、河豚和鲥鱼(鲥鱼、鲳鱼和黄鱼,还有鲥鱼、银鱼和鲭鱼)。其中以品尝鲜地最为常见。有的地方还有长夏吃发霉豆腐的习俗,说吃发霉豆腐不会露馅。

二、夏天的至日

无锡人早上吃稀饭,中午吃什锦饺子,意为乱与和。有句谚语说,“夏天的至日馄饨,冬天的至日团,把四季安康的人们聚在一起。”吃完混合物后给孩子称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更多,更健康。

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又称端阳,还有午日、滴拉、普杰、崇武节、天中节等其他名称。这一天,无锡人早上吃粽子。非常重视午餐。那时候新鹅上市,经常杀鹅杀鸡。人们也在这一天喝雄黄酒,或洒在地上,或蘸在许的身上,或在孩子的额头上写“王”字,以示怕病。有些人在门上挂艾叶和葛藤,称为艾草旗和艾剑,以辟邪。有的用艾叶熏蒸房间消毒。端午节,城乡之间的龙舟赛非常繁荣,其中榕湖的龙舟赛最为壮观。每年夏历四月下旬,选手们进行练习。从五月初开始,龙舟就集中在渐江到黄埠墩一带继续表演。五月初五,参赛龙舟齐聚榕湖。狭长的龙舟,船头船尾呈龙形,顶上有蓝布白布,船上有绿旗,两边有16-20快桨,人持L桨,船尾有1人击鼓。第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大家都在大声喝酒。齐新划桨,小船飞。为了观看比赛,人们在京杭运河两岸搭起了高高的平台和屏风。有些高台有四五层。还有很多载着观众画作和灯笼的船停泊在比赛线的两边,船与船相连,让人一目了然。

七夕节;七夕节

七月的第七个晚上叫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七夕节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习俗是“乞巧”。那天晚上,女孩们系上彩色的线,穿上七孔针。如果你穿得很快,你会发现很难乞讨。白天,有的姑娘在院子里摆一张茶几,上面放一碗井水和河水混合的鸳鸯水,把绣花针一根根放在碗里,根据阳光下的各种投影判断乞讨技巧的情况。有的女人把各种花收集起来,放在盛满水的铜盆里,在院子里暴晒,第二天就拿去擦脸。据说它们能让皮肤变得细腻,自我净化。有的女子将水仙花捣碎,取汁,染无名指和小指指甲,称为“红指甲”。也有女子唱起了《乞巧》:“乞巧,乞貌,乞心,乞貌,乞父母千年,乞姐妹千年。”乞求聪明的习俗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牛郎织女的传说。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也称为团圆节。无锡人庆祝中秋节。他们早上吃红烧芋头,晚上赏月吃月饼。这种习俗延续至今,还有很多群众组织举办的中秋晚会,增进友谊。

重阳节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代以奇数为阳,两阳重叠于九月初九,故称重阳,也称九。无锡人普遍吃重阳糕,有的还吃“九品糕”(菱角、莲心等9种水果熬制的汤),意为香甜爽滑。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爬山。现在,重阳节被定为敬老节,以发扬中国敬老的传统。

冬季至日

无锡人非常重视冬天的至日,有一种说法是冬天的至日大如一年。冬季至日的前一天被称为“冬季至日之夜”,一家老少聚在一起吃一顿冬季至日之夜大餐。如果家里有人不在,就离开座位,摆好一副碗筷,象征性地捧点吃的,以示心意。开饭前,先祭祖。祭祀结束后,把食物放回锅里烧。不烧就吃,说记忆力会下降。把黄豆放在饭里,叫“元宝饭”,事先把两个熟菱角放在饭碗里,吃的时候拿出来,叫“夹元宝”。在冬季至日晚宴上,有钱人吃得很多。“富人吃一夜,穷人冻一夜”。在冬季至日的早晨,这一天被称为“冬季至日日”,我们吃隔夜的糯米团子。所以有诗说:“家家捣饭团圆,知是明冬至日日。”据历史传说,冬季的至日是周代的元旦,所以无锡还有一种说法,吃了冬季的至日夜饭就长了一年,俗称“加年”。

除夕

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叫除夕,俗称大年夜。前一天晚上叫小年三十,俗称小年三十。除夕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掸去灰尘,迎接新年。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粳米磨成粉,做成年糕,象征年年高,年年高。刷掉门上旧的春联,贴上新的,表示旧的更新了。除夕夜,家家祭祖,焚香,点蜡烛,烧纸钱,献上丰盛的祭品,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祭祀结束后,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又称“合家欢”)。晚上,一些人在厨房神龛里放上新的灶神雕像,在它的两侧贴上红纸对联,并提供供品,俗称“取厨”,以收回12月24日在天堂玩东西的灶神。有些人挂钟馗雕像是为了避免偷偷摸摸。农民们仍然在他们房子前的空地上用石灰粉刷谷物贮藏处,希望谷物丰收。临睡前,放上三场“关门爆战”。有些人还在除夕守夜,包饺子切蛋糕,在光明中保持清醒。

龙舟比赛

每年端午节,中国南方的水乡都有赛龙舟的习俗,俗称赛龙舟。明清至无锡抗战前夕,一度盛行赛龙舟,北塘黄埠墩、荡口鹅湖都是赛龙舟的景点。

黄浦墩人种在清初最为兴盛。每当农历四月下旬做准备时,龙舟就会在各水道上演,直到端午节才在北塘集合。龙舟顶上挂着蓝白相间的布帘,插着彩旗乘风而行。比赛时,铜鼓震天,每只船上有16或18和20名划手,分坐在船的左右两边,每人持桨奋力击水。几条船开得如火如荼,桨打得如火如荼。真的像游龙破浪,鱼鳞飞扬,蔚为壮观。去观赛的城乡男女老少都有,观众席沿着池塘排列,多达四五层;水面上,游船聚集,相互碰撞。其中有出城的幼童和贵妇,他们骑着彩船,敲锣打鼓。龙舟赛结束后,好事者经常把鹅和鸭子扔到河里观看龙舟赛,这已经成为比赛的一个插曲。民国三年(1914)六月夏举行黄布墩赛,有一段时间也叫盛。

荡口鹅湖,光绪初年,每逢端午都有端午节。届时,数十里外的游客都会迫不及待地前来观看。湖中船满,夜色灯火通明,管弦声沸腾,好不热闹。鹅湖有一个开放的水面。民国端午时,有五艘龙舟,分五色,名为赤龙、黄龙、青龙、白龙、乌龙。比赛时,鼓声咚咚,桨声哗哗,五只船在比赛,湖上人山人海。

马灯

过去,调灯是江南元宵节的一大奇观。元宵节晚上,每闻三声钟声,就是灯笼出列的信号。男人、女人和孩子会聚集在十字路口,看起来特别专注。

先锋是一面带八旗的旗帜,上面写着九个大字:“大将之位,四面威风凛凛”。在寒风中打猎会发出噪音。后面是太平锣鼓,号角嘹亮。然后是八颗流星锤,燃烧的木炭火花在夜色中飞溅,闪烁出均匀的弧线。八排灯上写着“回避”“肃静”两个字,人们自觉让路。前骑兵首领的旗长手持红绿信号旗。旗督身后是一个黄色的伞盖在马前流动,头马缓缓而行。尔玛依娜是一匹红色鬃毛的凶马,俗称“骚马”,打扮成小丑,一身青衣的马前卒。有八匹马,种马是清朝的一个将军,穿着花翎,龙袄,高袖。整个灯会阵容庞大,两个班的锣鼓都是唢呐,吹着打着,鼓动着人群,动不动就有数百大军经过。鼓乐收紧后,总督下令升旗。手里的红绿旗一挥,人们立刻精神起来,前队转到后队,踩着鼓,开始串铁链、吊环进场。会场里有个流星锤开道带起后方,把潮水般的人流压到外面,中间腾出一个广场。马开始列阵:八卦阵,星阵,龙门阵,狂喜阵...马咬马尾辫,一一对应,环环相扣,令观众目不暇接。

赛场的重头戏是观看“骚马”奔跑。八匹马,宰相,拥挤。红鬃烈马做了个马般的惊悸,伸开蹄子狂欢,马夫在平地上做了几个后空翻,勒住马,马就跑了。新郎“倒栽葱”,走“蜻蜓”路,绕场一圈。“骚妈”停下来远远望去,被勒住了缰绳,跑来跑去放“烟花”。“烟火”是一种特殊的“金色火花”,可以绕场三圈。这时,有后代专程来瞄准烟火,大多是新婚的郎军。传说他们拿回烟花就能生个儿子,无形中身价百倍。

最后的压轴是听骑兵里一个戴毡帽,拿蒲扇的“书生”来“穿越”,和一般快板书差不多,不同的是打扇。歌词押韵,朗朗上口。歌词大多是劝世人行善,也有很多插科打诨,经常夹杂荤素。此刻成千上万的人都沉默了。当地俚语听起来特别亲切。歌词现在炸了卖,都是当地几个学者写的,歌词真的很神奇。第二天,牙牙学语的孩子们就可以在大街小巷传播整首歌词了。这一幕会让我想起陆龟蒙的一首舞马诗:“月洞四百蹄,你要傲气轻捷。歌的结尾似乎受到了国王的青睐,我回望红楼都不敢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