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培训课程更“灵活”
传统课程往往侧重于课堂演示的直播部分,但由于课堂时间和情境的限制,并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可以考虑拓展课程,逐步突破“课前、课中、课后”的边界壁垒,让课程更具“弹性”(如图1)。关键在于“取与放之间”,取时聚焦,放时发散,放得有力自然。
接下来,我们将从课程的三个阶段来介绍具体的操作方法(如图2)。
课前部分——“课前”
“前期准备”是指课程开始前的准备和宣传工作。通过设计一系列课前准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课程的目标、背景和基本内容,同时为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加强(如图3所示):
课前部分从“课程宣传、报名筛选、激发学习动机、考察课程目标、课程背景信息、课程形式内容”六个环节入手,根据各自的接收和发布特点,形成四组弹簧,提高课程的灵活性。为方便起见,您可以参考以下公式:
课程宣传造势,报名筛选,慎重考虑;
学习动力靠刺激,研究目标缺一不可;
认识自己作为对比,内容信息早就知道了。
课程宣传(广播)
课程推广的目标是让目标学员了解课程安排和基本信息。具体操作可以通过线上系统和线下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立体化的呈现,比如制作海报、宣传册、发布微信课程通知、发送电子邀请函等。
注册筛选(收集)
结合课程目标和适用范围,通过线上报名和线下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学员进行初步筛选,学员的背景信息(如性别、部门、职级、学习风格比例等。)进行分析,从而为课程的实施和优化提供参考。
激发学习动机(释放)
通过“课前测试+讲座”的方式,在课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前营造课程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课程现场部分的预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本环节的“课前测试”为非评估性测试,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性格测试、水平测试等。)
研究课程目标(非公开)
通过“课前需求调查+课堂数据共享”的方式,提前了解学生及其上级的课程需求,进而从“课程优化”和“现场数据共享”两个方面提高课程的准确性和友好性。同时可以实现“让学生在集体集中注意力之前提前思考”的预期目标。
课程背景信息(播放)
通过“课前学习资料+案例创设”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课前的课程设计中,一方面提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所教授的案例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有效提高了培训的转化效果。
课程的正式内容(游戏)
对于不需要现场课堂培训的内容,尤其是简单的讲座课程(如规章制度等。),学生可以通过“课前学习+课堂考核答疑”的方式提前学习内容,从而有效提高课堂场景的吸引力和实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场景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课堂部分——“教”与“练”
“教练”是指在课程实施中灵活地进行教学和练习,引导学生以更准确、更系统的体验充分参与课程,然后努力学以致用,为培训效果的转化奠定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加强(如图4):
课上部分从“聚焦课程目标,强化学习动力,视频引爆,独家案例讲解,现场考核&;问答和知识/操作卡”,结合课前课后内容,根据各自接打特点,分别组合四组弹簧,提高课程的灵活性。为方便起见,您可以参考以下公式:
临场目标达成* * *知识,然后强化动机帮助;
视频引爆制造热点,独家案例强势;
现场考核解决困惑,重点是卡片帮助回忆。
关注课程目标(非公开)
通过共享课前需求调研的信息数据和课程结构,明确课程目标,让学生达成* * *理解。这一环节的关键是* * *理解课程目标。讲解时要注重研究信息数据与课程目标和结构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尽量避免出现脱节现象,影响课程目标和需求的定位。
强化学习动机(封闭式)
通过课前应对激发学习动机的方式(如性格测试、水平测试等。),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加强课程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从而提高课程的友好性和转化效果。
视频引爆(接收)
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通过制作视频或编辑已有的视频资料,扩大课堂情境感知的范围,同时以最直观、最有冲击力的方式引出课程的主题或子环节,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独家案例解释(发布)
通过对课前收集的案例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班级专用案例。同时,根据课程需要,引导学生现场讨论案例的内容和解决方案,再通过点评加深对内容点的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现场评估&;回答问题(接收& amp;放)
对于纯说教类课程(如规章制度等。),可以采用“考核+答题”的方式进行课堂演示。课前自学和现场考核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增强学生在课程中的自主意识;同时,问答环节的互动可以弥补系统讲解的理解偏差,提高课程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度。
知识/操作积分卡(put)
课堂上的实际演练是训练转化的关键,但课堂上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会给学员一种刚刚尝试的感觉,“大家一找到感觉就被逼停”的尴尬局面,对后期的训练转化非常不利。
通过制作知识/操作要点卡,可以将现场实际演练延伸到课后,一方面可以延长实际演练的时间;另一方面,有卡尖的同学不会忘记知识/操作要点,便于结合工作环境随时随地练习。
课后部分——“帮助”和“点评”
“帮助与评估”是指在课程结束后,为学生提供持续支持的环境,帮助他们转化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效果,不断优化课程。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加强(如图5所示):
课后部分从内容审核、支持指导、互助社区、课程评价、评价反馈、结果营销六个环节入手。结合课程中的内容,根据收、放各自的特点,分别组合了三组弹簧,提高了课程的灵活性。为方便起见,您可以参考以下公式:
内容审核和重新聚焦,支持和引导一个都不能少;
互助共同体促进成长,结果评价有效;
反馈总结有助于优化,持续营销效果好。
内容审查(收据)
通过将传统的以考试为基础的学习效果验收方式改为基于在线学习或内容卡的内容复习方式,学生可以回忆课程内容,并尝试将其应用到工作情境中。
支持、指导(发布)
当学生从课堂回到工作岗位时,由于工作环境与课堂锻炼情况不同,在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行为的改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忙得停不下来,没时间申请;
◇忘记学过的东西;
不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应用;
不知道如何在工作环境中应用。
要在帮助学生回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学生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持和指导,切实促进学生实现行为上的真正改变。在指导和反馈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要点:
◇明确要求,提前告知重点;
展示成功的重要步骤,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确认学员的理解是否正确;
◇即时反馈,正面反馈;
◇评估练习的效果。
互助社区(发布)
除了讲师的指导和帮助,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互助社区,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及时了解学生课后的学习状态和遇到的问题,营造积极持续的学习氛围,用群体的力量推动个体的行为实践。
课程评估(非公开)
根据不同的评价需求,采用相应的方式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
◇响应水平(学生对培训的偏好)
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评估)
◇学习水平(受训者学习培训的程度)
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评估)
◇行为水平(受训者使用培训知识的程度)
观察、访谈和行为反思工具
◇结果水平(经营结果的改善程度)
访谈、商业数据分析
评估反馈(上传)
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进行课程评价的反馈。针对不同的反馈对象,选择相应的反馈方式,可以参考以下类型:
◇总体项目反馈
反馈对象:公司管理层
反馈内容:项目背景介绍、项目简介、课程满意度评价结果(响应水平)、学生学习评价结果(学习水平)、学生直接上级对学生行为改变的评价结果(行为水平)、课程的积极效果(结果水平)、对课程改进和提升的建议等。
反馈方式:评估报告
◇反馈给学生的上级
反馈对象:学生的上级
反馈内容:课程背景回顾、课程介绍、学员学习效果评估、下一阶段培训需求调查、感谢信等。
反馈方式:评估报告和访谈。
反馈给学生。
对全体学生来说
反馈对象:全体学生
反馈内容:
课程目标回顾、学习过程回顾(包括申请过程)、整体效果反馈、对学生的鼓励和感谢等。
反馈方式:课程复习活动和电子邮件。
对于个别学生
反馈对象:学生个人
反馈内容:
课程目标回顾、内容要点回顾、申请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直接上级的评价与反馈、下一阶段培训需求的调查、对学员的鼓励与感谢等。
反馈方式:电子邮件
结果营销(发布)
课程结束后,要及时进行课程成果的营销。通过“点发散”和“系统连接”的传播模式,为学习型组织氛围和生态学习圈提供再生血液和养分。
反馈对象:企业所有员工(包括未参加课程的员工)
反馈内容:
课程介绍,精彩回顾,管理层点评,学员反馈,业务部门反馈等。
反馈方式:内部刊物和微信平台。
最后,我们来整体回顾一下课程的灵活设置公式(如图6所示):
课程可以“变通”。当我们建立了这种思维模式,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发挥空间,更多的空间联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系统和创造性地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和学习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