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华传。
李春华,青年葫芦丝演奏家、教育家,现任中国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音乐学院葫芦丝考级评委。出版的著作有《葫芦丝巴乌使用教程》、《葫芦丝巴乌演奏指南》、《如何弹好葫芦丝巴乌》、《如何弹好葫芦丝巴乌经典歌曲》、《葫芦丝巴乌一站式学习》、《快乐葫芦丝》、《金葫芦》、《醉人葫芦丝》、《魅力葫芦兰》、《葫芦丝》。葫芦,谐音祝福,通常被认为是给对方送去好运。祝福礼物。云南傣族创造性地将葫芦发展成为神奇奇妙的民族乐器——葫芦丝。一个金色的双包葫芦,镶嵌着一个白色的竹嘴,有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筒从下端伸出,从而构成了一个葫芦丝。轻轻一吹,就能发出悠扬绵长的音乐,有时像山间的竹林,寂静深远;时而如山泉,流连忘返;有时像孔雀一样骄傲,像百鸟争鸣;有时早如破晓,朦胧而神秘;有时候,像万这样的骑兵也是风度翩翩...听惯了宏大、壮阔的协奏曲,听一段葫芦丝,说不出来。无聊的时候可以放上一块葫芦丝,一条幽静的小路,立刻让人神清气爽,无忧无虑。葫芦丝以其美妙的声音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说到葫芦丝,我们不能不提到来自蔡赟的葫芦丝王子李春花。李春华,汉族人,早在学生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就与葫芦丝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沉迷其中。除了吃饭睡觉,只要有闲暇时间,李春华就会闭门练功。看新闻,眼睛盯着电视屏幕,手里却拿着一根葫芦丝忙着练习手指的灵活性。为了方便练习,他还把葫芦丝的头去掉,自己做了一个练习管,人在里面随便练管。即使在车上,我也没有闲着嘴说“TTK、TTK、TKT、TKT……”,又开始念了起来。那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痴心。正是因为这种刻苦的练习和认真的学习,李春华的葫芦丝演奏技巧也越来越成熟。在实践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总有一个“咕”的声音问题,确实困扰了李春花一段时间。经过查阅和翻书,我没能彻底解决问题。他靠自己的探索尝试了一个又一个方法,连家人都成了他的顾问。“好事多磨。”李春花发现,在演奏时,可以通过在音尾快速张开嘴来避免“咕”音的出现。他将这一发现应用到教学中,学生们很快解决了“咕”声的问题。在长期的教学中,李春华也发现了很多类似的“咕”声,看似简单,却让葫芦丝爱好者无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他萌发了把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整理成书的想法,于是在2000年,李春华的第一部作品《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出版。教程从音阶、孔图到练习曲,再到音乐,每章后面都有相关的乐理知识。书中收集了大量适合葫芦丝演奏的乐谱。在书的最后,还有一个各种音调的指法表。即使是不懂乐理的人,简单看完这个教程也能学会吹葫芦丝。学习葫芦丝不再困难,葫芦丝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和推广。有一段时间,这个教程成了葫芦丝商卖葫芦丝时推荐给顾客的最爱书。李春华自己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在云南民族村参观时,被一个女老板热情邀请作为外地游客推荐店里的葫芦丝,怕不买。她补充道:“你不会弹,不懂乐理,不要怕。买了这个书包你会学得很快,我和我哥就是这么学的……”她还即兴创作了一首《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李春华看到这本书是自己写的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看到商家和客户对自己的作品如此肯定。李春花又喜又忧。很庆幸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担心的是,如果书中有一点错误,他会误导学习者。于是李春华更加注重实践课程的修改和完善,从红色封面到绿色版本,书的页数越来越厚,内容越来越充实。街头小贩甚至把书的精华浓缩成小传单来推销自己的葫芦丝。短短五年间,葫芦丝巴乌实用课程已经成为广大葫芦丝学习者的必修课。李春华的葫芦丝演奏技术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随着《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的出版,李春华不断接到一些葫芦丝学习者的电话咨询,学习中存在一些难题。可见,市场需要更直观的具有示范性和可视性的演示教材。李春华的教学VCD《如何弹好葫芦丝巴乌》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这也是市面上第一本系统的葫芦丝巴乌教学专辑。随着葫芦丝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一大批葫芦丝爱好者成长起来,不再满足于演奏一些简单的音乐。他们更渴望涉及葫芦丝的高难度音乐,但过于专业的音乐一时不易理解。应广大学习者的要求,李春华出版了第二本教学专辑《如何弹好葫芦丝巴乌》和第三本教学专辑《葫芦丝巴乌一点沟通》。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葫芦丝考级评委的过程中,李春华深深感受到了考级学生的不同:一首曲子要演奏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为了给学生良好的指导和帮助,2005年5月,出版了第一版《葫芦丝分级专辑示范》。长期以来,由于葫芦丝的音乐音阶有限,能演奏的曲目很少,成为葫芦丝发展的一个局限。葫芦丝给人一种遗憾感。在这方面,李春华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将二胡独奏《赛马》改编成葫芦丝独奏,受到大家的喜爱。反映军队生活的《骑兵进行曲》用葫芦丝演奏,使葫芦丝更受欢迎。小提琴协奏曲《良渚》的改编,使葫芦丝的演奏更加丰富,更具魅力。用葫芦丝演奏的《海的笑声》让人领略古今英雄豪情:谁说葫芦丝小家子气?随着李春华鉴赏专辑《快乐葫芦丝》《醉人葫芦丝》等一系列作品的问世,人们对葫芦丝有了新的认识。李春华,年轻,充满激情和活力,被很多听过和看过他专辑的人评价。在教学交流中,李春华的谦虚、真诚、耐心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就打电话问他问题。不管他有多忙,他都会给你认真诚恳的忠告、建议和鼓励。湖南常德市1 6岁男孩赵亚星和吉林通化市59岁男孩王晓春对这一点提得最深。他们都是通过教学专辑认识李春花的。在电话咨询中,我得到了李春华的很多指示。我用葫芦丝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金牌——他们获奖后第一个电话就是向李老师报喜,感谢他的耐心指导。看到他们的成绩,李春华说: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李春华传播葫芦丝文化的足迹和身影遍布全国。曾在多个城市举办葫芦丝独奏音乐会及研讨会(商丘、杭州、太原等地数十场)。李春华有今天的成就,源于他对葫芦丝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乐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葫芦丝,听到它的声音。这是葫芦丝小王子李春花最大的心愿。
听《葫芦丝王子》谈《葫芦经》
圆葫芦和几个簧片,吹起来很好听,简单易学。这就是最近很受老年人欢迎的民族乐器——葫芦丝。葫芦丝是云南的一种少数民族乐器。这种乐器用一个半葫芦作为音箱,葫芦下端并排插着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筒,嵌有铜瓦,中间较长的竹筒有七个孔。演奏时,吹葫芦的细端是指按压中间竹筒的音孔,在演奏旋律的同时,左右竹筒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旋律形成和声。它的音乐柔美细腻,醇厚质朴,极具表现力。
近日,来自云南的“葫芦丝王子”李春华来到杭州,与老友交流他的《葫芦经》。
年仅32岁的李春华出生在云南省晋宁县。65,438+06岁开始在民乐队拉二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哥哥用葫芦拨弄着一件乐器,乐器演奏出的美妙轻巧的音色立刻吸引了他。
“那时候一个葫芦丝要80块钱,我一个月的零花钱才5块钱。我花了半年时间,花50块钱买了一个类似于葫芦丝的八五。”李春花笑着说。之后的几年,Pau和李春花形影不离,每天比吃饭更重要的事就是吹。
李春华凭着对葫芦丝的热爱,出版了第一本葫芦丝专业教材,录制了葫芦丝教学光盘,成为一名“葫芦丝音乐家”。“正是这种对葫芦丝的感情,让我走到了今天。”他说。
“葫芦丝的特点是音色好,简单易用,特别适合老年人丰富生活。不过,虽然入门容易,但要想学会,必须要有专门的教材和专业的老师指导。”李春华反复强调,“很多老年人可能觉得自己没有音乐基础,没有天赋。其实也无所谓。近90%的人对音乐没有特别的理解。只要你想学好,努力学习,努力学习,一定会有满意的结果。”
学得好、看得好、听得好、弹得好、弹得好是葫芦丝的五大特点。
问李春华学葫芦丝有什么诀窍,他笑着说:“练葫芦丝最重要的是一口好气。老人不需要要求自己和原曲一模一样。他们应该追求流畅、自然、优雅,优先考虑音乐、自己和快乐。”
最后,李春华特别提醒老年粉丝:“喜欢葫芦丝,就一定要刻苦勤奋地练习。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天最好保证一到两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弹葫芦丝可以锻炼身体,调节心情。我相信它会是一件让你快乐的乐器。”
李春华:谦虚的葫芦丝音乐家
说起李春花,熟悉的人不多。但是,如果你是葫芦丝爱好者,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因为,目前我们州的葫芦丝爱好者使用的葫芦丝培训班和葫芦丝VCD碟片,大部分都出自他之手。记者曾在鲁西文化馆看到由他、齐德全、杨志宁编著的国内第一套葫芦丝、巴乌音频课程及配套的VCD光盘,也见证了他最新的葫芦丝、巴乌实用课程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年仅32岁的李春华出生在云南省晋宁县。他年轻时在祖父和父亲的指导下受到民间音乐的影响和教育。1991,考入昆明师范学校。随音乐视听板的作曲家、发明人王绍禄学习民族音乐理论和民族器乐演奏。后来他潜心向著名葫芦丝制作家、演奏家齐德全学习葫芦丝的演奏。同时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目前从事民族音乐的教学与研究。2002年,他与齐德全、杨志宁一起编著了中国第一套葫芦丝巴乌音频教程及配套VCD《戴锋沈芸》,后来又亲自编著了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2002年4月出版《如何弹好葫芦丝和巴乌》,出版《醉人的葫芦丝》。作为这样一个从事民乐教学和研究的“名师”,他很谦虚的照顾别人,从不以大师自居,风格特别好。记者近日采访了李春华,了解了他与我州民族乐器葫芦丝的结缘、葫芦丝音乐的发展以及对在中国德宏举办首届葫芦丝文化节的看法。据李春华介绍,2002年,葫芦丝的市场和玩法还不够规范和科学。因此,齐德全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共同编写了国内第一套葫芦丝、巴乌的音频课和配套的VCD光盘,将经典的葫芦丝曲目编成了一本书,帮助老师规范科学地教学生演奏葫芦丝,也为葫芦丝爱好者提供了入门教程,为葫芦丝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年来,吉林、北京、湖南等地的葫芦丝音乐家也纷纷授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演奏家和葫芦丝教育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民族乐器葫芦丝发展的春天又要来了。李春华说,德宏州审时度势,紧扣时代脉搏,提出在今年“十月一”期间举办中国德宏首届葫芦丝文化节,有利于把葫芦丝推向高潮,促进葫芦丝艺术发展;也是每一个葫芦丝乐手的福气。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办好文化节,以这次文化节为契机,告诉世人,葫芦丝的故乡在德宏梁河,演奏葫芦丝的大师们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他表示会克服困难,尽力参加首届葫芦丝艺术节。李春华对我州的青年葫芦丝爱好者寄予厚望。他说听了几个德宏小朋友的表演,感觉很不错。如果去昆明和北京参加比赛,都是有可能获得金银奖的优秀选手。只要训练有素,就是未来的葫芦丝演奏家。李春华谦虚地说:“坦率地说,我不是葫芦丝演奏大师,而是一个执着的葫芦丝爱好者和演奏家。学葫芦丝很简单,但弹好葫芦丝却不简单。艺术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未来的道路将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探索。”人们常说“春华秋实”,没有春天的花,就没有秋天丰硕的果实。自然如此,生命也是如此。李春华以谦虚的态度和勤奋的学习,赢得了今天的累累硕果:他还担任过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和上海音乐学院葫芦丝的评分评委。谈到自己未来的打算,他幽默地说:“没有葫芦丝,我就失业了。我一辈子就靠葫芦丝生活,吹好它是我最大的心愿。”因为葫芦丝是我一生的追求和精神支柱。"他还告诉记者,我敢预言,以后葫芦丝的发展会像股市一样,一路飙升,一个字:"牛"。如果你走出云南,你会发现全国到处都是悠扬的葫芦丝音乐,很多人喜欢葫芦丝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记者问他对德宏的印象,他口口声声说:“这个地方不愧是歌舞之乡,植物的王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细节都让人着迷。这是一片宝地,孕育了金晓峰、龚、齐德全、万、毛等无数优秀艺术家,德宏人应该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李春华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被上海音乐学院评为中国开拓创新的少数民族管乐演奏家。在其专著《李春华葫芦丝创作作品》中,* *收录了自己创作的9首葫芦丝作品。他在自己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专业的作曲技法,其中《丝恋》《风中葫芦》完全是西洋音乐的风格特征,类似于器乐小品的性质。其他如《歌舞》、《蓝中香巴拉》、《木鼓风韵》、《断桥断月》、《碧湖》等具有地域民族风格特色。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春华对民族音乐风格和西方作曲风格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笔者通过对其作品的学习,从作品风格、作曲技法、技巧运用等方面对当今葫芦丝音乐有了深入的了解。
第一,体现民族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的器乐创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作品的标题,从中可以体会到作曲家的意图和审美观点,而中国的器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地域特色或者说地域风格。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民族众多。正是这些自然和人文因素,使得音乐风格具有地域性和多样性。李春华的葫芦丝作品风格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地理范围,而是用葫芦丝这种西南少数民族专属的乐器来展现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
1,《歌舞》:“舞”是纳西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歌曲为主的叙事性舞蹈歌曲,一种是带有抒情性质的歌舞并重的形式。在这部作品中,李春花将歌舞两种形式融合于一炉,音乐取自民间歌舞音乐素材,并运用了舞蹈中特有的节奏形式:三步一跺。即每个小节有三个半拍,充分体现了纳西族的民族风情。
2.蓝衣香巴拉:这首曲子有很强的藏族音乐风格。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生活在西藏自治区。藏族歌舞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尤其是“马宝”歌舞。作品《蓝色香巴拉》中,以卡马的歌舞结构作为全曲的音乐结构,即前奏曲、慢歌段和快舞段,以藏酒歌作为音乐素材。这首歌还充分运用了舞蹈节奏形式:四拍三步,描绘了一幅仙境般的藏区画卷。
3.《雪莲开》:这首曲子具有新疆音乐风格的特点。维吾尔音乐按地域可分为三种形式,即南疆音乐、东疆音乐和北疆音乐。这三个区域的音乐在调式音阶上形成鲜明对比。这首曲子从调式音阶的构成上充分体现了北疆的音乐风格,即以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为主,在鼓音为5的情况下充分运用了葫芦丝。
4.断桥残月:这首曲子是葫芦丝第一次演奏江南风格的音乐。作曲家以江苏民歌《孟姜女》为旋律素材并加以延展。部分简介音乐能感受到著名竹笛曲《姑苏星》的影子,作品以杭州西湖十景“断桥断雪”的深刻意境为背景。但作者并不注重这段音乐中的景物描写,更关注的是心境。
5.木鼓的魅力:此曲具有浓郁的佤族音乐风格。佤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和托源两个佤族自治县。木鼓是佤族的一种打击乐器。佤族在节日时经常击鼓并与之共舞,而木鼓舞在表演时往往有激烈或单一的舞蹈动作,因此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木鼓舞的表演及其“魅力”。
二、葫芦丝素描——西方音乐风格作品的创作
作为一种器乐体裁,“小品”一词源于西方器乐创作,尤其是钢琴曲创作,如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音乐的瞬间》、波兰肖邦的《夜曲》、德国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等。这种体裁的特点是篇幅小,大多有标题,内容多为抒情或叙事。在葫芦丝音乐中,从表面上看,每一段都很短,有标题,抒情,叙事。作者把素描这个词引入本文是有特定含义的,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称之为素描。作者所说的素描,是抛开作品表面反映的特征,而主要是从构图技法上进行研究。
《丝恋》是一部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具有现代音乐风格的典型作品。其现代风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的特点是多调性。第一部分作品从主旋律的弱优势音出发,以G大调为基调,运用模级数的方法表达旋律。在第一部分的结尾,G大调的相对小调倾向于E小调。从大调到小调,情感色彩由明转柔,在调式转换的过程中引入新的音乐素材,使得抒情性更加增强。第二部分以E小调结尾。第三部是一个音乐素材的变奏发展,但调性没有变化,更像是第一部的调性转换模式。第四部作品属于过渡时期,从第三部的E小调到第四部的G大调,第五部是对第一部的完整再现,回归主题,结束全曲。
另一部作品《风中葫芦》,没有《丝恋》那样频繁变调,而是自始至终坚持同一个调,即E小调。这首曲子多是素材的重复,具有变奏的性质。
第三,葫芦丝传统技艺的发展与创新
葫芦丝音乐能让人着迷,关键在于葫芦丝演奏技巧的体现。葫芦丝演奏技巧整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这也是学习葫芦丝必须掌握的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气息技巧,包括强弱控制、换气方法、空气颤音等。
二是手指上的技巧,主要有弹、滑、虚指颤音、指颤音、叠音、波音等。,而舌头上的技巧主要是各种吐音。葫芦丝音乐要表现出多种风格,技巧的运用很重要。技巧的运用让音符充满活力。反之,没有技巧的运用,音乐整体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在李春花的作品中,各种技巧无处不在。毫不夸张地说,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有技术特点,所以这些作品大多让人眼花缭乱。从葫芦丝音乐的长期发展来看,眩彩特征无非是发展的主流形式,同时眩彩技能的这种发展也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演奏要求,对葫芦丝的长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传统技艺的发展
以前各种技法都是独立使用的,但在李春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技法是复合使用的,而且使用频率很高。
(1)复调的使用,摒弃了以往单滑音的孤立使用。而是可以用在相差几度的音符之间,更多的是连奏和复调。
(2)用气指声。作者在这里用这个技能名有点牵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澄清。这里的气指的是音线,概念指的是手指上的各种技巧,即在同一个小节甚至同一个拍子里既有音线又有手指技巧。因此,音线与指法的结合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新技能的运用
(1)发音,在传统技法中,是分开使用的。发音的运用使音符具有硬度的特点,而弹奏则使音符具有弹性。在李春花的《打唱》中,发音和演奏的结合可以增强音符的硬度和弹性。
(2)手指颤音
这种技术在《蓝色香巴拉》中被广泛使用。这种技术打破了传统的颤音弹奏方法,其方法是快速打开和关闭原音以上的音孔,其余音孔保持原位。颤音有两种:长颤音和短颤音。这种颤音具有马头琴风格的颤音效果,主要用于蒙古族音乐和藏族音乐。
第四,李葫芦丝作品在葫芦丝发展史上的地位。
李春华对葫芦丝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是葫芦丝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的音乐作品在当下和未来都有一个葫芦丝音乐创作的方向,也是一种过渡风格。这种过渡是传统葫芦丝音乐创作向现代创作的过渡,虽然他的音乐素材大部分来自民间音乐。但音乐素材的运用,无论是作曲技法还是结构布局,都体现了新时代的气息。从本质上讲,他的葫芦丝创作并没有完全摆脱民族音乐风格,而是不局限于某一地域的特点,而是对各种地域风格进行了探索和实验,并取得了成功。在音域的使用上,葫芦丝音阶的使用广度得到了巧妙的拓展。一是适应多风格的体现,也体现了现代作曲技法对多调性甚至无调性的要求。
结论
艺术的发展总是朝着更新、更高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方向发展,葫芦丝艺术的发展也不例外。它能从中国西南边陲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是多少年、多少代仁人志士努力的结果。为了使它更好地发展,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研究和发展它。因此,发展葫芦丝艺术,不仅要在传统的土壤中扎根,更要让它在深厚的基础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