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主要将领是谁?请包括德国和中国的名字和简介!~~
被称为“二战德军之父”的冯·西克特于1919年7月战后担任德军总参谋长,一年后出任德国国防军总司令。从1920到1926,他在这个位置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在那个国家政治动荡和混乱的时代,他创建了一支成为国家中流砥柱的军队,并被证明是他那一代人中训练最好、最强有力的领导人。他制定了重整军备、重振士气的计划,这样德军最大的优势——军官团就可以保留下来,新的战术战法也可以酝酿出来。《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所以西克特制定的标准是:士兵身体健康,服役年限超过12年;军官应该有25年以上的军事经验。一旦你成为国防军的一员,你必须接受某一方面的特殊训练,重点是领导能力。他非常重视士兵的个人技能和主观能动性。该合同禁止德国拥有军事院校。他建立了以部队为单位的联合团级军事教育体系。每个士兵都被训练成中士,每个中士都被训练成军官,每个军官都被训练成将军。每半年锻炼一次,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没有坦克和高射炮,就用纸板和木头仿制。德军可能是唯一一支用玩具飞机模拟真飞机练习空中射击的军队!演习中单兵应自称是一个排或代表一个8人机枪组。这一切构成了冯·西克特的“十万大军”!
引用他的一些话:
“没有防御的国家是可耻的!”
“任何不平等条约,任何敌人无法从他身上夺走的东西,都是一种强烈的信仰。当命运再次召唤德国人民武装自己(这一天终将到来!),他会看到一个战士而不是一个懦夫紧紧地握着忠诚的武器。只要你有铁腕和意志,用什么武器都无所谓。”
“先进的装备可以战胜血肉之躯,但战胜不了人类不朽的精神!”
冯·西克特谦虚,的确可以用贤惠来形容。退役时拒绝晋升元帅,以德国国防军总司令的身份留在一级上将的军衔(这让很多人对希特勒40年封12元帅非常不满)。然而,与二战中一些没有军衔而默默无闻的将军不同,冯·西克特这个名字在世界军事史上独树一帜,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和头衔。被尊称为“二战德军之父”,“革命化”前的德军被称为“冯·西克特的军队”,难道不能体现他的地位吗?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法肯豪森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为抗日战争制定了总的战略蓝图。这位正直的军人投身于中国的军事训练、改革、军事装备、海空军、防空设施等方面,尽心尽力地做了大量工作。
1935年7月,他起草了《关于应对时局对策的建议》,准确判断了两年后爆发的抗日战争的大趋势,起到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在建议书里,我写道:“当然,日本人是目前对中国最严重、最迫切的威胁。日本人对中国的热爱是众所周知的。它的利益与中国相反,所以要用一切手段破坏中国内部的团结和强大,至少要尽量拖延它的实现。”“试想一下,政府会有毅力,它会承认敌人的要求,会不加抵抗地默默接受。鄙视人的愤怒是为了引起反抗,所以不可小觑。如果领袖没有这样的意志,人民就不会出去反抗。反抗的意志必须有强大的力量,才能有固定的基础。目前,中国军队无法承担新型战争。但是,如果它不能长期抵抗敌人,它将被迫增强实力。重要的是建立一支规模虽小但极其新的国防力量。”
“一旦发生军事冲突,华北将受到直接威胁。如果河北不战而弃,陇海路及其主要城市,也就是案发前的战区,山东对黄河防御采取扫荡之势,并不困难。对海疆意义重大者,首推长江。如果敌人能控制中国最重要的中心直到武汉,那么中国的防御力量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基础,所以到了大陆,中国就会被一分为二。”
“目前国军主力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宜迅速部署可救之力,进驻各区,使其能战。作战用的兵力要全部集中在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北面覆盖陇海路和沿路的求生装备。所以初期抵抗区必须向北推进,所以沧县到保定一线要绝对防守...最后一线是黄河,要有计划地人工泄洪,增加防御。东方有两件很重要的事:一是封锁长江,二是守卫首都,两者关系密切。其次是武汉和南昌,可以作为支撑点,要全力坚守,与广州保持联系。最后,四川是最后一道防线。”
他主持了长江江阴要塞的保护和上海、五福和殷诚线的建设。中德军工的合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试图让买卖双方互惠互利,各有所需。“尽量引进对中国最有利、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物品,制定公平的价格,不考虑原产国和商品名。”以至于一些德国公司愤怒地称他为“德国人?”
抗战爆发后,德国顾问总是出现在最前线。华北,上海,徐州等等。德式模式师和德式装备在抗战初期起到了支撑大局的重要作用。
二战开始后,由于日本和德国的特殊关系,德国政府于1938命令顾问团回国。甚至以叛国、撤销国籍、没收财产相威胁不回国。7月8日,冯·法肯豪森等顾问含着眼泪在广州登船。作为德军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最高指挥官,冯·法肯豪森在“中国辛德勒”的协调下,根据自己的官方立场,尽力营救纳粹在比利时逮捕的地下叛军,使比利时没有发生法国那样的悲剧。
海因茨·冈德里安海因茨·古德里安——德国装甲部队之父,闪电战之父。
古德里安,德国陆军一级上将,纳粹德国装甲部队之父,德国“闪电战”创始人。
1888年出生于东普鲁士一个德国军官家庭,1908年正式加入德国军队。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受过正规系统的军校教育,但在坦克战中勇于创新,远胜他人。
虽然英国人富勒和利德尔·哈特最早提出了高速坦克战理论,世界上第一支实验装甲部队也是由英国人在索尔兹伯里平原首先建立的,但古德里安却以惊人的毅力超越了这些理论先驱,创建并训练了德国装甲部队。可以说,二战初期德军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胜利都要归功于这个人。因为当时德国仅凭各方兵力装备对比不足以拿下任何一个欧洲强国,也正是因为成功运用了高速坦克战(即“闪电战”)的战术,德军的胜利才如此辉煌。
古德里安闪电战的核心是:“大量机械化程度高的作战飞机和重炮,与突击性和机动性强的快速机械化攻击部队集结,为装甲部队提供快速密集的火力支援,形成战无不胜的突击力量,产生令人恐惧的震慑,使敌人在惊愕中丧失斗志,使敌人崩溃而不是彻底消灭敌人,后续部队完成对敌人的清剿和打散。”
希特勒的上台为古德里安的实践提供了最广阔的天地。
1939年8月任19军(含第3装甲师)军长,一个月后参加波兰战役。作为德军北翼的先锋,这支坦克军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他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军让战术上落后的波兰人陷入重围,而德军步兵的作用就是围歼包围圈。
1940年5月,参加法国战役,再次担任进攻的矛头。由于迈因斯特的建议,德军将主要攻势转移到了南翼的阿登山脉——通常被认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地区——古德里安在那里果断地超越了他最初在纸面上的理论,他的进攻速度不仅吓坏了对手,甚至连他的上级和希特勒也感到害怕:在越过马斯河后,他没有将坦克作为自行火炮,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向更远的地区移动,从塞当一直到海岸的阿布维尔和格拉夫林,完成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包围圈,将北部的法国和比利时的所有盟军收入囊中。
而且,他还打破了现代战争史上的进攻速度纪录,即在不到6天的时间里,他的装甲部队开进了400多公里,也就是横穿了法国,把坦克开到大西洋沿岸。如果不是空军元帅戈林的功劳,希特勒当场下令停止追击,英法联军将在敦刻尔克全军覆没。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许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和美国内战时期的谢尔曼有相同的战绩。
1941年5月,升任第2装甲军军长。苏德战争爆发后,他的大胆挺进再次震惊了世界。他和霍斯的第三装甲军成为决定性的突击部队。5个月之内,接连进行了几次著名的围剿和歼灭战,即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战役和维亚兹马战役,打到莫斯科城下。这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基辅战役也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包围歼灭战而载入史册——66万多苏军被俘。
基辅战役后,古德里安率部北上,参加对莫斯科的“台风攻势”。他的部队曾攻打过莫斯科的城门,但在强大的苏联红军面前,“闪电战”失去了效力。
俄罗斯寒冬来临,德军战斗力锐减。古德里安断定攻占莫斯科无望,于是强烈建议将部队撤到冬季防线,休息一下再战,这惹恼了希特勒,结果他被免去了军事职务。
后来仍为希特勒所用,担任装甲兵总监兼参谋长,负责组织和训练新的装甲兵。虽然痛恨希特勒,但仍被禁止参加1944年7月刺杀希特勒的“黑乐队”。于是,希特勒再次赢得信任,于7月22日出任德军总参谋长,但直到战争结束,他始终无法亲自指挥自己一手缔造的德军装甲部队驰骋在战场上。
1945年3月,因主张停战,再次被免职。10年5月,他在慕尼黑的家中被美军俘虏。1954年6月,古德里安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68岁。
古德里安是少数敢于反驳希特勒的将军之一,他写了《坦克注意》。
曼斯坦因
他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最优秀的将军。他的战略思想深刻而可怕。他策划的每一场战斗几乎都是杰作,总是让对手失去理智,胆战心惊。他是一个能将现代机动性概念与传统运动战思维巧妙融合的专家,同时也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天才。
1939年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随伦德斯泰特元帅参加波兰战役。
1940年,正是由于他对整个对法进攻作战计划的修正,要点是集中几乎全部装甲力量,将主攻方向移向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方向,即森林覆盖的阿登山脉,使德军在一战中击溃了英、法、荷、卢等国的盟军。
1941年被任命为第56装甲军军长。苏德战争初期,他从东普鲁士出发,四天突破300-400公里。同年9月,他被希特勒任命为第11集团军司令,攻克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和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在亚速海沿岸的刻赤半岛击退了以斯大林命名的苏军攻势,俘虏仅近50万人。
1942年8月,被拉到北方参加列宁格勒围城战。在拉多加湖反围攻战中,击败苏军第二军,歼灭7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4个装甲旅。
这年年底,由于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包围,他奉命指挥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实施救援,但因希特勒坚持命令而失败。如果按照他拟定的战略,很有可能斯大林格勒周围的整个苏军(几乎是苏军的全部资产)都会在这场战役中被一场巨大的回转攻势所消灭。最终,这个宏伟的计划因为盲目的牺牲,变成了战术(而非战略)的胜利。这就是军事史上杰出的“哈尔科夫反攻战役”。他以极其分散的兵力(以师的数量来说是1比8)打击了滚滚向前的苏军侧翼。一周之内,原本进攻西南方向的苏军无序地逃离了北顿涅茨河。于是他继续向北进攻苏军后方,夺回了早前被苏军收复的哈尔科夫——此役最直接的影响之一就是将战争的结束时间推迟了两年。正因如此,他获得了“橡树”级铁十字勋章。
后来担任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继续指挥了流产的库尔斯克战役和一系列艰难的防御战。库尔斯克战役中,他节省地使用了几支精锐装甲部队,使苏军在7月12日普罗霍罗夫卡的进攻中损失惨重。
1944年3月,因在前线指挥失败,被解除指挥所职务,编入预备役部队。后来因为希特勒受不了他直言不讳的建议,被免去了军职。虽然他被授予“剑”级铁十字勋章以表彰他的功绩,但希特勒再也没有使用过他。
曼斯坦因一生浴血奋战,不仅亲自指挥了无数次战役,还参与了多次德军侵略计划的制定,显示了杰出军事家的才华。
隆美尔
这位德国装甲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风云人物。战后,联邦德国以他的名字命名军舰的街道和营房,美国也拍摄了赞美他的电影《沙漠之狐》。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隆美尔的传奇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狡猾和诡秘的笑容,但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常常让对手措手不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研究和介绍过他的著作,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用兵特点在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不愿沉默的战俘——卡尔·邓尼茨的卡尔·邓尼茨。
深夜,空旷的山野,一群野狼疯狂地追逐着猎物,眼睛里闪着阴沉的绿光,一声声凄厉的叫声让人发自内心。“狼!”这里所说的狼群不在山野,而是在海上。它的主人是卡尔·冯·邓尼茨。
一战结束后,位于英国德累斯顿的德国战俘营欢呼雀跃。战俘们知道,与亲人团聚的日子不远了。然而,兴奋未能打动邓尼茨船长,他像往常一样保持沉默。看了刊登停战消息的报纸,他还是放下了。邓尼茨在战争前夕被俘。1918 10 10月初,他指挥自己的潜艇在地中海马耳他海域攻击一支英国护航舰队。成功后,潜艇发生故障,上浮时恰好进入护航队中间。紧急下潜为时已晚,猛烈的炮火穿透了船体。他一言不发,被配备步枪的英国水兵带上了驱逐舰。“有没有办法从海上打败英国?”在那一年孤独而无聊的战俘生涯中,邓尼茨思考过这个问题。英德战争会再次爆发,他当时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水面舰队不是对手,潜艇单独对抗严密护航的运输舰队也是负多胜少,他的被俘就是明证。终于,他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战后不久,邓尼茨返回德国,重新加入了海军。
“见过狼吗?你见过狼互相咬吗?”阿尔塞斯山的森林里有很多狼。热爱打猎的邓尼茨已经习惯了。也许他从这里得到了灵感。邓尼茨对德国潜艇部队的新成员很有耐心。“他们的潜艇必须成组,一组接一组,才能打破英国的导航系统!”
1935年,希特勒正在磨刀霍霍准备开战,德国潜艇部队重组。邓尼茨担任这支以一战中著名潜艇英雄维廷根命名的潜艇支队的支队长,此时他开始将筹划多年的潜艇“战狼战术”投入训练。到9月战争爆发,1939,“狼战术”已经非常完美了。
邓尼茨有狼一样的性格,沉默而残忍,意志坚强。二战中,他放出的“狼群”肆虐大西洋和地中海,几乎断送了大英帝国的命运。英国首相丘吉尔仍在战后回忆录中写道:“在战争中,唯一真正让我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