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有人联系名校是怎么回事?

紧张的高考已经结束,考生们在等待填报志愿,等待录取通知书。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考上理想的大学可谓是全家的头等大事。有些骗子利用父母的心理设下各种骗局,有些父母也因此中招。近日,房山法院通报典型案例,梳理骗子行骗套路。法官建议,对于主动提出帮助孩子学习的,考生和家长要从各方面核实对方的真实信息,同时也要警惕其承诺。不要轻易表现出他们急需撇清关系。如果确定在招生中需要帮助,建议考生和家长联系相关高校负责招生的部门,核实学院设置、招生政策等信息。

案例1

谎称亲戚是名校教授。

李从朋友那里得知高某的独子即将高考,于是告诉对方,他叔叔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教授,有办法帮孩子上这所大学,只要他肯花钱。高的孩子高考成绩出来后,分数只能上三类本科院校。心有不甘的高某找到李求助,按对方要求支付了654.38+0.5万元“活动”经费。

很快,高校陆续开课。高也拿到了李带来的录取通知书,但与之前的承诺不同,通知书上写的录取学校是一所不知名的院校。对此,李解释说,孩子只是暂时在该学院军训。之后他就可以转到之前说的名校了。

考虑到孩子的实际考试成绩,高对此将信将疑。然而,军训结束后,孩子们还在这所不知名的学院里学习。同时,高还了解到,这所学院面向社会招生,不限高中毕业生。毕业后无法提供国家承认的学历,与李声称的名校无关。

意识到被骗的高某立即报案。最终,李被法院认定犯有诈骗罪并被判刑。之前骗取的10多万元也归还给了高某,但距离大学开学已经有几个月了。

案例2

考前培训班的老师可以读名校。

方是一名艺考考生,高考前一直在一个艺考培训班接受辅导。期间,培训班导师王告诉她,可以帮她通过某艺术院校的专业课考试,以私人方式报读该学院。

同年高考,方因表现异常,未能达到这所艺术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遂向王求助。王说,他确实有能力让方实现他的艺术梦想,但他需要支付一定的运作费用。随后,方按照对方要求支付了654.38+万元。

苦苦等待,方还是等不到录取通知书。这时,学生们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活。意识到被骗,方和父母报了警。经过审理,法院最终以诈骗罪判处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还将65438+万元返还给方。

案例3

公司高管“主动”联系名校。

谢女士通过生意伙伴认识了刘先生,得知刘先生也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老板。在日常交流中,刘老师总是表现出一种勇敢能干的态度,而且在得知谢女士的孩子即将高考后,他也不止一次地表示,如果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可以帮助他们考上知名大学。

同年,谢女士的孩子高考未能取得理想成绩。刘老师得知情况后,当即表示会尽力帮助谢女士的孩子实现名校梦。很快,刘先生联系到谢女士,称孩子的上学问题已经解决,可以在某知名大学的商学院就读,而且是研究生,但需要向学校缴纳近49万元。

想到自己最大的苦恼得到了解决,谢女士非常高兴,立即按照对方的要求向指定账户汇款。后来刘老师通知谢女士带孩子去大学里的一家宾馆拿录取通知书。谢女士带着孩子如期赴约,却只拿到了刘老师发来的这所名校人力资源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录取通知书,与对方承诺的商学院大相径庭。

面对谢女士家人的质疑,刘先生解释说,因为孩子是通过非常规渠道入学的,所以先入学并报了名,再转到相应的商学院。谢女士一家再次相信了刘先生的承诺,为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学了两个月,谢女士的孩子发现,他们上的学校根本不是正规大学,管理混乱,没有老师,没有学籍,也从来没有在商学院接受过正规的教学。他们住的宿舍是一个地下室,同学几乎都是没参加过高考或者高考分数低的学生。谢女士意识到被骗,赶紧报案。

最终,刘先生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责令退赔谢女士相关款项。

?案例4

假装当兵,假装可以办理高考手续。

我女儿高考成绩不理想。父母吴先生四处找朋友帮忙,朋友介绍了贾。他声称自己是陆军少将,认识一所学校的校长。学校专门为部队提供委托生源,每年开设两个班。今年还有三个名额,可以帮吴老师的女儿报读,涉外会计专业,保证孩子毕业后直接分配到部队工作,待遇是副连级。

吴先生非常激动,立即要求与贾面谈。会见当天,身着军装的贾老师与进行了交谈,详细介绍了该校的具体招生情况、办学背景、毕业去向等信息。同时,他表示,如果想拿到录取名额,除了向学校缴纳的6万元学费外,还需要向办理了相关手续的校领导缴纳9万元。吴先生心服口服,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费用。女儿也是贾亲自领进学校,办理了相关入学登记手续。

吴先生没想到,女儿发现学校根本不像正规学校。吴老师查学校背景时发现,学校并没有为部队提供委托生源,学生毕业后也没有直接去部队就业。之后再次联系贾贤某要求对方给个说法时,贾干脆连电话都不接。无奈之下,吴先生只好报警,这才知道贾根本不是军人。最终,贾某因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法院判令其退还吴先生1.5万元。

■揭秘

相信人,包装,要钱,是骗子的三个特点。

据房山法院法官介绍,在涉及高考的诈骗案件中,诈骗分子实施诈骗时有三个共同特征。

首先,骗子自然会出现在父母的生活中。法官表示,虽然他们利用高考考生和家长就读高校的意愿实施诈骗,但犯罪分子不会突然出现,而是通过熟人介绍和长期沟通,让考生和家长产生“有门路”、“很靠谱”的印象。

其次,在自己的包装上,骗子下了很大功夫。法官介绍,很多骗子为了取得他们的信任,会通过朋友介绍、传单、手机短信、邮件、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体和社交平台,向考生及其家长传达自己能力非凡的信息。谎言说一万遍就能变成真理,重读多次自我推销是骗子的惯用伎俩。此外,骗子还下大力气编自己的身份和联系方式,抓住了考生家长“病急乱投医”的软肋。骗子自命名后成功的概率不低。

除此之外,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要钱。骗子不遗余力的引导和表演,当然是为了骗钱。所以,一般情况下,考生家长都要提前支付一笔或多笔款项,美其名曰“活动经费”、“公关费”、“好处费”、“赞助费”等等,往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

■提示

建议家长先向招生部门查询。

法官建议,家长要警惕身边有“特殊身份”和资源的热心人,尤其热衷于打听孩子的成绩和理想院校。如果他们收到一些可以上名校的陌生号码的推销信息,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匆忙去医院,把孩子的大学梦寄托在这些推销信息上。

法官建议,对于主动提出帮助孩子学习的人,考生和家长要从各方面核实对方的真实信息,同时警惕自己的承诺,不要轻易表现出急需疏通关系。

如果确定学生在招生方面需要帮助,建议考生和家长联系相关高校负责招生的部门,核实学院设置、招生政策等信息,或者利用网络查询类似的招聘信息。不要冲动转账,造成金钱损失。

最重要的是,法官提醒家长,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作为家长,与其寄希望于高考后各种“牛人”“门”的加持,不如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给予细心的教育。否则,被骗子盯上后,不仅没有通过“潜规则”把孩子送到理想的学校,反而被骗子“深套路”骗了,损失惨重,还可能耽误孩子复读或寻找其他学习途径。最好的时光。

北京史静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凡表示,考生家长被骗的情况屡见不鲜,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家长“期待成功”的心态。

陈凡介绍,除了警惕身边的诈骗分子,家长在与他人的金钱交易中也要注意保留证据,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首先是支付记录。陈凡说,如果涉及到钱,应该尽量在银行完成,并保留付款记录。付款后,收款人可以写下收条,必要时双方协商可以纳入纸质合同。

另外,如果需要与他人协调沟通,可以请第三人现场作证,同时注意录音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