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
课程计划如下:
第一单元
1.主题:通过统一长度单位来理解厘米。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看一看、比较、测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外观,能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限于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建立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 cm的长度概念。
教学困难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只有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老师:同学们,谁比你们的妈妈和老师高?谁矮?
高多少?短了多少?做个手势。你能确切地知道多高和多矮吗?
“多高”和“多矮”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需要使用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按要求比较学生。
第二,探索新知识
(1)统一的长度单位
古代人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是怎么做到的?
(例1场景图。)通过观察这些图片,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你认为他们的方法怎么样?
老师总结。老师和学生测量课桌。
交流报告:书桌有多长?
老师提了个问题:我只量了3英尺。我们都测量同样的桌子。为什么结果不一样?
追问:怎样才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有什么好方法吗?
(2)整体感知,知厘米。
1.观察尺子,知道刻度。
请拿出你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你同桌的尺子比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老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和长度单位“cm”并明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以“cm”为单位。
2.知道1 cm。
老师指出:这个尺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意味着从这里出发。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板书:1cm)
尺子上哪一节的长度也是1 cm?谁上来指出来?我们发现了什么?
老师:因为每个格子的长度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是有统一标准的。
同学们,如何看待1 cm的长度?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约为1 cm?
老师展示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度。
总之,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 cm。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老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 cm。现在老师还要增加难度。从0到3,从0到7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4.教学例3(量一个量)。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画出它的长度,说出它可能有多少厘米。
老师解释并演示道:
(2)如果尺子断了,最小刻度是2,还能测出这个音符的长度吗?如何衡量?
5.实际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较短的一边。这条短边有多长?再测量一下,看看你的估计是否准确。再量一下数学书长边的长度。
第三,巩固新知识
1.完成课本第4页的“做”。
2.完成教材《习题1》第1题。先估计几厘米左右,再测量。
3.完成课本“练习1”第二题。
注:如果接近8厘米,我们说是8厘米左右。
同桌合作,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脚趾到脚趾的距离。
四。摘要
你从这一课中得到了什么?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来度量,我们也知道了1 cm的长度,我们会用手中的尺子来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如何教好二年级的孩子
第一,给学生创造思考、思考、提问的机会。比如二年级课本学过的“角度的理解”。对于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等问题,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还有问题吗?”学生回答“没问题”。真的没有问题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无关?”经过讨论,我们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没有长度,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角度的大小取决于两边的张开程度。教师示范从学生的角度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提问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用生活知识来教学。比如小红做了18纸花送给同学。还剩几朵花?这是一个两位数减去两位数。如果你在生活中做到了,学生就会明白其中的意义。所以有些实际问题可以先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意义。
第三,利用社会环境提高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比如在学习统计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带学生去商场或者社会,运用新学到的统计学知识,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收集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第四,给学生创造思考、思考、提问的机会。比如二年级课本学过“角的认识”,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没问题”。真的没有问题吗?“那我来问个问题。”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无关?”经过讨论,我们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没有长度,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角度的大小取决于两边的张开程度。教师示范从学生的角度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提问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