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公镇惠道茶乡
葛公镇位于长江南岸的白东至县东部,东接石台田乡,南接红方乡,西接杜尧镇,北接阳湖、高山。该镇距县城39公里,省道231穿镇而过。安庆县城是经查桥通往祁门和黄山县城的必经之路。
葛公镇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人口18000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适中。经济以农业为主,还种植森林、茶叶和粮食。拥有山地15万亩,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众所周知的会道茶和葛公豆腐,据说是乾隆皇帝视察苏州路时亲自品尝的,受到了人们的称赞。于是,商人络绎不绝,葛公发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邻近四镇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近年来,葛公镇的木竹加工业悄然崛起,大步向一个林茶产品深加工的山城迈进。
红方艺术家的《十面锣鼓》
1959年,东至县红方乡盲人艺术家丁邦庆用尤克里里琴演奏了由《喜鹊攀枝》、《蜻蜓喝水》、《八哥起来》等四个曲调组成的《樊氏锣鼓》,并在安庆市文艺汇演中获奖。1993年,池州在第十一届九华山庙会期间,重新编排了《樊氏锣鼓》的曲谱,组织排练,隆重演出。如今,樊氏锣鼓不仅用于戏剧、曲艺、花灯的表演,还深入民间社祭、庙会、家庭婚丧、开业、工厂落成等喜庆活动,成为群众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之一。
“十面锣鼓敲起来,舞灯唱戏分不开,每次都举行婚礼,喜庆活动一次又一次,和谐生活其乐融融。”池州市城乡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蓬勃发展,农村“曹太团”剧团逐渐增多,农民艺术骨干不断壮大,樊氏锣鼓有了展示魅力的机会。虎年春节,池州组织十面锣鼓,城乡欢庆元宵节。
池州樊氏锣鼓,又称“一柱香”,属青阳腔系,基本上是曲牌风格。锣鼓有长打、坐打、落打、尖打、别扭打、三打、五打、三鞭、骤风、打阴、捻丝等十余种。
伴奏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后来又加入了音箱和唢呐,使得音响效果特别的铿锵、奔放、流畅、高昂。这种民间器乐盛行于明清时期,多在元宵节演奏。后来被历代高音艺人加工、改造、丰富。既保留了“鼓为节,响调为调”、“一人唱众人和”的高音特点,又逐渐突破曲牌风格的束缚,发展为“滚白唱”,边走边弹,由曲牌风格过渡到。池州农村流传的主要曲牌有《浪淘沙》、《鹧鸪天》、《皂绿袍》、《四朝元》等52件,配以铜锣、皮鼓、酥鼓、大钹、小钹、唢呐、笛子、云盘等乐器。整首歌使用了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配以唢呐丝竹的优美旋律,优雅优美。
惠道尚辉
徽州路被江南人称为“赤徽路”。池为池州,徽为徽州(今黄山市),是明清时期徽商由南向北贩运货物的唯一通道。由于当时交通闭塞,物流不畅,商品转运只能靠一个人扛,客观条件迫使人们寻找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的捷径;不仅如此,徽商还要尽量避免恶劣的环境和路上土匪的入侵,以保证人和货物的安全。惠道应运而生。多年来,旅行者试图探索徽州古民居和古牌坊之外的重要载体——古徽州徽州道。但古徽路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爬行,野猪、刺猬、水蛭、穿山甲、黄麂、狍子、毒蛇等各种野生动物滋生,乔木、枫香、石南等古树参天,荆棘、藤蔓等野生植物滋生,自然环境相当恶劣。毕竟民间旅行者的梦想并没有实现。在团队力量和集体智慧的帮助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终于唤醒了这条沉睡了数百年的老路,从而拂去了岁月的尘埃。
当时徽州路的大致路线是:从徽州经东三县交界处的仙浴山的祁门、石台、米根岭,东过石台界进入鸡头岭,再走彭湃的三涧桥分路:一过大岑地岭,就到了阳湖,西至刘冬县,北从小楼嘴、雁栖到安庆或沿江到湖北武汉等地;一路经小公岭、葛公、蔡岭,可达建德(今东)县,再经县西梅山,至江西九江。
徽州路穿境而过,呈现出多姿多彩、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
彭湃,即东至县会道村的双篷,是南方徽商所用,北方徽商在此结伴而行,是徽商贸易的中转站。据双鹏的“陈氏族谱”记载,“每天都有几百个商人在居住”。出差多,这个地方很重要。
双鹏西北约100米处的石刻清楚地记录了当年修筑古徽州路的史实。石雕群一排六道,总宽7.5米,单碑宽1.0米,高1.8-2.1米,厚0.15米。其中,义通成立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是当时收藏修复惠道功德的纪念碑,另一个吴彤成立于光绪十年(1884),记载“在慈源十里筑华盖筹钱银”,建德、刘冬、贵池、祁门乃至湖北汉口等各行各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捐助。从双鹏到济源再到鸡头岭,距离约17里,是连接徽州路的关键里程。这座纪念碑记录了关于这个会徽的重要信息。
在古老的回族道路上,石板沿着道路铺设。每块石板长1.2-1.5m,宽0.3-0.4m。石头表面均匀地刻有大量的平行线或精美的浮雕花卉图案。石板路上每隔三里就有横跨古道的石亭。亭内有石凳,两侧有耳室,供行人休息或登车。每座石亭都有修建时的铭文。
徽州古道上,徽商将其主要的盐、木、布、茶、文房四宝销往九江、安庆、汉口等沿江各地。回程时,他们买了桂鱼、鱼干、鳗鱼、泥鳅等长江沿岸的特产,以及东部徽州山区盛产的植物油、生猪和粮食。上了年纪的双芒人,在口述当年出入双芒的徽商时,详细讲述,态度诚恳。
在古徽路上,精彩远不止以上。沿途挖井,有“玉泉”、“甘露”之称。这些井直径都在30厘米左右,大部分都淤塞了,没淤塞的也就三四尺深,井水隐约可见。据当地族谱记载,这些井是当年徽商挖掘的,供商旅时饮用。鸡头岭山脚下的一座山碑,高0.83米,宽0.61米,厚0.15米。建于清道光八年,为禁止徽州路两侧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的禁山碑。这应该是明清时期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证。徽州路经过的仙玉山盛产“雾中绿”茶,闻名中外。300年前,“雾中绿”沿着徽州古道,经江西、广东等内河流域到达广州,最后登上商船“哥德堡”号运往瑞典,成为欧洲贵族享用的珍宝。1984年,考古学家在打捞哥德堡号时,发现随船沉没的“雾绿”在密封包装中仍可饮用。300年后,“蓝中之雾”再次被回归中国的“哥德堡号”带到欧洲,成为一段传奇故事。
更引人注目的是,惠道路上新发现了14座石拱桥。这14座石拱桥建于明清时期,石雕有据可查,年代久远,从红星桥就可以看出来。该桥位于安徽省东至县葛公镇红升村小组北侧100米处,是古汇路的重要桥涵之一。这座桥长9.07米,宽3.85米,高3.65米。单孔石牌坊,石牌坊顶部镶嵌石雕,左右用小字镌刻竖双排楷书,右曰“康熙三年秋月,鑫茂日立”,左曰“嘉庆二十四年重修,环日春月”,中曰“洪兴桥”。该桥的规格和形状与其他13桥相似。康熙三年,也就是1665年,这座桥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依然结构稳固,稳如泰山。说明当时建桥技术精湛,徽商投入巨大。如果说徽州路是明清南北的纽带,那么石拱桥就是这条纽带上的14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14座石拱桥中只有5座在古惠路上,其他9座只在惠路附近。而《双鹏陈氏族谱》和《济源李氏族谱》详细记载了这些石拱桥的修建与徽商有着密切的关系。徽商诞生于唐代,明中叶至清末的300余年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商业行业、经营规模和活动范围均居全国商界之首。徽商在从事商业经营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4石拱桥是徽商乐善好施、回报社会的代表作品。清朝末年,封建统治逐渐衰落,捐税越来越严重,徽商不堪重负,开始走下坡路。尽管如此,徽州路依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徽商依然坚持奔走,直到解放初期。
虽然惠道的神秘面纱尚未完全揭开,但惠道成为探索古迹、寻找交通起源的处女地已经为期不远,惠道为未来旅游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持也近在咫尺。徽商以诚为本、以义取胜的经营理念,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敬业合作的团队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仙鱼山村
仙峪山村位于东至县葛公镇,东临石台,南靠黄山,土地面积28平方公里。仙峪山是黄山的残存矿脉,海拔1375.7米,是东至县的最高峰,也是县内黄干河的发源地。森林覆盖率达70%,生态植被保存完好。仙峪山村的居民或聚或散,分布在黄河源头的两岸,青山绿水,白墙白瓦,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全村辖18个村民小组,434户,人口1696人。村里有皖南最大的瀑布群,还有一个古瑶村,现在是明代的。清代古民居,手工油坊,茶店。穿越镇内省道231,东接黄山,南接景德镇,西距京福高速花园出入口20公里,北距牯牛降30公里。从省道231到仙浴山景区有水泥公路直达。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村里有竹、木、茶、蘑菇、木耳等土特产,是无公害、无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
近年来,仙寓山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产业。2006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南京客商开发仙浴山。截至2008年底,景区* *有二星级旅游饭店1家,总面积1300平方米。有20多个不同档次的房间,39个床位。有一个餐厅可以容纳120人同时就餐,可以举办40人以上的小型会议。非节假日客房出租率50%左右,节假日100%。此外,镇上还有十多家“农家乐”。2008年,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2.68万人次,其中从业人员18人,间接从业人员126人,旅游收入近80万元。景区内有晶莹剔透的瑶池碧水,有终年水流不断的吴栋瀑布和冰瀑,有美丽的仙浴山和风格各异的峡谷,还有藏在山间的古徽州路、古村落建筑和历史遗迹。仙浴山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美、秀、奇、险的特点,生态环境良好,空气质量高,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尤其是吴栋瀑布群,有近百个瀑布,包括几个相连的多折瀑布和高达百米的单折瀑布。一年四季水流不断,山谷中的清泉和瀑布中的碧波是亮点之一。还有一个水质纯净的低山湖泊——瑶池,如珍珠镶嵌在群山之中,是一处湖畔休闲胜地。金鸡一叫,石门打开,仙浴山瀑布清泉顺流而下,经金鸡峡流入金圣湖。全程3.5公里,一路青山碧水,怪石嶙峋。木筏顺流而下,无忧无虑。漂流路线沿途还有郑三军故里、江南著名的同春茶馆、金鸡亭、青云桥、康阁桥等景点,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
仙峪山村是葛公重要的产茶区,茶叶是传统优势产业,生产历史悠久。仙玉山高山野茶具有叶厚、味香、回味甜、耐冲泡的品质特点。近年来,仙玉山野生茶通过其优良的口感赢得了市场的诸多好评。仙润茶叶合作社今年在仙峪山村成立,不定期邀请市县农业领导和专家教授进行现场指导和讲座。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让茶农在产供销上有了“娘家”和“靠山”。合作社通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不仅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扩大了对合作社成员的带动效应。同时,他们通过树立品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的销售,最终达到增收致富的效果。
仙峪山村是一个自然生态优美、古文化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它以生产著名的红绿茶而闻名。欢迎来到美丽的乡村,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