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侨培训岳阳
原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钱山只是闲着。
五岭兴波,乌蒙服泥丸。
金沙水搏云崖暖,大渡桥随横铁索寒。
很高兴看到岷山白雪皑皑,绵延数里,我们的战士们越过它,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翻译
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看得很普通。
武陵山脉一望无际,但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的小浪花。乌蒙山高大雄伟,但在红军眼里,就像脚下滚过的泥球。
金沙江泛着浊浪,湍急的水流拍打着高耸的悬崖,溅起阵阵雾气,像蒸汽。大渡河上危桥的横架正在摇晃着高高悬挂在空中的铁索,寒意阵阵。
更令人欣慰的是,群山在千里之外,白雪皑皑。红军渡过去后,大家都兴高采烈,都笑了。
给…作注解
七律:七律是格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七言,分为四部分:首联、骈联、颈联、尾联;甚至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是偶数,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可以押也可以不押,必须押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强调平铺直叙,中间四句照例要用对仗。
长征:1934至10期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途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份。,并战胜了敌人的多次围剿和拦截,战胜了无数的军事、政治和自然危险,行军两万。
困难:艰难险阻。
闲置:普通;正常。
武陵:位于赣、湘、粤之间的大峪岭、骑田岭、都庞岭、朱蒙岭和岳城岭。
蜿蜒:形容道路、山川、河流蜿蜒连续的样子。
萧郎:作者解释说:“把大山比作萧郎或泥丸,意思是‘无所事事’。
乌蒙:山的名字。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交界处的乌蒙山,北临金沙江,山势险峻。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泥球:小泥球,整句意思是陡峭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脚下,就像一个小泥球。
金沙:金沙江是指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的长江上游,支流有云南等地。1935年5月,红军强渡云南禄劝县焦平渡渡口。
云崖暖:指海浪拍打着悬崖,溅起薄雾,在红军眼中看起来像蒸汽。云崖:高耸入云的悬崖。温暖:有的学者指红军熟练地渡过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的说直译过来就是温暖的意思。)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是由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冷:影射敌人的冷酷,形势的严峻。
岷山:中国西部的一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樵山,南接邛崃山。包括甘肃南部的叠山和甘肃与四川交界的摩天岭。
三军:作者注:“红军有一军、二军、四军。”
满面春风:长征快结束了,所以大家都笑了。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定稿于10年6月。前七法是红军战士过岷山后,长征结束前不久写的。作为红军的领袖,毛泽东经受了无数次考验。现在,黎明即将来临,胜利在望,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是一部革命史诗,讲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它不仅用精练的笔高度概括了红军夺边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艺术地、生动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以革命激情表现出的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第一副对联开门见山,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是全诗意境的结。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待闲适”强化和重申“不怕”;《远征难》涵盖了这一不平凡的历史过程,而《万水千山》则勾勒出了“难”的内外意蕴。这句对联就像一块落石,滚下来,影响了整篇文章,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情》举重若轻,表现了诗人视金为天梯,与社会之敌周旋的统帅风范。“只有”加强了语气的坚定,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突出和强调了红军藐视困难的革命精神,展现了红军在刀光剑影中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所向披靡的铁军风范。第一联是全诗的总领,下面的三联与第一联关系密切。
全诗从第一副对联开始,发展了两条思路,构建了两个时空。一个是客观现实:“远征难”,“钱山”险象环生;一种是主观心理:“不怕”“就是闲着”。这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铸造了全诗广阔的物理空间和瑰丽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大胆宽广的基调。
“转联”和“景联”这四句话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描述了红军战胜困难的情况,是从上面的“前山”和“万水”继承而来的。诗人根据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名,都是著名的自然灾害,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与其他诗歌相比,以地名入诗的做法在本文中更为集中,表现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特别与众不同的是,上面列出的四个字,要强调的是红军行进的速度很快,气势不可阻挡,画面中红军的运动感很强;在这首词中,诗人围绕“红军远征不怕困难”这一中心思想,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这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对红军的描写是隐藏的,红军的壮举是山水对比的。“腾”和“走”两个动词,让大山由静转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表达。一般来说,用地名入诗比较难,地名太多容易失败。然而,毛泽东却用得非常成功,这不仅是因为他在写作上有击败一切的诗性天赋,也是因为他在内心有表达自己伟大的诗意。
“五岭兴波,乌蒙服泥丸。”因为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蜿蜒”在赣湘桂之间的五岭,恰似红军脚下河流中的细浪;气势“磅礴”,辽阔无边的乌蒙山就像一颗颗小“泥丸”在红军脚下滚动。这两句诗,既有王维“其大高近天城,连山至海隅”(钟南山)的气势,又有杜甫“东有吴国,南有楚”的气势。 我能看到天地无尽飘》(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一片云雾起云梦谷,浪撼岳阳城”(。 王维、孟浩然、杜甫等的诗。,或把终南山作为一个整体,描写其雄伟气势;或鸟瞰汉水,描写其浩荡的水势和广阔的流域;或者写洞庭湖的辽阔、开放、包容的精神。毛泽东的两首诗既表现了浩瀚壮阔的气象,又以山川来描写人,含蓄隽永,充满了革命豪情。诗人居高临下,就像一个巨人站在昆仑山之巅,目光定格在万里之上,整个雾灵山、乌蒙山尽收眼底。他的视野如此宽广,境界如此辽阔,气势如此豪放,情感如此豪放。原来红军是沿着武陵山和乌蒙山爬山的。原来红军在爬山越岭,雾灵山和乌蒙山处于停滞状态。现在,诗人写的不是红军的运动,而是武陵山和乌蒙山的运动。这种“甲”写“乙”的艺术表现手法,显此而隐之,化静为动,极大地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表现能力。
“金沙水搏云崖暖,大渡桥横栏寒。”因为有“不畏艰险”的精神,海滩上充满了激流,浪花飞溅,水雾蒸腾。处于溃决状态的金沙江和仅剩十三根铁索的大渡河泸定桥先后渡过,企图阻挡我红军渡河的敌军被击溃。这两句是关于金沙江和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其实,它们讲的是红军熟练地渡过金沙江,飞越泸定桥的战斗。5月初1935,中国工农红军先头部队到达云南省禄劝县金沙江边。除了几个渡口,这里两边都是悬崖。要过金沙江,必须控制渡口和船只。在焦平渡附近,红军缴获敌舰两艘,打击对岸敌军,成功推进到泸定县大渡河铁索桥附近。大渡河两岸都是山高水流急,比金沙江还要险恶。为了阻止红军前进,敌人不仅加强了大渡河铁索桥的防御,还破坏了桥上铺设的木板。22名红军战士冒着对岸敌人射出的密集子弹,爬上桥上的铁索一把抓住,消灭了防守的敌人。《水拍云崖》描绘了金沙江险峻的地理形势,其特点是水流湍急、岩石陡峭、浪高,描绘了“惊涛拍岸”的景象。“云崖暖”的“暖”不同于“今日天气暖,东风杏花”(沈前云《如粉示弟妹》)这句话中温度的“暖”,也不同于“吴公夜宫漏雨,帘垂灯火暖”(元稹《冬白》)它有以下内涵:一是描写红军因河水咆哮翻滚、汹涌澎湃、水石碰撞、浪花飞溅而沸腾的感觉二是表现红军因为攻克了金沙江天险而高兴的心情,表现红军欢欣鼓舞、高呼胜利的热烈场面。“铁索寒”的“寒”,不仅仅是形容铁索的寒,它不同于“天山雪后,海冷,笛奏难行”(李益《北参军》)这句话中用来形容气温的“寒”,也用在“一个青丝工,松林中的一股冷风”(刘长卿《幽琴》)这句话中。虽然颈联的两句话只是描述了河和桥的险象,并没有具体描述红军如何巧妙的渡过金沙江,从正面攻占泸定桥,但是红军顽强、勇敢、顽强的英雄形象,从侧面表现了堵者破、败者亡。
颈联中“暖”与“冷”的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情感穴位。“暖”字温暖喜悦,表现克服困难的兴奋;“冷”字冰冷刺耳,传达着九死一生后的余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和感情的裂变。它们充满了无尽的意义,表现出超越它们的无穷趣味,摇曳起伏,张驰有一种感觉。
“我喜欢山中千里雪,三军过后我会大开眼界。”这是对第一副对联的回应。开头说“不怕”,结尾说“更高兴”,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的主旨。“更多的快乐”是从上面继承来的,也是上面的情绪克制。红军渡武陵、乌蒙、金沙、大都,杀出了敌人的重围,自然是可喜的。红军已经越过岷山,进入陕北。拿下总装师已经不远了,战略转移的目的已经基本实现。相比之前的所有欢乐,自然更好。写《满面春风》讲的是三军的笑声,是即将到来的最后胜利的笑声,让全诗的乐观进一步彰显。
《七律长征》境界辽阔,气象广阔,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意境奇幻。它是浩瀚诗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歌颂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 1976年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本名润之(原作永志,后改为润之),笔名子仁。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 * *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 * *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命运和民族面貌的一代伟人。
从1949到1976,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和对* * *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为毛泽东几乎所有的主要职务都被称为主席,他也被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认为是世界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