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情境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影响】什么是戏剧情境?

摘要:戏剧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以表演为主体,演员扮演角色。它通过各种表演形式在舞台上再现故事情节,供观众阅读欣赏。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多种属性,其中戏剧情境理论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儿童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积极的社会行为。因此,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戏剧情境,社会认知,亲子关系,同侪关系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相关法案的出台和国家对学前教育学科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幼儿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具体的形象思维。在发展过程中,亲社会行为也在发展。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在社会认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

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我认为戏剧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引入学前教育的教学领域,利用戏剧本身的情境性对学前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幼儿的各种亲社会行为表现出来。

第一,戏剧的情境性对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积极影响

戏剧是一门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雕塑等艺术手段的综合艺术。戏剧的主题、思想、情感和寓意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情境表现出来。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认知受情境的制约,动作可以作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手段,都是以情境为基础的。戏剧的情境性将戏剧中的人物与矛盾冲突联系起来,通过情境更好地表现戏剧的主题。

3-6岁的孩子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智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相对较低。而且身体各种机能尚未发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同时,他们对社会的感知和认知能力不足。儿童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必然导致每个儿童对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认知水平不同。

比如有的孩子天生对音乐有感觉,当感知到不同的旋律和节奏时,会很快做出反应。有些幼儿对颜色有感觉,看到深浅不一的颜色,情绪会有波动。对于古老的戏剧艺术,儿童能够接受和理解主题积极鲜明、健康进步的戏剧作品,这类作品中的一些合理因素也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我们把那些符合孩子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文化认知,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戏剧作品呈现给孩子。孩子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情节多变的表演,直观地了解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和各种矛盾冲突,孩子们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当他喜欢剧中某个人物形象、某个情节时,会表现出一种善良积极的状态;如果他讨厌某个场景,某个场景等。,他会把自己融入戏剧情境,体会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戏剧的思想和感情被儿童体验和接受,并逐渐融入他们的意识记忆。因此,戏剧的情境性对儿童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

第二,戏剧情境对幼儿亲子关系的积极影响

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对幼儿期亲子关系的培养以及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剧的情境性可以表现在不同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即通过戏剧中的矛盾和冲突来表现戏剧中的人物,而简单的结构、简单的语言、鲜明的动作则可以表现出戏剧的情境性。结构典型清晰,情节生动吸引人,能让孩子一直沉浸其中;语言通俗易懂,富有动作性和趣味性,在表现戏剧情境的冲突方面更加生动,有利于捕捉和保持孩子的注意力。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戏剧的情境性。

幼儿期的亲子关系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是第一个联系父母的。无论是社会认知还是人际交往,早期的亲子体验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剧的对象是大众。对于家长来说,可以从戏剧中学习适当的因素,融入到自己对幼儿的教育中。

比如通过具有教育意义的戏剧情境的发展,让家长了解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模式,进而选择适合孩子自身发展特点的良好教育方式。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家长可以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在指定的情况下,在家长的引导过程中学会待人接物的行为,从而促进社会行为的习得和发展。孩子通过观看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戏剧,会获得积极的因素。比如剧中表现了孩子听妈妈的话,放弃不合理的要求,自觉接受妈妈教育的情况。当孩子在现实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会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浮现出当时的情景。他们会有一种倾向,听母亲的话,放弃不合理的要求,接受母亲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情境教育,可以逐渐加深孩子的意识记忆,建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三,戏剧情境对儿童同伴关系的积极影响

艺术最重要的方面是表现深刻而有意义的情境,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而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也有其引人入胜的情境旨趣,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的、不同的刺激更加关注。当戏剧呈现给孩子时,孩子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戏剧上,所以他们会很快融入情境。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往往发生在空闲时间,同伴关系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儿童自由流动时,他们的交往对象倾向于同伴,能力和兴趣接近,而他们与老师的关系就像权威和服从,这使得儿童和同伴更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

戏剧的情境性可以为儿童创造环境条件,当他们看到戏剧中同伴之间的互动时,儿童也会产生需要同伴的倾向。鲜明的戏剧主题不仅对孩子起到教育作用,还能帮助孩子合理调节人际关系,促进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戏剧情境对幼儿同伴关系的积极影响。

1.通过戏剧组织幼儿同伴进行情境表演。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展示戏剧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戏剧可以为幼儿提供行为指导。《孔融让梨》广为流传,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生活中可以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孩子扮演角色,培养孩子独立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体验到谦逊的意义。通过情境表现,儿童会深刻理解同伴存在的意义,进而促进儿童同伴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2.用戏剧情境在孩子的同龄人中唤起* * *声。在与同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会理解他人的需求和观点,与自己的进行比较,不断修正自己行为中的不合理因素。加强同伴之间的交流,通过各种情境活动,可以使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中相互模仿、相互学习,从而唤起幼儿同伴之间的亲社会行为,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3.创造一个愉快的环境。我们应该坚持儿童幸福至上的原则,在游戏中给予教育。温馨快乐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学习行为的发生。孩子会沉浸在符合自己兴趣的戏剧中,享受戏剧带来的快乐。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再现能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和积极的戏剧情境,让孩子享受到那种快乐、温暖与和谐,这种氛围有利于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戏剧情境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合理利用情境可以不断促进儿童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资料:

[1]李如忠。儿童文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杨峰。学龄前儿童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拉尔夫·史密斯。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审美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6]黄著。儿童文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1-12。

[7]滕守尧。艺术与创作[M]。Xi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

[8]黄仁松。学前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438+025。

[9]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3-3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9。

岳。美育与儿童的全面发展[J]。幼儿教育,2001,(1)。

[12]孔。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特点[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