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士的个人事迹
儿科护士事迹材料1
她是母亲,是天使,是党员。她像母爱一样无私奉献,像阳光一样温暖明媚,像灯笼女神一样兢兢业业。她用一颗感恩的心和勤劳的双手践行着医学誓言。她是李顺芬。
李顺芬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3毕业于郴州卫校,先后在肾内科、呼吸内科、妇产科、手术室、儿科门急诊、儿科病房等科室工作。她受到了各科室护士长和科室主任的好评。2003年,他被送到PICU北京儿童医院深造。从1996开始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工作,至今17。“一切工作是中心,科室是重点,一切患者的需求是目的”是她一贯的工作理念。2006年光荣成为党员,2008年被聘为我院儿科医学中心一病区护士长。
爱在护理中闪耀。
李顺芬是一名普通的护士,但她的性格和事迹却不同凡响。她默默无闻,长期坚守在临床一线,用责任和爱心对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天职做了最准确的诠释。
陈圆圆,一个很特殊的孩子,有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重症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等。一系列的疾病无情地命名了这个弱小的小生命,但母亲却因为疾病切除了子宫,再也无法孕育另一个生命。由于多次住院,孩子的外周静脉已经不堪重负,伤痕累累。每次她出院,大家都放心了。一个安静的夜晚,每个人都像往常一样工作。"有人正在急诊室接受抢救."一名患儿家属正在紧张地讲述刚刚从急诊儿科看到的情况,重症监护室也是热火朝天。是陈圆圆。送到重症监护室门口时,她脸色苍白如纸,奄奄一息!快一岁的孩子身患疾病,这让她看起来比同龄的孩子弱了很多。母亲的号哭,父亲的啜泣,感动了身边人的每一个细胞。需要马上开通两组甚至三组静脉通路,抢救面临最大的问题!“我想请李护士给我打针,”父亲恳求道。但是现在是凌晨三点!接到电话后,李顺峰二话没说赶到医院,成功建立了静脉通路,解决了燃眉之急,给了孩子希望。孩子的父母感激地感谢她救了自己的命,李顺峰却礼貌地说:“没关系,我只是尽力了。”多么简单的话语,但每一个字都渗透着对患者的关爱,对生命的敬畏,对职业的忠诚。
因为工作的原因,她的爱更多的是给生病的孩子。她会在儿童节给他们送礼物,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捐款,送一些衣服。给孤儿和残疾儿童带一点自制的汤,或者一点点心。她会抚摸孩子们可爱的脸庞,带着微笑引导牙牙学语的孩子们和她进行简单的对话。她也会把宝宝抱在怀里,温柔的安抚,眼神温柔的像对待自己的骨肉。此时,她瘦高的身影充满了无限的温暖。
儿科的青春奉献
李小姐和爱人两地分居,远隔千山万水,一旦从事各自的工作,就很少聚在一起,抚养教育儿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时光飞逝,寒暑易过。我们很难想象,她有着柔弱的肩膀,把一个饥饿的婴儿抚养成了球场上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护士成长为一个卓有成效的护理管理者。她是怎么做到的?她是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在不间断的考试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的?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她是怎么做到的?当孩子需要她,病人需要她,进退两难的时候,她怎么选择?我无法想象。
午饭时,我经常听到她给儿子打电话。问冷暖,问衣食,问功课,问心情,问收获,浓浓的母爱洋溢在她淡淡的话语中。很多时候,她在抢救病人,晚上查房,学习业务的时候,都很晚才回家。她打开门,发现儿子躺在客厅的沙发上,有点生他的气。但儿子说:“如果我睡在我的房间里,你回来的时候,我听不到你敲门,也没有人给你开门。”儿子懂事又痛苦,内心的亏欠越来越深,却只能默默藏在心里。
非典,H1N1,手足口病!
因为工作,她常年没有时间去看望父母和丈夫;因为工作的原因,儿子热爱足球,却不能在足球联赛中为他加油;因为工作的原因,她忽略了受伤的胃和受影响的身体。
管理教学从自身做起。
由于医院条件有限,科室布局是一半普通病房,一半重症监护室。这种模式劳动强度大,充满风险,对于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个问题。李顺峰结合实际情况,将新学员分配到合适的岗位,在派班时尽量做到新老平衡,内外兼顾,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除了在班里乖巧之外,她更注重护士之间、医生和护士之间的团结合作,关注护士的心理状态并给予积极的引导,使工作氛围和谐温馨。部门的安全、和谐、有序,离不开她的博学、善用、开放的心态。
儿科重症监护室非常繁忙,需要无缝连续工作。每个人都要错开吃饭时间,很多同事忙得连饭都不想吃。李顺凤护士长总是提醒大家注意身体,保护肠胃,但她总是忘记自己总是最后一个吃饭。下班后,大家都赶回家的时候,她总是最后一个脱下工作服。多少年来,她没有背着一盏灯,却像一个人举着一盏灯,用自己有限的生命默默燃烧,默默释放自己所有的能量和爱心,守护着无数的小生命。在甲流肆虐的那些日子里,她以身作则,和科室所有护士并肩战斗,日日夜夜,无所畏惧。
一个人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他不能强迫它喝水。护理工作繁琐而精细,她的眼睛像放大镜。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她强调,患者的生命都是大事,尤其是儿科,任何时候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她崇尚谨慎独立的精神,但在她看来,反思会导致更多的问题,更多的思考会导致不断的创新。监督检查的过程,成了她探索创新的旅程。
年轻护士在遇到难以沟通的患者家属、难以完成的静脉穿刺、难以协调的外联事件、充满困惑的专业问题时,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候李顺峰不仅会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化解这些矛盾,还会详细讲解,传授危机过后的经验和方法。授人以鱼是她培养年轻护士的重要方式。记得上课,回家多看书,多查资料,多总结分析。这些简单的话经常在年轻护士的耳边响起。
李顺芬见证并参与了我院儿科医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成长为儿科护理业务骨干和中层管理人才。一路走来,她苦和累就不用说了。难能可贵的是,她能长期专注于一件事,专注于一点,在患者最需要她的地方,坚持和坚守在临床的最前沿。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许多人绞尽脑汁盲目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时,仍有像李顺芬这样的中国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默默奉献。虽然,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然而,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她都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 * *党员肩负的神圣使命,也没有忘记自己在党旗下许下的铮铮誓言,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病人。“用心呵护生命的希望,用感情拓展爱的空间”“用自己的健康换取很多人的健康”。石头落地的声音。这是李顺芬的心声,也是我们感动的地方。
儿科护士事迹2
她勤奋好学,踏实肯干,认真学习各种护理技术操作,使自己得到了全面提高,迅速成为科室的主力军。2004年,她代表鹤岗在黑龙江省护理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技术能手”称号,2002年在医院“护士礼仪”风采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同年在岗位技术培训中获得“全能第二名”。2004年在“5.12”护士节护理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二名,在护理技术竞赛中获得“技术指导奖”。2005年获得鹤岗市护理技术竞赛第一名,2005年被派往天津学习先进的人性化服务流程,并运用到优秀临床护士的先进事迹中。
第一,热爱本职工作,善于学习。
与其他成人科室不同,儿科的工作小而琐碎,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需要护理上更加细致,技术上更加精湛。她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心灵,参加本科护理学习,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做大量的理论笔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有一次,一个五个月大的孩子状态不好,又哭又吐,透视没什么异常。在安静观察的过程中,她仔细发现孩子的大便里有一点果酱样的大便,家长并没有在意,但根据她的知识和看过的病例,她认为可能有肠套叠,随后向医生反映了自己的病情。经过另一次透视检查,她被诊断为肠套叠,并立即转入外科治疗。优秀护士的事迹。
第二,无私奉献和进取精神
* * *用她的真诚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成功地担当起阿姨的角色,与他们交流,与他们交谈,平等地对待他们,无论陌生人,无论贫富,用她热情的心温暖着每一个人。凌晨三点,一个农村妇女带着发高烧的孩子来打针,但身上只带了30元钱,远远不够药费。* * *从兜里掏出100元,为女子支付了医药费。病情稳定后,她煮了一碗方便面给孩子吃,感动的农村妇女流下了眼泪。一个秋天的下午,护士的先进事迹一个患化脓性脑膜炎的孩子频繁抽搐,小便失禁,整个病房弥漫着一股极其难闻的气味。父母走不动了,* * *冲在前面给孩子擦屎、擦尿、换尿布。家属们见了都不好意思,一起忙活。她一个人教他们家人如何照顾,直到晚上九点才回家,这让父母很感动,然后从兜里掏出500元钱。
* * *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一切冲在前面。在非典的重要时期,她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她第一个交战书,随时听从医院的安排。由于儿科工作繁忙,她放弃了年假,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除夕家人团聚的那天,她主动去值班。她说:“我没结婚,什么都没发生,我是来工作的。”就这样,她连续三年三十个晚上没有和家人团聚。
第三,拓宽思路,勇于创新
她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创新。在研发小儿头皮套管针穿刺技术时,她认真学习和琢磨优秀护士长的先进事迹,摸索出一套提高成功率的进针方法和技术。她率先掌握了这项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越来越多的人找“蒋阿姨”扎针。股静脉穿刺需要很高的准确性。从进针位置、角度、深度等方面,经过她的深思熟虑,成功率大大提高。一次值夜班,四五个人抱着一个六个月大的孩子冲进病房,每个人脸上都流露出焦急的表情。她赶紧上前观察,孩子无精打采,脸色苍白,高渗脱水状,脸上和全身都有严重的湿疹。经询问,她得知孩子在三家医院治疗过,由于孩子体重超标,脱水湿疹非常严重,打针极其困难。还没绑,所以不需要药。父母急得团团转。她一边安慰病人,一边以最快的速度准备药品,仔细寻找静脉。她凭借自己这几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自我探索的方法,终于摸到了耳后一条看不见的微小静脉。稳稳的,她摸着针,“扎好了,扎好了,太好了”。全家幸福,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都幸福。
儿科护士事迹材料3
宋培文1982毕业于苏州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班。经过助产培训,进入原妇幼保健院做了三年助产士,后转入育婴室工作。从此,他和新生儿结下了不解之缘。
宋佩文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护理了多少个婴儿,有多少生病的孩子在她的护理下转危为安。她坚信生命是神圣的,应该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有一次,一个外国宝宝住院了。由于医院没有明确诊断,将婴儿的感染传染给了隔壁床的婴儿,发生了新生儿院内感染。面对险情,她迅速向护理部和感染控制部汇报,同时配合科主任立即采取紧急隔离措施,对感染患儿实施封闭管理,固定专职护理人员加强治疗和监护。她日夜守在病房,消毒隔离,密切观察有没有新来的孩子。直到一周后,她才确定没有新增病例,被感染的孩子已经转危为安。这时,她想起自己的老父亲还在住院,赶紧去陪他。
新生儿不会说话,但宋培文能读懂宝宝的需求。她说:“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会有皮肤饥渴。有些婴儿会哭,不一定是因为他们饿了或生病了,而是因为他们希望有人关心或爱抚他们,给他们一些皮肤接触。”每次外出学习或参观,宋培文都会带回一些先进的护理理念,带领全科护士一起实践。她带领大家在早产儿保温箱里做了五颜六色的“鸟巢”,让孩子们感到安全和舒适,让他们的小手和小腿触摸“鸟巢”,就像感受妈妈的子宫壁一样,安安静静,不哭不闹。
因为我们医院没有新生儿手术,所以遇到一些小手术病人,医院就要用转院救护车把宝宝送到相应的大医院。宋培文一直坐在车里,亲自把孩子送到目的地,和对方交接后离开。一个冬天的夜晚,新生儿科接到来自苏北东台的急救电话:一名呼吸衰竭的危重新生儿,需要紧急转上级医院抢救。宋培文得知后,二话没说,穿上棉袄,推上电瓶车赶往医院。到医院后,我换上工作服,没喝一口热水就冲进救护车,一路护送宝宝去医院。在她的带领下,近年来已有近2000名危重新生儿得到及时抢救。
2004年荣获苏州市卫生系统三等功,2005年苏州市卫生系统“服务之星”荣誉称号,2008年苏州市“优秀护士”。
看到“”的人也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