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多莉读书笔记日265/ 365

解读今日儿童性格——父母的积极心理学

彭凯平?颜朱伟

第四章:自我效能——帮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生活态度。

一、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1.定义。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下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的期望和判断。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完成某件事的能力有一个主观的效能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结果的期待,即相信自己,认为自己能行;另一种是效率预期,就是我认为我能做到不是因为环境好或者运气好,而是因为我的能力,所以我要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结果做好充分的准备。

2.自我效能的作用。

1)自我效能感可以激发我们的积极情绪。

2)自我效能会影响我们对环境的选择。

3)自我效能感会决定我们的心理特征。

二、决定儿童自我效能感的五个因素。

1.孩子以前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

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是基于过去的经验。父母鼓励孩子行动起来,争取成功,这是孩子获得自我效能感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成功经验对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主要受到其习惯性归因风格的阻碍,即儿童如何解释自己的成功。比如,由于家庭或学校舆论氛围的影响,孩子把考试成绩的提高归因于外部原因,比如上补习班,有家长的辅导和培训。这种归因方式过于强调外部资源对孩子的帮助。这样一来,即使孩子成绩很好,也不会觉得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而且这样不仅会增加孩子的效能感,还会降低孩子的效能感。

另一方面,即使孩子在一次考试中表现不理想,如果他所获得的舆论氛围是积极向上的,那么他也会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失败,而不是否定自己的能力。这样,孩子即使考试不及格,他的效能感也不会降低,甚至可能在逆境和困难中取得新的突破。

2.另类经历或榜样的影响。

人的自我效能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他人经历的观察,即榜样的作用或同伴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我效能感的相互感染和激发。例如,如果你的朋友完成了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那么你就会有一种自信感。如果他能做到,我当然也能做到。这种比较不是出于“我要打你”的心态,而是“我可以”,会极大地激发自我效能感。

拿自己和优秀的人比。通过对比找出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设定为努力的方向。那么这个比较就会变成一个积极的动力,一个明确的信息。

我们还可以扩大比较的内涵。我们不仅可以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也可以拿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比较,从而激发孩子不断突破自己的信心,让孩子发现自己一直在进步。这种个人的进步也会给孩子一种成功的体验,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3.其他人的评论。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等周围人的关心、欣赏和重视,经常听到肯定、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孩子会更容易获得自我效能感。

4.适当的情绪唤起。

高水平的情绪唤起会降低孩子的成绩,进而影响其主观效能感。当孩子不是特别容易被唤醒干扰时,他们的主观效能会更高。

我们经常有这种经历。当我们感到紧张、恐惧、焦虑时,就会患得患失,甚至失去信心。当我们高兴或感觉良好时,我们会有更高程度的自信,认为我们可以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5.熟悉的环境条件。

人类渴望从熟悉、亲近的环境中找到安全感。一旦我们进入一个不熟悉的环境或者一个能引起焦虑和恐惧的环境,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就会降低。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多给孩子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孩子从小感受到“我能行”、“我能行”,不断强化自我效能感。

第三,我的收获。

1.家长要多肯定、表扬、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我能行”和“我能行”的信心。

从小简单的事情,让孩子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让他们觉得我能行。我有能力。

不管事情做没做,都要在做事的过程中寻找孩子努力的部分,给予肯定和表扬。

批评孩子只是针对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他们的天赋和能力。

2.善用比较,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1)没有强弱之分,而是“我能行”来激发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2)把自己和优秀的人比较,把他们之间的差距作为自己努力的参考,作为自己未来的目标。给自己行动的目标和动力。

3)通过比较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可以发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

3.给孩子安全感,不要给孩子制造压力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