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病理学的主要方法有

一、引言空白

第一步:病理技术、组织学和病理解剖学。

方法: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反复。

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反复。

一般来说,前者比后者好。就个人经验而言,其他大部分知识我都是应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学习的。只有病理学,我发现理论先于实践是没有效果的。

进入病理科后,一般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学习病理技术。这三个月对你来说很重要。你会遇到仪器、名词、规格、试剂、工作流程等。那些你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当然还有各种病态的人。这时候你要尽快进入病理科,包括科室的项目、工作流程、人员、各种仪器的名称和用途、显微镜的使用(学会用双目显微镜读片可能要花半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一周内了解。通过仔细观察,咨询不同的人,观看病理技术人员的操作,最好在医生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这一周一般不难度过。

剩下的三个月,你要做一些努力。你要学习组织处理原理、常规病理切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病理档案的整理与归档、病理科的各种工作制度和操作常规,复习组织学和病理学教材,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包括计算机打字)。

请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来制定计划是个好主意。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病理科主任都为一个病理新兵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没关系。以下是我系毕业生前两个月的学习计划(附后)。可以拿回去参考,根据自己的特点修改。不同的医院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方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如果他们有计划,就要按照计划去执行,执行过程中允许微调。

按计划实施的方法:

五多:多看,这里的手表不是(观看而是观察),前者是不加思考的随意看,看完不会有太大收获。后者是用心观察;多想想(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可以吗?)这些“?”一直陪在你身边,努力消除这些“?”消除一个问号就是前进了一步,你应该高兴;多问问题。在病理科,不懂或不懂的事情多请教有经验的技师或医生。不提问,有些问题你可能永远也不会理解,或者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理解。多做,亲自设置脱水机的程序,然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亲自切片,冷冻,换染液,准备苏木精,在指导下做一个免疫组化,准备书籍专用染液,做几个常用的专用染片等等。只有自己做过,才会有深刻的体会。病理技术不是看书或者看别人操作就能学会的。学习病理技术时,一定要注意操作的规范,养成按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你所在的病理科操作可能不规范(据我所知,至少有一半病理科的组织处理方法不规范,比如省略组织冲洗、石蜡硬脂酸盐透明、酸性福尔马林固定等。),当然还有你学过的操作不规范。作为一个新兵,你不知道也不能要求你的主任改变现在的操作方法。但是你要知道什么样的操作才是标准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用急着“一步到位”了。只要你是一个兢兢业业的人,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中,你会逐渐明白什么是正确规范的操作。多读书。这期间要看的书是病理学,组织学,病理解剖学。病理技术书籍不需要通读,要结合科室开展的项目有目的地查阅。每当学习某项操作时,可以查阅书中的相关章节,确认自己所做的操作是否规范。组织学也不需要通读,要根据教学章节对章节中各种器官组织的形态进行识别和消化。病理解剖学是病理学家的必读读物,需要通读。这本书主要是业余时间看的,读起来也是有技巧的。有些年轻人能把这本书背下来,但能背下来的人不一定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理论。本书的重点是绪论和总论。绪论介绍了病理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历史等。总论部分介绍了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修复、炎症、肿瘤、血液循环障碍、免疫病理学、遗传性疾病等。这部分介绍各种疾病(肿瘤)的普遍规律。每一部分都讲述了各个系统中器官的特殊规律,而这些特殊规律也遵循着普遍规律。学习时,先掌握普遍规律,再了解各个系统的特殊规律,从中强化一般规律。比如炎症主要有三种变化:恶化、渗出、增生。你可能在各种理论中学习结核,那么回想一下结核是否也有上述三种变化。如果你能在以后的病理学研究中,用普遍性(一般)-特殊性的方式去思考,你会事半功倍。学习病理解剖学,各种疾病或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当然重要,但在阅读本书时,应尽量从形态学变化谈起,了解各种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发生发展规律、预后和转归。

第二步:宏观检查和选材。

三个月后,我终于接触到了病理诊断。第一个层次是活检标本的固定、宏观检查和取样。固定、宏观检查描述和绘图材料也需要标准化。

一般固定液为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与标本的体积比为1: 5-10,固定时间为16-24小时。胃肠道等中空器官被切开钉在木板上。较大的实体瘤和器官沿最大表面切开,每65438±0cm做多个相等的切片。脾、肾等实体器官从皮质切至器官门口,然后浸入固定液中。通过灌注或真空泵吸固定肺。

宏观检查的描述要求正确、全面、客观、准确的测量,必要时称量肿瘤(如内分泌肿瘤),禁止诊断性语言,最好拍照存档。一千字的描述不如一张照片(广告语)。

宏观检验的描述方法和技巧;

1.描述内容和技巧:①标本名称。②形态、大小(重量)、数量、手感。③表面状况(颜色、涂层、光滑度等。).④切面情况(形状、颜色、边界、质地、腔内器官和描述内表面的囊性肿块)。⑤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⑥病变的解剖位置。⑦对患病部位和所取材料进行绘图和标记。

2.描述顺序:①先表面,后切片,先浆膜,后粘膜。②有几个器官时,先描述一个器官,再描述另一个器官。③当有几个组织或肿块时,分别描述。

材料选择:不同的器官、不同的标本、不同的病理组织有不同的材料选择标准。多拿材料少拿,必要时补材料。不同标本的规格见《阿克曼外科病理学杂志》后面的附录。

第三步: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

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主要是在阅读大量片子的基础上,用一本简单的外科病理学参考书查阅相关内容,不用“啃”一大本书。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看以前在我院报道过的档案和申请。一台显微镜,一抽屉档案,一叠申请表,一本书,一个笔记本就够了。如果你必须在白天工作,你可能没有时间,所以在晚上做。一个个病例看过去,先看片子,再猜是什么病,再看申请表上的诊断,没错,通过;;如果不是,问问自己为什么?再查一遍书,查完书看懂了就可以通过;它又来了;我不明白。写下来,明天咨询你的上级医生。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对形状的感知能力,在查书的过程中也会重点关注形状在大体和镜下的变化。同时,在阅读申请表的时候,你也强化和掌握了宏观检查描述、微观形态描述、病理报告的格式和规范。更多的理论知识可以投入到下一步。再努力的话,2-3个月,就能掌握80%以上常见病的形态特征和报告格式,比如阑尾炎、胆囊炎、胃癌、乳腺癌等。

过了这个阶段,你的日常工作就会轻松一点,因为你已经掌握了80%以上的常见病,上级对你的诊断进行审核也非常容易。每天只有几个未确诊的疾病,其中一部分可能是灰色病变(灰色病变的诊断将在下面具体讨论)。然后,其实可能只有几个你没见过的案例,你可以利用当天工作的时间去尝试解决问题。

三个月的技术组和三个月的常见病学习结束了。那么,半年过去了,病理学入门了吗?不,我还需要努力。常见病,典型病很容易掌握,因为太常见了,几乎每天都看到,不会忘记。而相对罕见的疾病和肿瘤,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年才发生一次。即使这次理解了,几个月后也会忘记同样的疾病或肿瘤。另外,你会诊断,会报告,不代表你掌握了病理学,因为病理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诊断,还要掌握病因、发病机制、发生发展规律、预后、预后、免疫组化表达以及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和效果。病理学家是医生,不是只从形态学到诊断的电影摄影师。事实上,临床医生或患者经常会来询问诸如病因、预后、治疗等问题。你不知道,你怎么面对临床医生和患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在掌握常见病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上,重点应放在常见病的理论研究上。病理形态的改变只是表象。为什么这种病会有这样的形态变化?为什么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形态学变化?一般来说,有病因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和机制。了解了这些机制,我们就能更快地理解和记忆形态学的变化。这期间要继续积累罕见病知识。一年后,如果你努力,你就可以开始了。

2.从入口到深度

第一步:掌握罕见病例和疑难病例的病理诊断。

因为比较少见,平时工作中不太容易看到。掌握罕见疑难病例的诊断相对困难。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技巧。

1.遇到一个案子就彻底了解一个案子,记录一个案子,绝不放过(因为是金子)。这还不够,还要掌握相关疾病和易混淆疾病的鉴别诊断,最好在查阅相关书籍文献的基础上写一篇读书笔记或病例报告。这个时候,你遇到的罕见病或疑难病,并不是真正的罕见病或疑难病。写了病例报告不一定能发表,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写”的过程,你能充分掌握病例的临床和病理知识。这就是“写作”的目的。

2.看系里的教学片。如果科室里有教学片,先阅读掌握教学片的案例。

3.看了很多片的读书会。从浅到深读文件会切片。稍微有点历史的医院都积累了大量的各级病理读物,一般都有最终的诊断结果。这些档案对新兵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刚开始可以读市级或者地区级的读书会,难度较小。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读省级的读书会。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切片训练,知识面会大大扩展。专业能力也能得到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阅读板块看过的案例,你做出了正确的诊断,你会很有成就感。如果你真的有这种“成就感”的体验。恭喜你,你对病理学产生了兴趣,这是你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4.每天不要放过每一片。如果你在大一点的医院工作,恭喜你!大医院往往有很多医生。不能天天值班,但不管有没有值班,都要把一天的所有切片“扫描”一遍,把自己学过的、没见过的都弄个水落石出。

5.上网。话不多说,直接上中国病理网。不要怕,随便问什么问题,随便贴什么案例。这里的老师都是好人。

于是,又一年过去了,也许两年或者更久,你已经是一个理论诊断很好的病理学家了。

第二步:进一步学习

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一般选择省立医院进修,那里不仅病例多,而且老师理论水平也不错。总的来说,教学片比较多。会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子系统病理学讲座。病理诊断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病理学、电镜等先进的病理技术。生产操作和报告以及成人尸检都是标准化的。那就好好学习!对于大多数病理学家来说,一年只有一次学习的机会,要好好利用。

深造技能:

1,“搞定老师”。这是学习质量的关键。不仅要“搞定老师”,还要和病理科其他人员(包括技师和其他培训生)搞好关系。如何“得到老师”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这是公关的一个课题。以下是几个原则:①不要只做病理,还要做卫生和杂务。老师布置的事情,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3)材料要规范、到位,尽量减少补充材料;说明和报告要标准化,减少教师修改的工作量。④工作要讲究效率和速度。⑤工作前做好充分准备。⑥在上级医生复检片前做好充分准备,如补充病史,开具免疫组化清单等。⑦注意个人仪容。⑧其他(因人而异)。

2.每天检查切片。不管是你班上的切片,常规切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切片,阳性细胞学切片等等。,有时间的话不要放过咨询板块。这些建议当天消化吸收,不能理解的情况记录下来找机会请教老师。这里的老师往往理论水平很高。他们可能只谈论一种疾病几分钟,但效果很好,容易记住。

3.听课时记笔记。主要记录各种疾病(肿瘤)的要点,以及老师自己的体会。有时候复习笔记比查书更有效。

4.“清理”教学切片。在第一个1-2个月的进修期间,通读进修医院的教学切片,方法同前。

5、学习正确的技术操作和诊断规范。记录好上级医院的操作和诊断规范,带回你的医院。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6、拾遗补缺,文件搜索。在进一步学习的后期,你的水平会有明显的提高。你可能在书上遇到过大部分肿瘤(或疾病),但总有一些肿瘤(或疾病)是你没见过的。拿一本《外科病理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把所有你没见过的肿瘤(或疾病)都记录下来,然后在电脑上搜索这些病例,再把切片调出来慢慢消化。

7.学习处理灰色病灶和可能引起纠纷的案件的技巧。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适度掌握冰冻切片的诊断和延迟诊断的时机;第二个是灰色病变的治疗。

第三步:从宏观病理学到专门病理学。

如果一切顺利,可能会超过五年。当你基本掌握了宏观病理学后,就可以进入专科病理学的深入学习了。选择一个自己医院的临床专业,深入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总结。专业病理学的深化是没有止境的。你需要掌握的至少是本系统肿瘤的分类,各种特殊类型和亚型的临床病理理论(内容很多),历史上对它们的认识过程,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你自己对专门病理学范围的独特见解。学好专业病理学有三点:一是需要积累大量的病例,二是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三是需要做大量的研究。

三。从深入到专家

因为我不是专家,所以不能说这个经历。我很想成为一名专家,但可能一辈子都做不了专家。这个问题最好请纪专门讲一讲。如果可能的话,我认为以下内容会帮助你成为专家:

1,利用一切机会接触疑难罕见病例。

2.尽一切办法寻找深入的理论。

3、利用一切病理技术进行研究。

4.其他人...

临床病理学研究中的一些技巧:

1.记忆临床病理要点:每种疾病都有一系列的临床病理改变,有些是非特异性的,有些是独特的。然后记住后者。比如软组织梭形细胞肿瘤,梭形细胞是非特异性的,波浪状、细长的梭形细胞是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栅栏状排列、包膜完整是神经鞘瘤的特征。韧带样瘤的特点是梭形细胞加入大量胶原蛋白在腹壁浸润生长。在诊断是否是淋巴瘤时,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的破坏,淋巴细胞是否不典型往往会使人误入歧途。在区分T细胞淋巴瘤和B细胞淋巴瘤时,是否有血管增生(上皮样小静脉)往往比区分细胞形态更容易。在高分化软骨肉瘤的诊断中,临床定位和肿瘤大小比单纯从细胞异型性判断更准确。

2、纵横交错,编织成知识网络:知识形成网络就不容易忘记。所谓类比,就是织网的方法。比如甲状腺癌的诊断,不能以肿瘤细胞异型性的大小来判断,而要以发现包膜、血管浸润或远处转移为依据。这个原理也适用于肾上腺等其他内分泌肿瘤。涎腺腺样囊性癌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特征,也可发生于肺、乳腺和胆囊。

3.通过胚胎学帮助记忆:大多数肿瘤都有一定的易发部位,记住这些易发部位比较困难。如果我们能理解它们的胚胎发生,机械记忆就变成了理解记忆。例如,脊索瘤主要发生在斜坡(40%)和骶骨(45%),而其他则沿着脊柱生长。如果你明白胚胎的脊索结构位于中线。没有必要记住一组以上的发生地点。另一个例子是脂肪肉瘤,它有许多亚型和各种脂肪母细胞...记住这些形态变化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了解了脂肪组织从原始间充质组织到成熟的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形态,就很容易记住这些形态变化。

4.灰色病变的学习和治疗:灰色病变很多。灰色病变不仅指介于良恶性之间的一类病变,也指许多良性灰色病变。如不典型肺结核,误诊肺结核会导致不必要的抗结核治疗。同样,是否是子宫内膜增生也属于灰色病变,因为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内分泌治疗,甚至子宫切除。还有,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诊断是否可能给患者扣上性病的“帽子”。学习灰色病变没有什么窍门和理论(如果有理论的话,就是书上写的形态学描述)。只有多看多练,才能掌握灰质病变,培养对灰质病变的感知。当你还是新手,不得不面对灰色病变的时候,处理这种病变的技巧就变得非常重要。第一,建议临床再次取样活检。第二,要拿出来咨询。第三,需要使用描述性谓词,如怀疑…,看到少量不典型细胞…,不排除…,认为很可能是…一位资深病理学家曾说,“临床医生骂我们笨,不如冲上去。”

5.消除“地雷”:病理工作中有一些公认的“雷区”。其实很多病理学家都有过“触雷”的经历。发现“雷区”是排除“地雷”的前提。只要“矿”能被识别出来,排除它并不是一个难题。常见的“地雷”有:骨肉瘤、骨痂;结节性神经炎和肉瘤;高分化软骨肉瘤和软骨瘤;乳腺小管癌和乳腺腺病;脂肪瘤和脂肪瘤样脂肪肉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淋巴瘤等。

6.降低冷冻风险的技巧:补充病史,多部位取材,快速制作石蜡切片,确诊后在临床上了解是否会扩大切除范围,与家属面对面与临床医生沟通,最后延误诊断。以上都是降低病理医生风险的常用手段。过多的延误诊断往往会导致临床医生的不满。对于冷冻延迟诊断的病例,我们往往常规“延迟”(告诉临床医生做免疫组化或建议上级医院会诊),可以证明这确实是一个疑难病例,因为常规诊断无法明确,冷冻当然会延迟诊断。

7.整理思路:遇到疑难病例时,诊断的思路很重要,正确的思路往往会导致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思路往往不是第一感觉,怎么办?然后使用拖延战术的计划。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下级医生取一片,在镜子下看,嗯!不好看吗?没什么好主意,又不好意思在初级医生面前查书(丢不起那个脸:)。让他们先走:多取几块看看,或者问问他们有没有……的病史,或者考虑……建议做免疫组化……先把报告送过来……回到家,慢慢思考,翻翻书或者查查文献。有了想法和诊断,第二天就能给他们一整套理论。

8.病理与概率:发病的年龄、部位、发病率都是概率。常见病、易发部位、易发年龄永远是多数。你不可能总有“好运”,概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所以,在诊断不常见的疾病或者不是易发部位、年龄的疾病时,请一定要慎重。只有排除了常见病或肿瘤,有明确的诊断依据,才能做出罕见病的诊断。还是那句话,“你不可能总有好运气”。把握概率可以减少大部分误诊。病理学中的“一元论”和“二元论”问题也是一个概率问题。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总是用一元论来解释病变,“二元论”的情况往往很少见。

9.免疫组化的合理应用:免疫组化不是万能的,没有免疫组化是万万不能的。一位著名的病理学家曾经说过如下的话:

没有一种生物标志物完全适用于所有肿瘤和细胞。

没有适合所有抗体的解决方案。

切片中所有组织都是阳性,但没有阳性。

免疫组织化学不可能比用户对它的理解更好。

选择合适的抗体、严格规范的操作、对免疫组化结果的正确理解和解释、相似抗体的联合应用是免疫组化技术成功的关键。

10、补充材料、连续切片、补充病史:充分利用这些简单的手段,可以减少相当数量的咨询。

11.把握好咨询的尺度:咨询是必然的,但不宜过多。如果你发类似“建议去上级医院会诊”的报告,会让诊所和院长看不起你。但是不要逞强,毕竟安全第一,这个度只有你自己能掌握。

12,细胞学学习,找干细胞老师。

13,网吧,中国病理网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

14.积极参加电影读书会和讨论。

附件:我科病理医师技术组培训计划(2月)

1.组织学,常规切片:三周。要求用兔子制作一套组织学教学片,包括2-3种特殊染料。制作显微照片。

2.记录,登记,病理档案,一周:掌握一般记录,登记病例,归档病理档案。

3.冰冻切片和普通摄影一周:掌握冰冻切片和普通摄影技术。

4.细胞学:一周。掌握各种细胞学制作和染色方法。

5.免疫组织化学:一周。了解免疫组化原理及其在临床病理中的应用,了解免疫组化的操作技巧,制作免疫组化片。

6.特殊染色:一周。了解特殊染色的原理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应用,掌握2-3种特殊染色方法。需要配制特殊的染料溶液,自己成膜。

7.学习病理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本科教材。显微镜可以识别各种器官的正常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8.精通电脑打字技能。

9.了解病理科制度和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