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是什么乐器?

雅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弦乐器,最初被称为“坎侯”或“孔侯”。文献中有三种造型:卧雅、竖雅、凤首雅。

高雅源远流长,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和清亮,表现力强。在古代,除了宫廷音乐之外,还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古代有卧、竖、凤首三种形式。《史记》曰:“故往南越,为祠堂祈福,始用乐舞召歌,作二十五弦。”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令乐师听甚曲...今依其形,小如竖琴,有七弦,似弹指琵琶。”这是一种七弦琴。从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室的砖书来看,面板上没有柱子。竖婀娜,汉代从西域传入,后称“胡婀娜”。《隋书乐记》记载:“今乐为竖首琵琶,且来自西域,非中国之乐器。”

从大量古代表演图像中描绘的竖板条箱和日本奈良寺保存的唐代漆板条箱、螺蛳残迹来看,它的扬声器设置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的形状与竖首相似,常以凤首命名作为装饰。它的音箱位于横木的下部,向上弯曲的木头设有或起到拉紧琴弦的作用。如《唐勒疏》所言“凤头满曲折,有似捻之物”,杜佑《通典》说“凤头满曲折,头有曲折”。无论有没有图像,我们都可以在敦煌壁书中看到。冯寿由印度传入,隋唐时期在燕乐中作为天竺乐使用。至宋代,乐书仍有多种形式的子衿,明代以后逐渐失传。

据考证,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板球不仅被宫廷乐队使用,而且在民间广泛流传。中国盛唐时期(618-907),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钢琴演奏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钢琴演奏首次传入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日本梁冬寺内仍有两座唐代遗迹。然而,这种古老的乐器从14世纪后期开始就不流行了,以至于逐渐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优美的图案。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音乐家和乐器制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根据古籍记载和古代壁画保存的图案设计和试制了几种类型的优美图案。20世纪80年代初,一种新型的e-e-e-e被开发出来。其结构较为完善科学,声音具有民族特色,在音乐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东汉时期,从波斯(今伊朗)传入中国的是一种喇叭形竖琴,又称竖琴。为避免与汉族混淆,称之为竖婀娜,或“胡婀娜”。

东晋时,天竺(今印度)把这种竖琴送给了梁倩政权。

垂直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亚述、巴比伦、埃及、希腊和其他非常流行的乐器,称为竖琴。现在虽然古代没有实物,但是汉魏时期的壁画中有很多弹琴的人像,比如敦煌莫高窟第436438+0窟的竖琴,和亚述浮雕上看到的竖琴一模一样。

垂婀娜,似半拱起的背和弯曲的* * *槽,套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有足柱和肋。20多根弦竖着抱在怀里,可以用拇指和食指从两边同时弹奏。因此,在唐代,人们称之为“清雅”。《通典》记载:“汉高祖堂堂正正是好事,乐虎也是好事。琴身长而弯曲,有22根弦,垂直抱在怀中,双手合奏,俗称‘破’”。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有23,22,16,7竖弦。

“凤头婀娜”

冯寿在东晋时从印度传入中原,明朝以后失传。

东晋初年,凤首由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丕的《雅赋》诗中描述为“龙有凤形,色金黄,有绿藻”。据知是以凤首命名的。

凤首的形状与竖琴相似,其音箱位于横木的下部,呈船形,而向上弯曲的木条则设有或起到拉紧琴弦的作用。歌颈处刻有凤首,正如《阅唐书》所记:凤首摇曳,有似蹲之物。杜佑总典:凤首摇,头有蹲。无论有没有图像,我们都可以在敦煌壁书中看到。今天,新疆基齐尔古洞第38窟金代思维菩萨演奏的乐器是凤首。

隋唐时期,天竺音乐、郭汜音乐和高丽音乐中使用了冯寿。在唐德宗(78O~805),它也从齐国(今缅甸)传入冯寿。这是一种带挂毯的凤头竖琴,至今仍在缅甸流传,称为“桑克”或“弯竖琴”,又称“缅甸竖琴”。在中国,凤首在明朝以后就失传了。

“躺下”

卧奏类似于七弦琴和竖琴,但有质量。汉代至隋唐盛行,宋以后失传。

在古代皇家音乐中,竖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演奏中的主要乐器之一。因为它有弦阵,不仅能演奏旋律,还能演奏和弦,无论是独奏还是伴奏都比其他乐器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已经是竖琴卧琴了。汉代,卧榻作为“中国郑声”的代表乐器被收入《尚青乐》。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以水为奏。它不仅流行于中原和南方,还传播到中国东北和朝鲜。这种乐器在汉代很流行,经常用在诗词中。比如韩乐府写的《古诗为妻》,有“织十三术,裁十四术,奏十五术,诵十六术”。

《史记》:“于是我到塞南越国为太乙和侯迪祈福,开始用乐舞作歌,并自制二十五弦,候竖琴,从此乐器。”唐代杜佑《通典》载有一首诗,是汉武帝为使乐师重视而作。还是云厚惠。它的声音应该是一个节日,叫做阚侯。.....古语说,一个人要跟着琴系走。今天,从它的形状来看,它像一种小型乐器,有七根弦,可以弹拨,就像琵琶一样。“是七弦琴的一种,类似于七弦琴,但它的长* * *唱音盒面板有琵琶的味道,这是七弦琴和七弦琴在造型上的主要区别。辽宁集安(今吉林集安)高句丽壁画演奏的乐器是卧。

隋唐时期曾在高丽音乐中使用沃奏,但在中国逐渐失传,宋以后失传。但在朝鲜流传下来,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改良,成为了今天的宣琴。在日本,是从当时的百济国传入的(韩国和百济都是古朝鲜名),称为百济。

“小优雅”

小奏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弹拨乐器。又称角篮。是一种竖筐,属于比较小的那种。它历史悠久,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长期流传于宫廷和民间,失传于清代。30年代复兴,80年代推陈出新,形态各异,被搬上中国和世界的音乐舞台进行独奏、合奏或伴奏。?

源远流长的小蛐蛐起源于古代的狩猎弓,有着从古代的音乐弓发展到古代乐器的原始形态。自东汉开始,由波斯经西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历代宫殿均有使用。隋唐时期的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高丽乐、天竺乐中都有使用。在敦煌北魏至唐宋时期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器乐乐师“竖抱于怀”、“合掌奏”,仍保留着古代乐弓的痕迹,只是加粗了向上弯曲的凹槽。不仅绑弦方法简单,而且弦数多为八弦。作者认为:这是角筐里的小筐。而唐代杜佑的《通典》“二十有二弦(一为三)”和宋代吴的《陆》“二十五弦”,显然是棱角分明者中的大者。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般都是先简单后复杂,有角的形状必然是先小后大,弦由少到多拉长。小奏流传至明末,清代失传,但史籍中仍有记载。《清代续文书通考》说:“一个小篮子,是一个女子玩的,腰间系着一根铜弦和柄。伴随着炸弹,第一个流苏垂下,非常好看。.....只有一种演奏者可以通过按一种弦乐器来行走。”这本书配有一个小图像。?

在北京中国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中国乐器馆里,有两只小蟋蟀。其中一把是“半形木梳”,接近日本奈良正仓研究所收藏的唐代珍珠母槽残迹,与宋代陈云在乐书画的一把竖梳相似。《清续文献通考》中的画和这幅一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珍品。这只传世的小蛐蛐,用榆木制作,高80厘米,底长23.5厘米,宽5.5厘米,形似半个木梳(如图)。钢琴的* * *音箱在棱角分明的弯木内侧镂空,覆以胡桃木薄板,为弧形* *音槽,琴盒下端镶嵌有蝴蝶形骨饰。角弯木的上端是一个凸起的螺旋琴头,琴弦的一端系在下横木的弦钮上,另一端系在曲槽的背面。张有13弦,都是丝弦,直径相同,弦长不同,音高不同。外部装饰美观,棱角分明的曲木两侧雕有对称的凤凰、云头、花卉图案,并刻有楷书。全身无漆。演奏时左手撑地,右手拉弦,多用于古代礼仪乐队。这架钢琴是明代制造的。原为著名钢琴家郑收藏,1958从郑处购得。现在是音乐研究所的收藏。已收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绘本》。另一个是红木做的,高83.5厘米,底长24.5厘米,宽3.5厘米。形状与前者不同。角铁下面的横木已经展开成一个窄窄的箱形盒子,两边铺着泡桐片,右边配着红木条,上面嵌着象牙马峰,下面是黄杨木弦。琴弦的上端系在角曲木的右侧。张有10弦,都是丝弦,粗细一致,音高根据弦的长短而不同。琴头呈凸螺旋形,通体涂透明漆。演奏时左手持小蛐蛐,右手演奏,这是古代礼仪乐队所用。这架钢琴是清朝制造的,最初由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收藏。程老师1958捐给国家。?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名的民族音乐社团上海大同音乐社以弘扬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为宗旨,发起并制作了143件古今民族乐器,对小奏等20件乐器进行了改革尝试。这个小篮子的形状很独特。与《梦梁录》中的“形似半木的梳子”不同,底部没有系杆。取而代之的是,有角的曲木以弧形向下延伸,形成半圆。外观好像是在筐的下端加了一个脚柱,看起来像一个带把的多弦弓。琴弦绷在弓形曲木的中间,根据琴弦的长短调整音高。最外面的是低音弦,仿照《清代续文书通考》:竖边十弦,奏高音弦时,按左,奏右,附图。在最里面的高音弦处,设置了带品的指板,扩大了小高音区的音域。遗憾的是,这个大同音乐社制作的小篮子,多年来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没有保存下来。?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成功研制出多种形状各异的小蟋蟀。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在1980年做出了燕珠雅,在1982年又陆续开发出了两种不同造型的小雅器。第一支是手摇小曲,由王翔设计,蒋制作,琴头雕有凤首。这架钢琴被收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第二件是由张子瑞设计、江制作的小筐,吸收了古代的竖筐造型。这两只小蛐蛐都是框形,有琴柱,高115 cm,宽60 cm。* * *音箱是立体双面琵琶,泡桐面板。金属弦排列在上面的曲木两侧。两边的面板上,每根弦下都有一个柱马,可以上下移动,排成一个雁形,所以又叫雁柱,是弦振动的指挥。张有两排弦,有54根弦。A1-E3的音域是四个半八度。?

1983年8月,燕珠雅的设计者之一张坤受陕西古典乐团邀请,为其大型乐舞节目《仿唐舞》设计了一件仿燕珠雅,由沈阳音乐学院工厂制作,使乐器与舞台现场的造型和气质相协调,体现了唐代乐舞的盛况和唐都的魅力。由于琴柱精致,这台小钢琴外形逼真,棱角分明的造型“形似半梳”。高130cm,宽70cm,双排排列56弦。其结构原理与雁柱相同,但琴的各个部分都进行了简化,造型犹如一只渴望飞翔的凤凰。范围从A1-A3到五个八度,也可以转到四大相对调。这只小蛐蛐和它的表演者刘丽模仿唐代乐舞,参加了器乐合奏和十二个舞蹈伴奏。1984期间,随团参加在香港举办的第九届亚洲艺术节,并作为友好大使赴日本、西班牙、北欧等国访问演出。各国民众对唐代宫廷乐舞如“衣袂而舞”着迷,报刊以“失落的乐器重新登台”为题,盛赞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常敦明、徐金元设计制作了一种仿唐筐,上面饰有凤龙,下面有木盒,红木竹梁,底盘固定,也很独特。?

沈阳音乐学院的赵广云也在1990年7月设计制作了一台不翻的便携式钢琴。?

演奏时,以坐姿坐好,将小蟋蟀立在地上或放在特制的琴架上。* * *明盒抱在怀中,双手可弹左右弦,演奏技巧与燕竹相同。小奏曾用于独奏、合奏、器乐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既能演奏缓慢的古典曲调,又能演奏现代快节奏音乐。小邹创作和改编的独奏曲有《唐宫夜行》、《梅花三弄》、《渔舟唱晚》、《思念范》、《宫女怨》、《宫宴》等。合奏作品有《关关》、《邹多》、《阳关三层》、《曲江岁月》等。?

"双排字符串"

双排弦乐器是中国新兴的弹拨乐器。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沿袭着问世时的结构和外观,但这一现象终于在70年代得到改变。乐器制作人韩启华首先在钢琴领域成功地创造了双排弦钢琴,不仅极大地发展了钢琴的结构和演奏技法,而且使钢琴的外观焕然一新。在音响效果上,也有鲜明的风格,在音乐实践中一直沿用。?

65438年至0958年,沈阳乐器厂民族乐器制作人韩启华开始发掘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遗产。查阅了70余份历史记载和资料,收集了50余张图纸,走访调查了国家文保科学技术研究所、故宫博物院、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所)、北京乐器研究所等30余家单位以及老一辈音乐家、乐器制作家,对钢琴的历史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65438到0963,韩启华完成了初稿的设计和制作,但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1975后,他按照自己制定的“一仿二变三创新”的原则,设计制作了第二稿和第三稿,在挖掘和发展中不断取得成就。从65438年到0978年,经过20年的研究、探索和实验,韩启华终于完成了自己第四稿的设计和制作,创造了全新的双排弦,为我国乐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个双排串筐高175 cm,底长85 cm。它是一个框架式的竖筐,在低音弦的一侧有一个钢琴柱。* * *音箱是根据竖琴做的。琴头和弦板上方雕有一只凤鸟欲飞,回眸处似凤凰(图)。张有88根弦,在锭盘与琴盒之间排成两排,每排44根。每两个对应的弦发音相同,即44个声调。音阶按c大调七个音排列,D1-E4,* *的音域有六个八度。弦乐系列中的G-E2是颤音区,这里采用了“杠杆传导两弦两用”的设计原则,结构上非常独特。通过杠杆装置,使同一音调的两根弦的张力相等,在弹奏左弦时,也可以同时抑制左弦的张力,使左弦的张力随着右弦相应增大,从而获得类似古筝的颤音效果。韩启华的杠杆震动棒钢琴表现力丰富。除了古琴、古筝、琵琶的指法,还吸收了竖琴的演奏技巧。可以播放中外音乐,尤其是播放民族风格浓厚的中国音乐。纪录片《云冈石窟》的音乐中有一段独奏曲,就是用这种双排弦演奏的。?

在北京中国美术学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把双排弦。松木,高188.5cm,底长57cm,宽13cm,低音弦一侧有方柱,为框式竖筐。* * *音箱为斜窄梯形,与棱角分明的曲木形成凤尾状,上面有两个钱眼状的音孔。曲木梁上有硬木弦轴,梁下有扁横木作马,两边有马峰支撑两边的琴弦。张有71双排弦(左35,右36),高音弦一侧无指板。琴头平顶不加修饰,通体漆棕黑,描绘金凤凰。演奏时,站在地上,双手持球,左右手分别弹奏相应的琴弦。这架钢琴是由李瑞琳在1932年设计和生产的。它曾被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成先生珍藏。当年程先生表演《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就是用它做道具的。1958,成先生捐给国家。?

纪录片《云冈石窟》描述了公元5世纪下半叶,北魏在山西大同五洲山修建的著名石窟。这里有51个大洞穴,5万多尊雕像。该工程庞大宏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在本片的音乐中,歌曲《精雕细刻》由中央民族乐团独奏崔俊智演奏。低沉的低音像是古琴的清脆,明亮清脆的高音像是古筝在歌唱,有时还会发出行云流水的竖琴声。多么美妙动人的音乐,这是它第一次被用在电影音乐中。古色古香的音乐伴随着五颜六色的画面,把人们带进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雁列婀娜》

一种新的弹拨乐器--燕竹子鸥。以鹅柱命名为声导。是继双排弦颤巍巍之后,我国双排弦研发的又一新成果。沈阳音乐学院高级实验师、钢琴调律与维护专家、民族乐器改革家张琨,与音乐、乐器领域的专家合作,设计制作了立体双面琵琶形共鸣箱、阿正形天鹅柱的天鹅柱,借鉴了竖琴的形制和琴弦设计,吸收了韩其华“双弦振动”的结构原理,使千年古乐焕然一新。?

1978年春,在中央民族乐团为全国科学大会献上的音乐会上,韩启华的《双排弦》首次出现在首都的音乐舞台上,它和二胡二重奏《二泉映月》在张琨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兴趣。这种双排弦蛐蛐是在弦的上端用杠杆支撑,两根弦的张力平衡,这样就能发出同度的声音。在杠杆的作用下,可以演奏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搓、滑、按、颤音等声学效果,这无疑是板球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也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地方。但由于使用了竖琴的* * *发声盒,琴弦的张力较大,发音受到双排弦的限制,所以音量相对较小。由于结构布局的限制,转换成为一个难题。为了尽快发展这门乐器艺术,张琨琢磨了又琢磨。他确立了这样的信念:只有将现代科学与现代音乐紧密结合,吸收古今中外弦乐器的优点和经验,才能创造出结构合理、性能卓越的作品。?

张琨是沈阳音乐学院的一名高级实验员。他长期在音乐学院从事钢琴调音和维修工作,已经成为知名的钢琴专家。他还积极参与中国民族乐器的改革。早在1958年,他就根据笙的发音原理,设计了一把音域为四个半八度的键盘笙,受到音乐界的好评,并被收录到《中国民族乐器的改进》一书中。1958后与崔合作学习古筝转调。经过四代十三稿,二十年的不断完善,终于在1978研制出了转柱转筝,并在1981获得了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和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1979,中国组织专家攻关。在文化部艺术局、科技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领导和关怀下,中央民族乐团成立了民族乐器设计开发小组,由乐团副团长关力担任组长。邀请参与设计,团队成员包括中央民族乐团独奏家崔俊志、中国舞台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翔、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弦乐器制作人蒋。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张琨勤于思考和工作。他根据自己改革古筝调律的经验,认为竖琴只有具备超越竖琴的演奏功能,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一是他确定了吸收韩其华“双弦振”的结构原理,使之能够演奏出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揉弦、滑音、压音、振音等效果。其次,小提琴给了他重要的启示。为什么一把小提琴,放在这么小的盒子里,却能发出如此响亮而优美的声音?如果在背板上放一个少女和琴弦,就解决了双排琴弦的问题。为了使曲调发生变化,必须在琴弦的下端安装起两根琴弦张力平衡作用的杠杆,调音器可以放在琴弦的上端。脑海中浮现出雁柱调音的蓝图:采用立式双面音箱,雁柱为导音器,琴弦下方安装平衡轴和平衡杆,将竖琴的机械调音方法移植到琴弦上端,使双排琴弦同时调音。造型上要继承民族传统,装饰上要采用回望凤凰的形象。按照这个思路,通过集体努力,集思广益,通过四十天的实验,证明纸上的设计是可以变成现实的。后来,经过5个月的努力,来自苏州第一民族乐器厂的弦乐器制作人姜完成了“燕珠奏”的试制任务。?

1980年3月,我国第一只鹅柱篮在苏州研制成功(图)。它双排72弦,每行36弦,对应的两弦谐音。音阶排列为c大调七个音,音域为A1-A3,达到五个八度。音色明亮,类似古筝,泛音效果如古琴,表现力非常丰富,琶音、和弦、复音旋律皆可弹奏,尤其是揉弦、滑音、压音、颤音效果更佳,从而形成了燕竹特有的音响效果和民族风格。达到专业演奏水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等乐器伴奏,可与民族或西方管弦乐队配合演奏。同年9月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开幕式上,中央民族乐团独奏家崔君之用这架钢琴与高虎合作独唱古曲《梅花三弄》和二重唱《渔舟唱晚》。他通过颤音模拟了古筝音色,描绘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和满载而归的古代渔民。崔君之当时演奏的这个婉约形象,被收入《中国乐器绘本》大型画册。?

17年后的1997年,作者与沈阳音乐学院的张琨合作研制成功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广受欢迎的雁柱篮。?

这种流行的板箱采用立式双面梯形共鸣箱,共鸣板采用梧桐材质。表面呈拱形,厚度分布科学合理。张爽每行36弦,* *有72弦,对应的两弦是同音字。声音系列在c大调中安排了七个音调,范围是C-C4和* * *五个八度音阶。弦乐中的D-C3通过杠杆装置可以起到揉捏、滑动、按压、颤音的效果。它可以运用古琴、古筝、琵琶、竖琴的演奏技法,就像燕竹一样。音质明亮、优美,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著名小提琴家崔君之对这种流行的中提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她在鉴定书上写道:“1997,1997年2月3日,我试着弹奏张琨开发的流行中提琴。希望在小批量生产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推广,以满足目前世界范围内对该仪器的需求。这无疑是对中国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普及型竖琴的问世,将成为女士、儿童学习演奏弦乐器的首选之一,适合普通工薪阶层家庭消费,适合音乐学院、文化馆、少年宫等单位或个人举办演奏培训班。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学习,不仅可以满足音乐爱好者的迫切需求,还可以为国家培养大量的演奏者。

“转过去”

一种新的弹拨乐器。在燕尾弦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了移调的机械结构,使其成为一种结构完善、造型美观、表现力强的乐器。?

1981年4月,燕竹调音竖琴正式列入沈阳音乐学院科研项目。在原燕竹调音琴的基础上,张琨完成了机械结构的设计,工厂负责试制。民乐系还派了三年级学生赵广云参与钢琴的制作、绘画和组装。1982 12首先制作了八音燕竹移调筐,经沈阳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鉴定,移交教学。鉴定会上,沈阳音乐学院讲师张爱兰用这架钢琴演奏了《山人》、《渔舟唱晚》、《二泉映月》、《秋思》等古今音乐,颇具特色,尤其是对复调音乐的演奏。?

1984年,张坤与我院、杨品清、杨合作,最终完成了“燕竹改造”科研项目。研制的大筐高200厘米,底长90厘米,宽20厘米。琴柱呈凤凰形状,琴首雕有“回望凤凰”的装饰。底座上有踏板和变声传动装置,上面的曲木两侧嵌有厚铜板和金属和弦。下面的* * *音箱为立体双面琵琶造型,两侧为鱼鳞松或泡桐面板,顶部为筝式活动鹅柱。张有两排88根尼龙弦或尼龙裹钢弦,每排44根,按c大调第七音阶排列,对应的两根弦谐音,有***44个音。BB2-# C4的音域是六个八度和另外两个音调,中间三个八度的音域是颤音区。通过对踏板的控制,可以转动十二个键,转动键后音阶与音程的关系准确。这类音乐已被收入大型专辑《中国乐器绘本》。?

1988年,燕竹变调飘逸外观在北京首届国际发明展上亮相,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朋友的广泛关注。美国《中国日报》和泰国《暹罗日报》分别报道。1989,此琴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4月,荷兰莱顿出版的音乐杂志Pian 1991也对这款钢琴进行了详细介绍。?

沈阳音乐学院赵广云在总结和继承前人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集历代改革之大成,吸收燕竹婉约之长。1984结束的时候,赵广云还做了一段曼妙的舞蹈,邀请了中央民族乐团独奏家崔俊智试听和鉴定。?

崔君之,北京人,中国当代第一位钢琴演奏家,成长于书香门第。1979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修钢琴和二胡,同时学习竖琴、马头琴、古琴、古筝和琵琶。钢琴家师从洪大林教授、二胡大师、竖琴大师魏小曼、甘、左音等著名艺术家,曾在维也纳国家音乐学院学习竖琴,师从德国著名音乐家米勒。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以各种民族弦乐器的演奏技巧和竖琴的演奏技法为基础,创新出一套优美的演奏技法。演奏时,采取坐姿,将* * *盒放在胸前,左右手在两侧拉弦,或左手拉弦,右手按弦。可以在双排弦上使用大范围(小三度音程)的搓、滑、压、颤等技法,独具一格。还可以弹奏泛音、抖指、轮指以及各种音色变化,泛音旋律中可以使用揉压的手法。由于乐器的结构和性能优越,你可以用双手同时弹奏旋律和和声。调式音域宽广,和声色彩丰富,音色细长柔和,既有竖琴的音响效果,又有古琴古筝的韵味,能完美地表现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