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韩帝国的历史

朝鲜王朝在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前是大清帝国的属国。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控制了朝鲜政权,迫使其废除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朝鲜建国544年(1895,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四月,战败的清政府被迫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在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中承认其独立。

但实际上当时朝鲜是由亲日派金弘基内阁统治的,所以日本不断干预朝鲜政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四年(1895),10年10月8日,日本人在“乙魏事件”中杀害了亲俄的朝鲜皇后敏(明成皇后),并下令金弘基内阁进行一系列“改革”,如实行阳历、颁布断绝敕令等。这些都严重伤害了朝鲜人民的民族感情。人们高呼“头可断,毛不可剪”,第一次义勇军运动(义兵)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俄罗斯帝国深怕日本干涉朝鲜内政,限制其在远东的扩张,于是派军舰停靠朝鲜仁川港,“支援”朝鲜抗日。建阳元年(1896)二月,在当时的亲俄大臣、李等人的劝说下,朝鲜皇帝率皇室前往俄国公使馆避难,史称“迁俄阁”。俄罗斯馆的搬迁改变了朝鲜的政治力量对比,扩大了亲俄派的力量。随后,亲日的金弘基内阁迅速垮台,日本在朝鲜的扩张得到遏制。俄罗斯馆的搬迁平衡了日俄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这种外部形势为后来大韩帝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近代以来,韩国国王自称“皇帝”的讨论应运而生。韩国国王两轮称帝。第一轮是亲日文明派策划的。早在1884年的“沈嘉政变”中,于今平等文明党就提出了“国王称帝”的议案。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控制朝鲜后,朝鲜实行“加大甲午战争”的政策,称帝的念头再次浮出水面。据说,当时的日本驻朝鲜大使圭介提议称高宗国王为天皇,但未被朝鲜采纳,只将国王提升为“陛下”的称号。其他的爵位也有提升,比如“朕”、“圣旨”,但都没有称帝。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朝鲜亲日派开始谋划称王称帝,尤其是闵妃遇害的“乙魏事件”后。闵妃被害七天后,也就是建国五十四年(1895)、10、15年,朝鲜内阁召开会议,讨论称帝问题。据当时的外务部部长金允智记载:“今内阁议决中国在东方两大帝国之间独立,但尚来不及尊衔,妨碍时局,奏帝与建元。给我几下,你就行了。”此外,外部协办单位尹志浩对此事的记录更为详细。当时的虞翻山、赵锡元、全营镇等军政要员,为称帝而争论。他们指出,声称天皇是从中国独立出来的意识的绝对必要,而尹志浩则反对说,日本和中国不可能因为声称天皇而增加一点对朝鲜的尊重,因此声称天皇会引起正当的嘲笑。虽然外大臣金允智和宰相金弘基同意尹志浩的想法,但他们还是听从了军事官员的意见,最终决定当皇帝。与此同时,发布了一封信来选择新的女王。计划于10年10月26日举行登基仪式,国号为“大大韩帝国”。然而,朝鲜称帝的计划因为俄、美、英三国大臣的坚决反对而流产。这场称帝风波,与其说是朝鲜的独立,不如说是日本和亲日派为掩盖“B卫事件”而采取的一个步骤(主张称帝的余凡山和赵锡元是B卫事件的参与者)。这场风波的关键不是被称帝,而是伴随着“选皇后令”。日本人想通过支持国王做皇帝来显示日本的善意,然后借此机会另立新皇后来掩盖闵妃的死讯。之后“俄馆被移”,亲日政权崩溃,更无法称帝。朝鲜第二轮称帝计划的第二轮,得到了高宗国王和几乎所有派系的一致推动,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独立建国运动。建阳元年(1896)俄国馆迁址后,政局基本稳定,但朝鲜皇帝高宗仍留在俄国公使馆,从而激发了普通民众的独立意识。建阳元年(1896)四月,参加沈嘉政变、留美归来的著名文明人士徐在弼创办了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份民间报纸——《独立新闻》,强烈呼吁朝鲜独立,进行现代化改革,大力宣传独立精神和西方民权法治思想,在当时朝鲜各级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其中一篇社论写道:“朝鲜人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独立,对外国人蔑视朝鲜人无动于衷。朝鲜的君主曾经每年都派使节到清朝朝拜,使用清朝的历法,在官方文件中使用清朝的年号。朝鲜人虽然知道自己属于清朝,但几百年来从未考虑过为这种耻辱复仇,而是一直安于自己的国家地位。如果考虑到这种懦弱的心态,岂不是人生一大悲哀?要提高庶民的地位,首先要提高国家的地位。比如,要提高国家和庶民的地位,国家的君主就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君主并肩而立。”明确提出了“与其他君主并肩”的要求。同年7月,徐在弼创办了独立协会。为了表明与历史决裂、追求独立的决心,独协还拆除了朝鲜迎接中国使节的“恩迎门”,将其改建为独立门。此外,迎合中国“天使”的“华牧馆”更名为“独立馆”,用作独立协会的办公室。

建阳二年(1897)二月,高宗皇帝搬出俄国公使馆,回到首尔的庆云宫(今德寿宫)。此后,不仅民间文明派、独协的独立新闻呼吁皇帝立国,代表传统势力的儒生、大臣也纷纷松绑,引经据典,请求皇帝当皇帝。建阳二年(1897)五月1,前承办人荣请做皇帝。5月9日,以全大谢为首的地方儒生开始要求称帝建国。5月16日,中央书院官方任命尚准为官,5月26日,青年学者姜(未成名的儒生)和县令也驳回了反对称帝的言论。光武元年(1897)九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协办单位农工商部的余济桓作为高官,力劝高宗称帝。9月29日,冯朝和(名誉官名)在仙莲716士绅上请求称帝。9月30日,议会事务国务大臣沈顺泽和特别官员赵代表所有朝廷官员建议他们前进。在这些数不胜数的报告中,陈述了自称皇帝的各种理由,如自称皇帝可以巩固国家局面,保证独立的现实。“甲午战争后,有独立之名而无独立之实,国家不确定,民众疑虑重重...但现在纠正它的一方在乎的是尊严和尊重,这使得人民倾向于”;也有很多人提到朝鲜的正统。如江的《尚书》指出:“我州疆域虽小,西河至黄阁传世正统文物五千余年。”李秀冰指出“陛下大德大业,应承大明统一”,外部协办者余继桓甚至引用欧洲历史说清朝和朝鲜是* * *。也有大量引用万国公法来论证宣布国家为皇帝的可行性。比如在提到均势时,引用了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第84-86章的内容及其注释,敦促皇帝不要理会外人的评论,立即宣布国君;另外,上书写道:“吾国统一三朝鲜,陆地疆域四千里,人口不少于两千万”,有称帝之规模。《独立新闻》曾就此评论道:“数百年来,朝鲜人只把大清皇帝视为唯一被尊崇的皇帝。但此时朝鲜的忠臣们开始认为朝鲜伟大的君主陛下真的等于清朝皇帝了,这确实是朝鲜实现独立的标志。”此时,虽然一些腐败的士人,如刘林西、崔,以朝鲜是明朝的藩属为由反对称帝,但历史的车轮已经无法转动,高宗称帝势在必行。

事实上,寻求称帝的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李希本人的启发。朝鲜第二次称帝的计划遭到了包括日俄在内的各国的冷眼,日本的福泽谕吉甚至还写了一句俏皮话:“根据最近的消息,原本盛传的尊称讨论已经定下来了,以后朝鲜国王就称其为皇帝。这真是太神奇了。你是被封为国王还是皇帝并不重要。但说到他的皇帝所统治的“帝国”的状态,从外表上看,“帝国”简直是不雅。国王直到最近还住在其他国家的公使馆里,连国王自己的住所都难以安顿下来,一下子就成了皇帝。他在国内外能发挥什么样的威严?”因此,高宗皇帝需要营造一种“全国一致推戴”的氛围,以获得列强的认可,实现自己称帝的计划。据史书记载,高宗皇帝称帝的计划是“各国都想阻止,俄国使节却说:‘贵国必欲篡位,我与俄国当绝交!’“刚开始我很害怕,但是不好看。那是圣旨,我一个接一个的要,上了就偏了人家……”日本驻朝鲜大使玛索·加藤也向日本政府报告:“国王希望形成全国官民一起仰望,全国舆论一致支持他的局面,引起各国驻朝使节的关注,并以主张天皇不能停职为由,取得各国使节的同意。先是朝鲜政府在即位前夕,派朝廷官员到各使馆暗中打探其意图,游说其斡旋,但使节们要么止步不前,要么态度冷淡,没有一个人认真表态。”因此,朝鲜第二轮称帝计划不仅有朝野各派的强烈诉求,高宗本人就是幕后最大的推手。主词条:光武改革

朝鲜帝国是由高宗·李希皇帝独立建立的,当时日本和俄罗斯的力量在朝鲜半岛处于相互克制的平衡状态。在这种形势下,外部对韩国的压力使其暂时处于危机后的缓和期。以高宗皇帝为首的朝鲜帝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种情况,所以在国外采取均势战略,通过列强之间的相互牵制来保持国家独立,以永久中立为目标;对内,延续甲午战争以来的现代化改革,开始改造南朝鲜,以达到强兵富国的效果。由于高宗称帝后的第二年是“光武帝”,所以高宗在大韩帝国建立后的岁月里实施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改革,史称“光武帝改革”。

光武改革改变了韩国的社会面貌,促进了韩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极大地发展了韩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启蒙了韩国民族,进一步唤醒了民族意识。但光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旧制为基础,兼顾新制”,所以改革措施并不彻底,很多只是流于表面。韩国还是君主专制,外国势力并没有真正驱逐它。大韩帝国的政治依然延续着朝鲜王朝的黑暗和腐朽,再加上连年饥荒,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韩国并没有因为光武改革而富强。随着日俄战争的爆发,光武改革进程中断,韩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殖民化道路。

由于光武改革的局限性,独立会与一直独立维新的深度主管政府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李承晚等独立协会中受美国教育的激进分子甚至倡导民权,并多次在首尔引发官民冲突。于光武二年(1898),独立会于5438+02年6月被韩国政府取缔,李承晚等人被捕判刑,其创始人徐在弼被迫离开韩国前往美国。大韩帝国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侵略,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韩国被外国统治的局面,大韩帝国自始至终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大韩帝国建立前后,日俄先后签订了《高村卫北协定》、《山中罗巴诺夫协定》和《西山丽罗山协定》,以协调各自在韩国的势力范围和各种利益。但双方都明确反对以北纬38度线直接划分在韩国的势力,因为日俄都想独占朝鲜半岛。在此期间,日本和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侵略从直接干涉其内政转变为经济侵略。俄国通过“移俄亭”获得朝鲜半岛北部丰富的林业资源,日本则将韩国的渔业权全部据为己有,并于光武七年(1903)铺设京福铁路。处于劣势的韩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在与日俄的恶性竞争中苦苦挣扎。

光武七年(1903),日俄矛盾逐渐激化。日本主张“满朝交换”,日俄分别占领韩国和中国东北。而俄国则主张独占中国东北,以北纬39度以北的朝鲜半岛为势力范围,39度以南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但日本不能用于军事目的。俄国利用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先天优势打压日本,日本依靠英日同盟而不屈服。特别是今年,俄罗斯拒绝执行《中俄关于解决东三省问题的条约》中第二阶段从中国东北三省撤军,并夺取韩国龙颜铺,加剧了日俄关系的恶化,两国爆发战争不可避免。在这种形势下,以高宗皇帝为首的朝鲜帝国政府开始加快中立化的进程。早在光武四年(1900),高宗皇帝就采纳了亲美思想,试图依靠美国与列强“保证”韩国的中立,以打破日俄瓜分韩国的图谋。但日俄都反对韩国保持中立,美国拒绝介入日俄争端,拒绝保证。因此,高宗的第一个中立计划告吹了。光武五年(1901年)后,朝鲜中立的第二个方案开始酝酿,最早是由俄国提出的。高宗皇帝听说后,派李根泽、朴季春等大臣访问日本,询问日本对朝鲜的政策,结果得知日本不愿意中立南朝鲜。事实上,此时日本已经引入“小村路线”来“护国”韩国,不可能支持韩国中立。之后韩国国内政界深陷“燕妃升职”(燕妃是纯贵妃)的泥潭,无法推行任何积极的外交政策。俄美等国外交官策划的韩国中立也在日本的阻挠下失败。光武七年(1903),战争阴云密布,高宗开始探索第三种中和方案。本来大韩帝国追求永久中立国,现在退而求其次,开始寻求战时中立。光武七年(1903),18年8月,韩国外交部长李道宰下令驻俄、驻日大使。要点是:在日俄战争爆发时,我们应尽快获得各国政府的保护,以维护朝鲜的中立和领土完整。同年8月21日,高宗皇帝派遣精通法语的内廷官员玄尚俭前往法国,寻求法国政府和海牙国际法庭的协助,使南朝鲜中立化。但日本得知韩国的中立情节后,以“不合时宜”为由断然反对并破坏。随着战争的临近,高宗皇帝的密使李建春在法国驻朝鲜大使冯道来的协助下,于光武八年(1904) 1在中国芝罘(今山东烟台)以外交部长李志荣的名义用法语发表了中立宣言。这是韩国历史上第一次宣布中立,史称“知府”。到目前为止,很难和平解决局势。我的政府得到了伟大的皇帝陛下的指示,无论两国之间的协议结果如何,它绝对决心遵守严格和中立的问题。伟大的皇帝陛下此时此刻希望得到各国友谊的帮助。“后来,宣言被用电报发给各国驻朝鲜的大使。日本对此感到震惊,以中立过时为由避而不承认。之前热衷于帮助韩国实现中立的俄罗斯出人意料地置身事外,英国以中立宣言现在不重要为由拒绝承认。其他国家没有官方支持者。这样,高宗的中立外交政策彻底破产,南朝鲜在日俄战争中成了日本的囊中之物。

光武八年(1904),2月9日,日本偷袭韩国仁川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日俄战争爆发后,日军完全无视韩国的中立宣言,迅速进入首尔,控制了韩国政府,并迫使韩国于2月23日与日本签订了《日韩议定书》,帮助日本作战。同年8月22日,日本大臣林权助强迫韩国签署新的日韩协定(第一个日韩协定),规定韩国要聘请日本的财政和外交顾问,与外国缔结条约前要与日本协商,等等。韩国开始进入日本控制的顾问政治时期。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光武九年(1905)九月,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从此日本独占朝鲜半岛。于是日本政府逼迫韩国与之缔结保护条约。在朝鲜朝廷的指挥会议上,大臣们坚决反对签订条约,亲日派也不敢公开同意签订条约。117年6月65438+10月17日,日本派兵数万进入首尔,包围了青云宫。日本特使伊藤博文和驻韩美军司令长谷川好道亲自进入皇宫。由于高宗天皇因病缺席,韩国政府的八名部长负责会见伊藤博文。伊藤博文胁迫八大臣,以学部大臣李完用为首的原本亲日的五大臣(李完用已由亲俄转为亲日)同意签约,其余三人反对,其中参政大臣(首相)韩桂蝉因坚决反对签约,被日军强行拖出朝廷。日军还从韩国外部夺取大印,逼迫韩国外长朴基春签署《日韩保护协定》(第二次日韩协定,又称《第二次日韩保护条约》)。从此,大韩帝国名存实亡。

根据这一协议,韩国撤销外交权限,不设外交部长一职。这样韩国就失去了对外交和内政的主权,成为了日本的保护国,实际上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日韩保护协定签署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韩国民众的强烈反对。韩国各界人士一致要求“废除保护协定”,“驱逐敌人,消灭五贼”。《帝都新闻》随即向世人公布了签约的真相。他将保护协议公布的日期称为韩国的“国丧日”。主要作者张志远撰写的题为“这也是一个大声哭泣的日子”的社论反映了朝鲜人民对保护协定的仇恨。当时韩国社会的情况是,“学生闭校痛哭,基督徒痛哭流涕,商人退市狂哭,儒生投关,高级大臣抗事,日本人要么用兵抢劫,要么扣留羞辱。侍中雍桓拔剑自尽,前议事大臣赵饮药自尽。农民金泰根在水原停下来向伊藤博文扔石头,没打中。齐、、金希衡等十一人密谋刺杀五大盗,被逮捕。李建轩吐血死在狱中。”

此后,韩国各地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抵抗运动和第二次抗日民兵运动,其中以忠清南道闵宗植、全罗道崔、庆尚南道沈最为活跃,沉重打击了各地日军和傀儡政府。这时,主管韩国国家事务的部长李完用、军务部长李根泽、内务部长李志荣、农工商部长朴智淳被韩国民众严厉批判为“第五贼”。在签订合同的当天,叛徒李完用的房子被放了火。《靖国条约》签订后,日本对韩国的控制从顾问统治转变为日韩统一监督厅的天皇统治,即统一监督政治(保护政治)时期。165438+10月23日,日本政府公布了协定全文,并就此通知了与韩国有外交关系的各国政府,要求其撤回驻韩国外交代表处。在各国外交使团撤离之前,日本关闭了驻首尔大使馆,成立了新的统治韩国的机关——韩国统一监察厅,任命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为第一任统一监察厅,并取消了日本在各地的领事馆,从而建立了统一监察厅的地方机关——议事堂。光武十年(1906)三月二日,伊藤博文来到首尔,出任韩国总督。他先后帮助朴智淳和李完用成立傀儡内阁,并以援助韩国改革为名,抛出“改善治理”的幌子,强迫韩国向日本借款10万日元,引发了韩国民众的“国债偿还运动”。高宗皇帝不愿意做一个傀儡。《靖国条约》签订后不久,高宗皇帝秘密上书美、俄、德、法四国首脑,宣布《靖国条约》无效,但这四国首脑不予理会。

光武十一年(1907),发生了“海牙使者事件”。海牙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和平会议。高宗皇帝带着高宗给俄国沙皇的亲笔信和出席会议的授权书,秘密派李香蟾、李棣、李维忠前往海牙,指责日本侵略韩国,呼吁各国支持韩国,宣布《靖国条约》无效。由于所有参与国都承认日本有权保护南朝鲜,他们向高宗天皇确认了他们的代表地位。此时,韩国的电信权落入日本手中,查询电报被日本扣留。伊藤博文一听大怒,通知书和聘书都是伪造的。日本指责南韩违反了保护条约,企图废黜高宗天皇。伊藤威胁高宗天皇说:“如果他用这种阴险的手段践踏日本的保护权,陛下不妨对日本宣战。”“陛下要抗日,不一定要秘密进行,可以公开进行。”伊藤还指示南朝鲜卖国组织"金惠今"开展要求高宗天皇退位的活动。在伊藤的煽动和恐吓下,李完用内阁于1907年7月6日至18年6月8日召开了三次指挥会议。会上,农工大臣、第一进步党总裁宋炳镇威胁高宗说,“为了陛下,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陛下去日本向他(明治天皇)道歉,二是陛下问候长谷川司令并向他道歉,否则很难想象战败后会受到怎样的羞辱。”17年7月,包括李完用在内的七位大臣迫使高宗退位。高宗无法忍受。他怒道:“青等人要把我卖给巡抚!”同一天,日本外相董琳抵达首尔,与首相李完用一起,迫使天皇高宗退位,双方僵持不下。高宗天皇宣布“军权由皇太子代理”,但日本人谎称朝鲜天皇已经退位。

光武十一年(1907),19年7月,日军在首尔南山五城台青云宫前架设六门大炮,并派日军包围青云宫。在日本兵的严密看管下,7月20日在青云宫中和殿举行了“禅修仪式”。皇太子李明即位,是为了春宗和袁隆熙。

俊宗登基4天后,日本外相董琳和韩国知事伊藤博文在首尔把韩国总理李完用叫到韩国知事办公室,交给他事先准备好的7份日韩协议草案。李完用立即召开内阁会议,不动声色地通过了这项协议。当晚,李完用在伊藤的住处签署了这份被称为《七条款条约》(第三次日韩协议)的文件。协议内容如下:第一,韩国政府在改善施政方面必须接受统一监督的指导;第二,韩国政府制定和通过重要行政措施,必须事先征得主管同意;第三,韩国的司法事务必须区别于普通的行政事务;第四,韩国高官的任免必须得到主管的批准;第五,韩国政府应该任命监察总局推荐的日本人担任韩国官员。

龙熙元年(1907)7月27日,日本强迫南朝鲜傀儡政府颁布《新闻法》,7月29日又颁布《保安法》,剥夺朝鲜人民一切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1年8月,日本强行解散南朝鲜军队。这一行动激起了第二次抗日民兵运动的高潮,日本在两年后镇压民兵运动之前仓促集结军队。同时也开始了日本人二官并实际掌握中央和地方行政权的时期。

为了加速吞并韩国,日本加强了宪兵队在韩国的统治。统一监察厅成立时,韩国约有800名日本宪兵。到了龙熙元年(1907)末,人数增加到2000多人,到了龙熙二年(1908),达到了8600多人。韩国各地都有宪兵特工。过去日本在韩国只有1师团。韩国总督府建立后,在龙熙二年(1908)五月前,增加了1旅,两个步兵团,1骑兵团。对朝鲜人民的抵抗采取了残酷迫害和血腥镇压的措施。据统一狱政官方统计,从龙熙元年(1907)七月到龙熙二年(1908)年底,共杀害抗日朝鲜人近1.5万人。

隆熙三年(1909)春,日本外相高村寿太郎命令外务省政务次官仓知铁二起草一份关于朝鲜问题的文件。仓知铁二为吞并南朝鲜起草了"对朝鲜的政策方针"和"对朝鲜的政策大纲"。3月30日,高村将这两份文件提交给了首相桂太郎,桂太郎交给了当时的内阁审议。10年4月,京太郎、高村和韩国驻东京知事伊藤密谈吞并韩国。伊藤博文表示完全赞同这两个文件。7月6日,日本内阁通过文件,获得天皇批准。“对朝政策”,即关于日韩合并的决议规定:“将在适当的时候坚决实施韩国的合并。使合并后的朝鲜成为(日本)帝国领土的一部分。”《对韩国政策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合并韩国的时机到来之前,要“在韩国驻扎必要的军队,派遣大量宪兵和警察”;“把朝鲜铁路交给日本政府铁道院”;“尽可能向韩国移民以加强日本力量”;“进一步扩大日本官员在韩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办公室的权限”,等等。12年7月,日本逼迫韩国政府签订“协议”。韩国政府将司法权和监狱事务移交给总监察署司法部门,随后取消了韩国政府的军事部门。龙熙三年(1909),14年6月,伊藤博文辞去监事一职,副监事一度助你升任监事。伊藤博文的辞职标志着朝鲜统一监管的政治时期结束,进入合并时期。合并时期主要是为了实施吞并朝鲜半岛的计划,获得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龙熙三年(1909),5438+00年6月,伊藤博文到中国东北,打算与俄国财政部长科科夫佐夫密谈。一个图谋是进一步掠夺中国东北的权益,一个是取得俄国吞并韩国的谅解。同年10月26日10,韩国爱国者安重根在哈尔滨站枪杀伊藤博文。65438年2月22日,李在明伏击汉奸李完用,致使李完用身受重伤,险些丧命。

伊藤博文遇刺极大地震动了日本帝国主义。日本政府借机煽动报复,为吞并韩国制造舆论。军政领导人山县有朋、大中信和寺内正毅说服了桂太郎内阁立即吞并南朝鲜,一些人发表公开声明和谈话,敦促政府采取果断措施。皇家媒体也助长了这场火灾。“朝鲜同志会”、“凯乐园”等组织纷纷出山,到处发表演讲,鼓吹吞并韩国。龙熙4年(1910)年初,第26届日本国会中,在野党议员组织“中央俱乐部”向首相提问,要求追究“未能推进合并”的现任知事的责任。龙熙四年春(1910),你帮忙回东京就医,日本政府辞退了你。5月30日,陆军上将、前陆军部长寺内正毅被任命为监督员。6月3日,日本内阁通过了对韩政策。根据这一方针,吞并韩国后,设立了总督府,在朝鲜半岛“总督直接隶属于天皇”,“有权管理一切政务”,“赋予总督很大的权力,有权发布有关法律事项和命令”。在此基础上,寺内正毅起草了《日韩合并条约》,包括将“韩国”更名为“朝鲜”等22项条款。隆熙四年(1910),8月22日,首尔的日军、宪法、警察全部出动,全城戒备,城门、十字路口、大臣官邸、皇宫更是戒备森严。下午1,召开指挥部会议。李完用总理解释了与监督官办公室的谈判,强调“韩日联盟”是不可避免的,并宣布所有部长都一致赞成联盟。下午四时,李完用和农工商大臣赵仲瑛前往统一监造署,递交了春宗皇帝授予的委托书,在契约上签字。李完用和寺内正毅正式签署日韩合并条约。8月29日,日韩合并条约生效,韩国灭亡。

《日韩合并条约》共八条,其中第一条规定:“朝鲜天皇陛下将韩国所有主权完全永久割让给日本天皇陛下”。第二条规定“日本天皇陛下接受前条所述割让,并允许韩国全境并入日本帝国”,等等。同年9月30日,日公布朝鲜总督府官制,任命寺内正毅为首任总督府,并于6月65438+10月1日成立总督府。总督府在朝鲜半岛推行以“帝国化”(奴役)为目的的“日韩一体化”的同化政策,以毁灭朝鲜民族。在日本军事长官的统治下,军方独断专行地统治朝鲜半岛,以宪兵司令为警察总长,禁止朝鲜半岛上的结社和集会,废除言论和新闻自由。此外,还颁布《朝鲜教育令》,奴役朝鲜半岛,强迫朝鲜人使用日语作为“国语”,强迫各级学校用日语教学。日本还全面控制着朝鲜半岛的经济命脉。在吞并朝鲜半岛后的10年间,日本殖民者从朝鲜半岛农民手中夺取了一半以上的土地,仅东洋殖民社就占有了65438+万公顷以上的土地。朝鲜半岛75%的农民因为失去土地而成为佃农和半佃农。在吞并朝鲜的前四年,殖民主义者将税收增加了四到五倍。日本殖民者还增加了朝鲜半岛的粮食和原材料出口。从1910-1919,从价值上看,水稻产量增长17倍,大豆增长3倍以上,棉花增长26倍。为了巩固其殖民统治,日本政府还不断向朝鲜半岛移民。从此,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朝鲜半岛成为了日本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李茂被贬为“常德宫李王”,李希被贬为“德寿宫李王”。他被软禁在这座有500年历史的宫殿里,成了自己国家的外国囚犯。大韩帝国历时13年,分两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