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县经济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1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5%。财政收入1.72亿元,增长36.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1亿元,增长40.4%;固定资产投资6543.8+046.9亿元。增长4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亿元,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7653元,增长11.5%。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324家,净增89家;产值241.9亿元,增加值73.9亿元,分别增长70.2%和37.3%。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45.8%,提高了18.3个百分点。产值超亿元企业发展到35家,6543.8+0亿元企业发展到5家。阜新钢铁、金鑫水泥进入全省民营企业654.38+000强。全县城镇新增就业5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8%。出生率为7.72%。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创业富民的实施意见》,对3139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325万元。

2011,繁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5亿元,同比增长22.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43.8+026.7亿元,增长29.6%;财政收入25.9亿元,增长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亿元,增长20.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10多个科技、教育、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项目获得国家级表彰。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均居全省第一。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3%;财政收入30.6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1594亿元,增长2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88元,分别增长15.1%和14.9%。

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6亿元,增长12.2%;财政收入34.6亿元,增长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4亿元,增长21.2%;固定资产投资191.5亿元,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亿元,增长14.4%;自营进出口总额654.38+0.7亿美元,增长30%,其中出口654.38+0.6亿美元,增长365.438+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5%和1.3%。城镇新增就业71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繁昌县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县,全县8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土地制度、文化、科技落后,生产力受到束缚,农业处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状态,生产水平低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改革封建土地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劳动人民集体所有;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电力、农机、化肥、农药投资;在调整作物布局、推广良种、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农业总产值(当年不变价格,下同),1949 997。7万元,1978,4751万元,1986,1。08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为1978和1986,同比增加1。八次四次。主要农产品的产量,1986比1949,粮食增加了2。4倍,油脂增加10倍,棉花增加128倍,生猪增加5头。两倍多。

38年来,农业生产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1958年的“大跃进”,以高指标、盲目指挥、夸大风和“* * *风生产”为标志的“左”倾错误,导致1959-1961年粮食产量下降;“文革”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排斥多种经营;1978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加快了繁昌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1.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627公顷,比上年增加1,51.8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2238公顷,增加447公顷;油料种植面积4736公顷,增加850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329公顷,增加279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3万吨,增长15%;石油产量1.1万吨,增长23.6%;棉花产量1411吨,增长6.2%。全年生猪出栏4.9万头,增长4.3%,年末存栏3万头,增长7.1%。家禽出栏3665438+10万头,下降6%,存栏1.93万头,增长1.02%。肉类总产量1.1万吨,增长5.1%。水产品产量1.2万吨,下降11.9%。全县认证农产品数量增加,其中无公害产品25个,绿色食品23个。11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经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到31家,增长40.9%。2008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19.6万千瓦,增长5.7%。大中型拖拉机12台,小型拖拉机4789台。农业排灌动力机械3.3万台,5.5万千瓦。水稻机械化插秧和收获面积分别为2080亩和1.46万亩。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纯量)6521吨,增长1.2%;农用薄膜使用量为43吨,下降2.3%。将增加200公顷土地用于旱涝保收。

清末民初,全县有30多种传统私有制工业和手工业。1949,工业总产值为189。3亿元(旧人民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恢复、改造和发展,到1986,全县已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工业实体,包括集体、乡(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等系统。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4369万元,其中轻工业12032万元,重工业12337万元。全民所有制市政工业1706万元,占7%;县域国有工业3474万元,占14。2%;县属集体工业31.88万元,占1.3。1%;乡镇工业7544万元,占31%;村办工业21.52万元,占8。8%;联合工业1827万元,占7。4%;个体工业4478万元,占18。5%。

2008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1.3亿元,同比增长26.3%,占全县GDP的5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3.6%,拉动增长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1家,净增67家,* * *产值10.26亿元,增长465.438+0.9%。规模以上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9.6%,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年末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15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2家。全县27个规模以上行业中23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其中黑色金属采选业增长46.6%,服装制造业增长55%,医药制造业增长28.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0.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1%。主要工业产品中,水泥增长48.2%,水泥熟料增长26.8%,服装增长18.9%,食用植物油增长11.1%。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79.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7.9亿元,增长44.2%;实现利税8.8亿元,增长8.5%,其中利润3.7亿元,下降654.38+02.2%。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为99.5%。其中轻工业为93.1%,重工业为107.8%;生产资料104.5%,生活资料88.2%;铁矿采选业108.7%,植物油加工业128.4%,水泥制造业98.9%,轧钢加工业11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251.7万吨标准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