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散文随笔
有一天,邻居的大姐来拜访,她一眼就看到了大车醒目的模型。她的脸上出现了难以置信的表情,然后她说:“你拿这个干什么?”推车还没推够吗?"我听了这话觉得有点不舒服,但还是解释道:"我在沂蒙山区到处看到了拉杆箱模型,这是有原因的。“而且制作工艺很好,很像婴儿车,我就买了下来留作纪念。”邻居大姐只是“哦”了一声,没说什么,我却靠着拉杆箱模型想着拉杆箱。
手推车也叫独轮车,也有手推车。据老家的老人说,家里大车不多,扛庄稼主要靠人,不容易。后来有人琢磨着做一个木轮子的大车。小时候,我经常带着沉重的木轮来到球场。我和朋友经常把它捡起来滚来滚去,那时候觉得很好玩。那是电车胶轮的前身。我曾经质疑:“这么重的轮子怎么用?要用多大的力气去推?”现在想来,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有这样一辆木制的大车该多好,这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我的记忆中,手推车的轮子都是胶轮,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中国广大农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它们,它们是运送粪便、推土和运输材料的非常方便的工具。它们在农村地区被广泛使用,一年到头农活都离不开它们。那时候经常能看到一排排推土机,一队队运粪车,一辆辆公粮车。
我从记事起就知道电车,只觉得好玩。有时候吵着要大人用手推车推,满足了一时的虚荣心和舒适感,对手推车也不太了解。我上小学的时候,课本上有一段课文叫《杨水才:不倒就推车》,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有杨水才推车的插图,讲的是杨水才的誓言是:“不倒就推车,一路推到* * *资本主义。”我一直把这句很经典的话记在心里,和家里的大车挂了个挂钩,觉得大车更有意义。心想,杨水才推着车成了英雄,说明推着车也能有所作为。
以我对手推车的热爱,放学回家也愿意尝试推手推车。刚开始只能用肩膀上车,用手支起婴儿车。你不能走路。走路的时候会摔倒,然后自救。“几番摔”之后,终于可以“上路”了。首先,我在院子里走了走。后来,我的弟妹们看到我会推婴儿车,都嚷嚷着要我推,争着坐在上面,但他们几个年纪差不多,就像刚学会开车一样,却不敢一起推。于是,我一个个轮流推来推去,坐在电车上看着那些没上车的人,有点沾沾自喜的感觉。我心里高兴极了,有时会笑出声来。我从不厌倦它。我的快乐和他们的很不一样。推这个,推那个,离小推车越来越近,我也初步学会了推小推车,这是向杨水才学习的基石。
20世纪7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大寨”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打着“农业大寨”的旗号,家乡“遍地开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搞,改河为田。当时彩旗飘扬,大车涌动,一排排大车真的很忙。大JIU当时是村党支部书记。那时候的支部书记不像现在的官员,好说话。真的需要像普通人一样挽起袖子,卷起裤腿,张开双臂。当时流行一句话:“说一千,不如说十万。”大叔是实干家。他推着大车带领大家在工地上打拼,推的土比社员还多,支部书记就是这么辛苦。群众还能戒吗?干部一到齐新,家乡就成了当时全社会改河为田的一面旗帜。县委宣传组闻讯赶来,公社报道组也来了。在工地现场,他们给我大叔叔和成员们拍摄了幻灯片《我们的好书记》。我第一次看到了滑梯:大伯弯下腰,推着满满两筐土往前走,后面跟着推土的人。看完幻灯片,我为我的大叔叔感到骄傲。
上中学的时候,我对手推车有了更深入的接触。当时盛行“勤工俭学”之风。建校的时候我们推石头上山,学校的教室都是推石头建的,都是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最难忘的一次是:1976 65438+10月8日上午,学校组织在龙湾水库下游的山坡上推石头,在一个叫小石门的地方,天空飘着小雪花。这时,村里的喇叭突然响了起来,就在学生们满腹狐疑的时候,喇叭里传来了“周总理逝世”的不幸消息。
当时每到学校放假,农村学生都要回到生产队工作。大一点的男同学大多不停地推车,夏天推小麦,秋天推玉米,推花生,同龄人比想推的人还多,生怕推的少,推的多。推车的把手上不知留了多少汗水,推车在我的青春里推出。
说到手推车,还有一件难忘的事。我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奶奶得了重病,村里的医生都治不好。那时候村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但是我奶奶病重,骑自行车坐不住。我父亲出差了。我该怎么办?没有别的好办法。我赶紧把大车推出去,扶着奶奶坐在大车的一边,另一边放一块大石头保持平衡。我急了,一路小跑推着奶奶去了县人民医院。我奶奶强忍着疼痛,劝我说:“别急,别急。”我觉得不是这个时候急,而是什么时候。跑了20多里路,医生说,幸亏我来的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当时很感激大车。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次,因为推车撞死了我奶奶。
后来,我又参观了几次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在那里,我看到了当地人推车支援前线的动人场景,形成了一支推车支援前线的军队。多么令人震惊!一些人推着手推车运送口粮,另一些人推着手推车去救伤员,这些手推车被推进孟良崮。几乎每次都听到解说员说:“孟良崮之战是沂蒙人用手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此外,在最近的一次访问和研究中,我看到纪念区堆积的手推车成为一个令人难忘的景点。我还看到了在孟良崮上展示的放大的电车,它成为了孟良崮战役的一个重要标志。参观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体会到了电车的真谛,它触动了我的灵魂深处,让我想起了电车。这辆大车的意义远非大车本身,它包含了沂蒙山区人民缝制军装、制作军鞋、推大车、抬担架、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的行动;这表明广大沂蒙人民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大车也生动展现了老沂蒙地区人民的博大胸怀!
这时,我想起了电影《沂蒙六姐妹》中陈毅元帅的一句话:“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谷子举起革命,用大车推过长江。”我眼前还能看到电影《车轮滚滚》的场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推着板车往前面挤,推着人拉着人,车轮滚滚,势不可挡。这就是推车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电车已经渐行渐远,走出了人们的视线。电车已经被飞驰的汽车、隆隆的拖拉机和三轮车,甚至摩托车和电动车所取代。但是,不可替代的,是小推车应有的时间价值;取代不了的是大车的时代印记;无法取代的,是我们对电车的美好回忆。
虽然手推车看起来很小,但它意味着很多。很普通,但价值不一般。它引入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含义,其最特殊的意义是珍藏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被沂蒙人民铭记的“孟良崮战役胜利”。它最常见的意义是介绍人类情感和生命的价值,我会记住它——我心中的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