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知识培训取得丰硕成果”
新年伊始,大雪纷飞。从全国乡(镇)村干部国土资源知识培训试点省县河南省宁陵县传来好消息:农村基层干部依法管理和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明显增强,依法管理国土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辖区国土资源信访率明显降低。调查数字显示,通过科学规划,全县1052个居民点腾出集体建设用地65438+万亩,清理耕地杂树2000万株。从2007年的11到今年1月,国土资源违法违规案件零起,国土资源信访案件3起,同比下降60%。没有越级上访,全部就地解决。
日前,记者一行冒着隆冬的严寒,踏上这片春意盎然的沃土,跟踪采访。县长李东生忍不住说:“国土资源知识培训卓有成效。”
“最成功的培训之一”
宁陵县是位于河南省东部平原的国家级贫困县,辖14个乡(镇)、366个行政村,人均耕地1.13亩,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物以稀为贵,我们珍惜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国土资源部、省委、省政府把国土资源知识培训试点放在这里,是对全县人民的关怀和爱护。”虽然培训已经结束三个月了,但李县长的感激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据悉,宁陵县有394名领导干部。他们集中举办专题培训班,从5438年6月到去年10月,分三批开始进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为了保证培训质量,我们县委书记贾宏宇担任培训领导小组组长,亲自在培训班上讲课。为了保证培训,县政府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拨出30万元作为培训经费。”健谈的李东生县长介绍不休。在培训过程中,该县以国土资源部编写的《村干部国土资源读本》为蓝本,结合土地国情、土地政策、土地形势和典型案例,精心编写了讲义。他们结合农村实际,就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征地补偿安置、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耕地保护、宅基地管理和使用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讲解和讨论。最后实行笔试和写论文相结合的办法,对参加人员进行考核,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广大干部一致反映,这是该县“培训史上最规范、最成功的一次培训”。
“春风融化雨水,滋润心田”
本次国土资源知识培训班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用地理念,认真开展国土资源国情、国策、国法教育。用同志们的话说,“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每一个参与者的心田”,让他们的思想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阐明了国土资源知识培训的意义。参加培训的农村基层干部一致认为,国土资源部举办国土资源知识培训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和实际行动,是及时的、必要的、正当的。孔伋乡党委书记乔传强道出了农村干部的心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平时学习少,也没办法。这次培训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了解国土资源。县人大代表、城关镇党委书记马长礼走出国土资源知识教育大教室,到处宣传:“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整天讲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这种思维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直到现在,节约用地的意识都很差,有时候甚至有违法用地的冲动。我觉得只要出发点是好的,犯点小错误也情有可原。现在我知道中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5%,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你看多危险!”他流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张弓镇镇长冯鑫说得更直白,“我国现有耕地已下降到1.8438+0亿亩,更不要说建设占用,每年仅烧砖毁田就达70万亩。有资料显示,我国土地资源的最大承载力为6543.8+0.5亿至6543.8+0.6亿人口。我们能不守耕地红线吗?”!
国土资源法律意识明显提高。培训结束后,不少农村干部坦言,并不是因为不想管过去破坏耕地的现象。其实他们觉得很难受,就是不能说实话,甚至触犯了法律。现在很棒。宅基地审批程序、使用标准、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基本农田“五个严禁”都很明确,不能不去想。
管理国土资源的责任感大大增强。城郊乡乡长傅高度概括了参加国土资源知识培训前后的变化。他说:“这个训练课程完全不同。”的确,在参加培训之前,很多人都把国土资源管理当成职能部门的事,不积极配合。他们往往视而不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通过学习和培训,他们认识到保护土地和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加以管理。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数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是我们庄严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乔楼乡长李卫林强调了这一点,并许下了誓言。
“我们应该就地解决问题”
宁陵县石桥乡叶老汉有个养女。他想找个老公养老,打算在村子附近的荒地上再盖一栋新房。邻家侄子家窄,说他分了一份地,两家争着要。结果叶两根肋骨断了,住院一个多月,花了几千块钱。以前基层干部对土地法律法规了解不多,说话没有足够的底气。他们想解决问题,但不能打断。他们只能在这里劝说他们,在那里安慰他们,做“和事佬”。现在不同了。前不久,乡党委书记蔡尚斌到村党支部书记那里说:“要定期检查,严格把关,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就地解决问题,决不能让群众上访、跑歪路。现在就从你开始吧!”他们先是向叶解释“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和宅基地使用标准,并当面指责叶的侄子打人并造成伤害。最后教育双方讲关系,讲和睦,让叶把闲置的宅基地划出一部分给侄子,让他享受同等的使用标准,然后劝侄子支付5000元作为叶的医药费和误工费。这种合理合法的处理让双方都信服了,后来演绎了一个“叔侄共送锦旗”的感人故事
经过国土资源知识培训,宁陵县委、县政府为加强耕地保护,研究建立了县村设防矛盾纠纷和土地违法整治机制。他们划分区域,明确责任,规定时限,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形成* * *管理的工作格局,把矛盾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制止在初始阶段,实现了政治和谐,确保了社会长治久安。石桥乡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调解宅基地纠纷15起,制止土地违法行为8起,走在了全县前列。
“以租代征”是土地违法的新动向,不仅规避了农用地转用审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缴纳,而且违反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极大损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利润,打着发展经济、惠及当地农民的旗号,私下与村组、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协议,不惜占用大量耕地进行非农开发建设,严重威胁耕地安全。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已先后签订“以租代征”协议6份,涉及农户230户,土地面积1.200亩,且多为基本农田。目前,这些问题已得到妥善处理。去年6月中旬165438+10月,当地一个养殖户看到粮食等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尤其是猪肉价格飙升,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他通过个人关系,与相关农户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在六合镇“310”国道以南的陈良河边建设大型养猪场,租期90亩,50年。得知这一消息后,该村党支部书记严认为这是典型的土地违法行为,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并配合国土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宣传政策法规,解释利益关系。最后废除了合同,归还了资金,保住了农田。
“我不想请任何人去过节。”
“‘空心村’改造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发展生产,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节约集约用地,有效保护耕地。”在宁陵县杨怡乡玉皇庙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党委书记潘功华正严肃地批评一名双手抱头的中年男子。原来,村支部书记张新泉在培训学习的时候,就在琢磨村里的规划,哪里开街,哪里建排屋,心里有了谱。这个“空心村”治理之初,他是第一个要求试点的。村里的路打通后,放在王的时候,正好在他的老宅基地上。通过仔细测量,控制标准为65438+多0.5平方米。他以为是自己的老本行,和乡主要领导有关系。况且他多了点,也不想交。为此,潘书记亲自上门做工作。“宅基地所有权属于集体,个人只有使用权,享受同等标准。你多占一点,他多占一点。等村里闲下来了,再延长。将来农民要生活,土地是我们国家的命根子。我不想叫任何人来参加节日。况且面积和别人不一样,影响整体形象。村委会怎么能计划……”他的态度越来越严肃了。“表哥,别说了。如果我的房子多几平米,我就让出几平米。我不会再‘特别’了,会让你的脸无光的!”王竟然落下了眼泪。
上述情况只是这个县“空心村”治理的一个缩影。从2007年6月5438+2月,宁陵县借十七大召开的强劲东风,借助国土资源知识培训,采取规划先行、前赴后继、以点带面的方法,以旧模式为样板,在全县每个乡(镇)设立30个试点村。为加强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组建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通过规划设计,不仅遏制了村庄扩展的势头,还节约了65438+万亩建设用地。
“保护耕地是我们的职责”
宁陵县有14个乡(镇)。每个乡(镇)有一个广播站,366个行政村,每个村有一个扩音器。这些宣传工具真的成了农村领导干部的喉舌。尤其是早上,晚上,中午,宣传声此起彼伏。他们不仅把培训班上学到的国土资源知识传授给农民,还带领群众行动起来,奏响了保护耕地的大合唱。
众所周知,在耕地上种树是一种普遍现象,有人称之为“绿化”。尤其是素有“酥梨之乡”之称的宁陵县,几年前在现有梨园外盲目开发酥梨30万亩,在耕地上稀疏种植果树,严重违反了基本农田“五个严禁”,除了影响耕作,根本没有任何效益。基层干部对此一直有抵触情绪。他们喊着保护耕地的口号,带领觉醒的群众,迅速清除,拔掉了几千万棵杂树。
宁陵县罗岗镇幅员辽阔,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7,被誉为全县的“西伯利亚”。过去,这里曾经是沙质荒地和盐碱巢穴。经过多年的巩固改造,现在多为中低产田。该镇党委书记马超近日在全国县(市)、乡(镇)、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言说:“通过参加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培训,我们基层干部眼睛更亮了,头脑更灵了。保护耕地是我们的责任,不仅要保护面积,还要提高质量。”他带领全镇群众按照“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标准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他们积极争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支持,向上级申请土地整理资金,把土地整理与三个“空心村”改造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田、路、电、水、林、村”综合治理,增强了综合生产能力,改变了农村面貌,让农民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原载于《资源指南》2008年第1期,作者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