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普及课程
开设机器人普及课程的实践
智能机器人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停留在“活动”的层面。智能机器人教育多以课外活动和各种兴趣班、培训班的模式进行。诚然,相当一部分中小学能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智能机器人活动或竞赛,但很少将其作为课程引入教学。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接触机器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我校于2008年成立了机器人俱乐部,并从2011秋季学期开始尝试普及机器人课程。
1.课程实施
(1)我校自2011秋季学期开始,在小学三年级开设机器人普及课程。上学期主要学习钟鸣实体机器人的制作和编程,下学期主要学习创意机器人的制作。
(2)我校自2012秋季学期起,在尝试普及一年课程的基础上,开始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开设普及课程。每两周安排一次课程,每次两节课,真正做到科普教育遍地开花,普及全校。通过机器人教学的普及,让全校学生都能认识机器人,制作机器人,了解科技创新的奥秘,体验智能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通过在学校各年级普及科技课程,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为科技校园和科普基地。
(3)2065 438+02至2013学年开学期间,我校组织教师和优秀机器人俱乐部成员成立了校本课程研究小组,对机器人科普教学内容进行研讨,编写机器人科普教学校本课程,补充完善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我们将俱乐部机器人普及课程的教学方法统一为:任务驱动、新知识教学和实际应用。
(1)任务驱动。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合理设计教学任务。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节课,两节课足够学生完成一部作品的制作。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开展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小组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认知冲突,以便引入新知识。
(2)新知教授。学生认真分析任务并填写学生项目书(学习项目书是学生学习的凭证,是任务分解和问题解决过程的记录)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机器人普及课程的专业性,我们可以把每一个新知识(一般传感器的应用)分成几个部分:“它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使用,应用了哪些学科知识”。通过以上部分,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每一个固件,拓展思维,促进创作。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贴近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搬到学习中去。
(3)实际应用。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教师要设计与生活相关的主题,让学生有效地将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的目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3.评估方法
(1)多维评价主体: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为作品需要各个小组的创新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们也可以请学科外的老师、学生甚至家长来评价作品。
(2)评价内容多样化:不仅评价课内所学,还评价课外实践;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还要考察学生对生活细节的把握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动态评价过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产生了多少作品,作品的创新程度如何,还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机器人普及课程学生学习项目书,记录学生的问题分解、问题解决建议、建议和学生作品,使学生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存量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4)评价形式多样化:除了课堂评价外,还应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参加比赛。让学生通过成绩感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