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基层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一步步发展,使用的报告越来越多,报告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要解释清楚。我相信很多人会觉得写报告很难。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乡镇基层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欢迎分享。
乡镇基层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一、基层文化建设现状
(一)基层基础文化设施实现新突破。总投资500万元的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实现了我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建成了盐城镇李家口村、前所乡右所村、孙家坪乡南坪村、阳坡村等30多个文化大院和文体广场。实现了以篮球场为主的农村体育场馆、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室的新“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 * *享工程县分中心投入使用,县图书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2)文化体育事业日新月异。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实施“2131”电影惠民工程,举办广场文化活动、歌咏比赛、文艺晚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成立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网球协会、太极拳协会等体育组织,使广大群众的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3)文化强县和全民健身工作有序开展。随着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县文化企业开始涌现,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动物标本制作、根雕、手工地毯逐渐成型,八角秧歌、黑肉焖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了XX。积极实施“十大文化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体育场馆数量大幅增加,健身组织持续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和全民健身工作有序开展。
(四)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农民体育健身设施等新“五个全覆盖”工程顺利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南庄窝古塔等珍贵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
第二,有困难
一是文化馆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专业素质较低,艺术人才青黄不接。
二是文化队伍缺乏引导,忽视培养。乡镇综合文化站急需专职辅导员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三是群众文化团体发展面临较大困难,活动开展困难,缺乏激励机制和政府支持,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场所利用率不高,部分成为摆设。还有一些体育健身场所成了农民打谷场。
五是农村基层文化消费意识不强,文化娱乐消费比重低。他们不愿意把钱花在报纸杂志等文化娱乐上,以为能吃饱穿暖,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一定困难。
三、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
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和引导,把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把文化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绩效考核,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我县基层文化建设。
(2)完善基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群众的参与程度。要通过“奋发向上、投资全县、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办文化、文化建设社会化、文化服务有偿化的新格局。县财政在争取上级投入的基础上,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以及文体活动补助。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形成产业,实行有偿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文化团队管理体系
文化队伍建设是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基础,是文化软件建设的主体。它的好坏决定着人们文化生活的繁荣,也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取向。在逐步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一是要按照岗位数量充分配备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辅导员,明确村文化室兼职人员,并考虑适当报酬。二是积极培育自发的群众文化团体,提高其组织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加强对民间文化团体的指导和管理,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文化活动,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三是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的支持,把具有各种文化素质的人才充实到文化队伍中来,提高文化工作质量。
(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载体
一是继续做好送剧送电影送科技知识下乡工作。二是要适时组织开展球类、棋牌等比赛和戏曲、歌舞等表演。三是鼓励和支持开展民间文化活动,让群众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项目中来。第四,加强对民间歌舞、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使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五是充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室发挥作用。
(五)转变大众文化消费观念。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文化生活也要提高。而有些人知识浅薄,观念落后,对文化生活不了解,没有追求,没有参与,没有投入。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和娱乐活动,加强引导,让广大群众从中得到乐趣和好处,实现如何过上美好、富裕、幸福的生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逐步改变他们的传统消费观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购买图书、期刊等文化用品,参加文体活动,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大文化社会。
乡镇基层文化建设调查报告2页。人民不仅是文化的所有者,也是文化的建设者,甚至是文化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基层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通过对蔚县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需求的调查,我深感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蔚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县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确立“以忠义文化建设为引领,建设一批文化设施,打造广场文化、节庆文化几大亮点,统筹县、集镇、乡、村四级文化网络,打造蔚县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五大平台,真正让人感到幸福。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同时,从文化建设软环境看,近年来,每年评选出文明廉洁家庭示范户10户、人才家庭示范户10户、夫妻65438户、弟媳65438户、邻里65438户。全县历年创建星级文化活动室44个,表彰诚信经营户350户,为全县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提高了蔚县人的整体素质。目前,蔚县文化馆、影剧院、图书馆、新华书店等设施正在向立体化多元化转变。建成了文化广场、文化公园等场馆。农村大多数中心村都建有各种活动室、阅览室、黑板报、宣传橱窗等设施。全县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城乡一体的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建设设施总量不小,但实用量不足。民间文艺队伍庞大,但文化工作专业人才匮乏。目前,全县农村文化体育活动设施875个,有篮球场、乒乓球室、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影剧院、健身室、书画室、古戏台、阅览室、多功能厅等,但真正成为农民文化活动场所的只有少数。我们县的民间艺人大多是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全县14个乡镇只有14个文化工作者,同时或多或少做着其他工作。文化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几乎没有专业背景,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加之各类下乡文艺活动虽然形式优美、格调健康,但取材于基层生活的题材不多,艺术品位虽高,但不贴近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县图书馆总藏书量为76,965,438+020册。除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很多内容已经过时,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作品很少。而且有的地方没有阅览室,普及度不够。很多基层的人没有书读。
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综合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蔚县基层文化建设必须继续深入贯彻县委精神,全面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着力塑造文化的精神、品牌和形象,努力打造“尊文化、忠诚、争先、包容”的“蔚县精神”,促进蔚县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建设的出路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要切实改变基层文化建设在经费上“饿不死”、在人员上“扔不掉”、在事业上“放不下、搞不下”的现状,走出一条减轻实际负担、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体育事业自我发展的新路。具体来说,一是政府要积极规范和引导基层文化馆建设。二是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第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忠义文化品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新机制,把文化推向市场。立足当前,走好步、走好路,依法严格规范文化市场,真正让文化发展惠及人民。
(2)、建设全县城乡公共文化网络体系。
构建全县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发挥阳泉百度优势,逐步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网络体系。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推动办公网上文化事业,提供公众网上文化服务,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等网上文化建设事业,提升公众网上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促进公众网上文化服务发展。推进蔚县公共网络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填补图书馆、美术馆空白,通过新建、改扩建实现县级网络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标准。
(三),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氛围
1.制定和完善各项文化产业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项目补助、后期兑付、奖励、贷款贴息和搭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如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优秀文化产品颁奖推广等。
2.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我县在文化资源、工艺美术、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制造等方面的现有优势,培育市场主体,在有条件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文化产品制造、演艺、休闲娱乐等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园,提高文化产业集约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具有蔚县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根据我县北、西、东、南不同的历史文化特点,支持建设大型文化产业基地和集文化、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文化观光园,打造藏山景区系列旅游演艺节目。形成我县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培育文化产品市场。重点支持3-5个大型艺术品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具有我县特色的剪纸、编织、木刻等农村民间文化产品小型多样的交易市场,形成民间艺术品生产销售基地。逐步发展文化经纪代理、鉴定、技术交易、推荐咨询、担保拍卖等各类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各类文化产业组织的自身建设,发挥其推荐、联系、协调的桥梁作用,创新和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4.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塑造忠义品牌,弘扬蔚县精神。举办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大型文化节,积极参加全国性博览会、展销会,运用舞台美术剧、影视作品等多元化宣传手段,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区域形象。全方位展示蔚县特色文化,如祖先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在塑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的同时,搭建艺术品交易的展示和营销平台。
(四)、根据我县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蔚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异常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建议根据申报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条件和我县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规,规范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文化精品生产机制,确定全县重点专业艺术团名单,出台精品奖励办法,由政府举办艺术节。建议蔚县确定重点专业艺术名录。制定《蔚县文化艺术精品奖实施办法》,将艺术创作经费和文化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经费的稳定来源,为繁荣创作和组织引导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奖励在全国或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产品,宣传蔚县,树立蔚县良好形象。同时,要创新艺术节的投资模式,引入多元化投资,把各种要素资源集中到艺术节的环境营造和品牌价值提升上来,形成良性循环的投入产出机制,使艺术节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2.建议制定蔚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蔚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方法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明显。鉴于我县文化资源分散,涉及管理部门多,拟组建由多个相关部门参与的规划组织,全面开展蔚县文化产业规划。文化产业规划应与文化产业调查相结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摸清家底,为筛选文化产业项目提供依据。各部门要立足于不同的文化资源和经济基础,找准发展的突破口,为建立支柱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业品类结构打好基础。
3.继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建议设立荣誉制度,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工作者的深切关怀。建立蔚县文化人才奖励制度,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是在文化战线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积极推进公民文化建设,有关部门要定期评选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诚信经营等彰显忠诚文化的先进个人和集体,逐步构建道德文化、诚信文化、法治文化、选举文化、制度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节日文化的多渠道文化建设格局。
从整体上看,蔚县文化建设相对薄弱。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使精神面貌昂扬向上,大幅提高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人民、重在管理、投资群众,是政府逐步从办文化、送文化向管文化、发展文化建设转变的种种积极探索。
乡镇基层文化建设调查报告3在对南溪等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行现状进行“解剖麻雀”的过程中,我围绕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谁需要、什么需要、如何满足这些需要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梳理,并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
总的来说,一是要着力整体强化推进,既要尽快补齐短板、补齐欠账,又要做好整体设计,坚持协同推进,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利用和惠民效益;二是继续实施创新,把文化惠民工程的“接力”建设和创新发展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从无到有”、“从无到优”;第三,要覆盖全区域,向中心聚集。在全覆盖、基本保障的基础上,要克服设施建设碎片化的弊端,加大跨部门资金和项目整合力度,将文化资源向人口相对密集的中心村集中,加快培育形成若干个小型区域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四是要壮大“送”文化,深化“种”文化,一手抓“送”,一手抓“种”,弘扬民间艺术,培养本土人才;五是要加大投入,改善服务。在坚持通过政府公共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式,开展更多的移动化、网络化、上门化服务,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具体来说,我们有五点改进措施和建议:
(1)着力整合打造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就是要建设满足学教礼仪、文体活动、乡风民俗展示、座谈会议等需求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使之成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平台、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新时期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结合全省美丽乡村建设,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设施建设为基础,内容建设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以及闲置的学校、祠堂、工厂等,,并为中心村的村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项目,以及乡村学校的少年宫、留守儿童活动室、农民提供文化福利。目前已在六安等6个市选择了20个不同类型的中心村进行试点,明年起将在全省中心村逐步展开。
(2)相应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标准。去年底,安徽将国家相关资金与省市县配套资金合并,每个行政村每年安排农村文化活动和设施运行专项补助65438万元。下一步应该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和利用好。一个是将文化演出补贴从每村2400元提高到4800元,以满足目前一场演出4000.5万元的成本。以县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按照群众意愿统一购买文艺演出并送到行政村,让群众一年在家门口看一场正规的文艺演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力争让群众一年看两场。二是补贴由2000元提高到3000元,其中村里出1,000元为书店订报纸,县图书馆出2000元根据农民意愿购买书刊。建立“县总馆+乡分馆+村服务点”三级服务体系,县图书馆通过乡综合文化站每半年更新一次乡村图书馆书刊,使每个乡村图书馆拥有基础图书1500册,流动图书300册,报纸10册,流动期刊50册。三是农村电影放映由每村2400元提高到3000元(即每场加50元),以保证租片质量,放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影片。
(3)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适应“三网融合”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信息化趋势,尽可能扩大县村三级有线联网覆盖范围,积极探索各种工程技术路径,解决非有线电视用户收看本地节目难的问题。引导地方频道根据受众特点编排播出内容,多做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如农技服务、地方戏曲、群众文化活动等。采取在乡镇设立维护点、预置备用设备等措施,方便群众及时维修更换损坏的直播卫星设备。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免除农村或贫困地区有线电视收视费,作为“村村通”工程的后续项目纳入民生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电视作为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
(4)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农村配齐、专职、专干宣传文化工作者的基础上,建议参照核对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卫生服务人数的做法,科学核定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编制。逐步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行政村配备的专(兼)职宣传文化干事工资参照村“两委”干部标准执行;对服务时间长、成绩突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长,比照财政局长、计生办主任享受副科级待遇。加快提升队伍专业素质,分类型、分批次培养基层文化工作者、群众文化辅导员和农村文化人才,争取三年轮训一次。通过“选用结合”,建立更多的农村文化志愿服务队和群众文化辅导点;把志愿服务作为职称评定、考核和奖励的重要依据,推动专业文艺人才积极为基层文化服务建言献策。
(5)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和绩效评价力度。建议参照教育和科技投入的做法,明确文化建设投入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确保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幅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人均文化支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减免文化惠民工程县级配套资金。改进投资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将基层文化建设成效作为衡量一个地方发展水平和干部政绩的重要方面,提高其在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和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乡文化活动、文化建设投入等指标进行量化和硬化,同时加强对宣传文化系统惠民工程投资绩效和使用效益的评价,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