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将免疫失败的原因总结如下。

1,饲料管理粗放,生猪健康水平差

猪喂的配合饲料营养水平低,导致营养不良或慢性病、寄生虫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如维生素A缺乏导致淋巴器官萎缩,T淋巴细胞减少,吞噬细胞吞噬能力下降。饮食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E或硒,可以增强免疫力。同时可以提高生育能力,减少蹄病。

2、兽医卫生防疫工作落实不够。

养猪场重视预防,却忽视了环境。猪舍消毒、大病隔离、封锁、尸体处理、大小便处理等都达不到相应要求,使病原体得以传播,疫情扩大。

3.兽医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一些养猪场的防疫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忽视理论知识学习和严格的技术操作。在预防性注射实践中,要了解猪的健康状况、年龄、妊娠时间和当地疫情;同时了解疫苗的质量。使用、运输和储存应符合要求。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稍有差错就会使免疫失败。如:注射仔猪副伤寒后,精神差,不进食,呕吐,抽搐。个人剂量增加1倍,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4、接种器械消毒不彻底

一般情况下,接种疫苗要打一针,换一针,避免交叉感染。

5、疫苗稀释操作不当或储存时间过长而失效。

稀释剂要求pH 6.8 ~ 7.4。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使用酸或碱,活菌会死亡,疫苗效价降低或失效。稀释后的疫苗要及时使用,温度在65438±05℃左右。15 ~ 25℃,6小时用完;25℃以上,4小时内用完。

6.慢性或隐性疾病猪的长期中毒与解毒

患有慢性或隐性疾病的猪长期中毒解毒是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母猪怀孕期间感染猪瘟,病毒会破坏胎儿的免疫细胞,损害其免疫功能。由于这些猪瘟病毒携带者的存在,猪瘟病毒容易感染,仔猪出生后成为感染猪和脱毒猪。

怀孕第一个月给母猪注射猪瘟弱毒疫苗,非常危险,会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

在消除猪瘟计划实施的后期,欧美等国禁用了猪瘟疫苗,尤其是活疫苗,以免引起宫内感染,刺激非典型轻度猪瘟的发生。

7、母体抗体干扰使得免疫失败。

猪瘟疫苗预防性注射后,免疫母猪体内存在抗体,仔猪通过吮吸初乳获得母源抗体,受到一定时间的被动保护。抗体水平为1: 64 ~ 128,免疫力较强,之后逐渐降低至60日龄消失。母源抗体滴度越低,免疫效果越好。一般来说,哺乳仔猪认为第一次免疫20 ~ 25日龄,第二次免疫60 ~ 65日龄。

在受猪瘟威胁的猪场,实行乳房前免疫(预免疫),即乳猪出生后立即注射猪瘟弱毒疫苗2ml,注射后1.5小时即可哺乳,60 ~ 65日龄时再加强免疫。肌肉注射2 ~ 4剂可解决仔猪猪瘟病毒母源抗体的干扰问题。

8.药物使用不当导致免疫失败。

使用减毒疫苗时(如猪肺炎、猪丹毒、仔猪副伤寒减毒疫苗等。),10天应避免使用磺胺类和抗生素。因为药物的抗菌作用,活疫苗失去作用;还能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降低白细胞,影响免疫反应水平。当饲料添加剂中有抗生素时,应首先使用适当的灭活疫苗,而不是减毒活疫苗。

9、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影响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霉菌常生长在粮食饲料中,释放霉菌毒素,抑制免疫功能。饲料中的农药残留也有影响,也会产生淋巴细胞毒性,导致免疫失败。

10,免疫太频繁。

目前大中型猪场传染病日益增多,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交叉感染,发病率高。为了采取应对措施,大部分养猪场采用多打疫苗的方法控制传染病,使得基层兽医超负荷工作,飞针、漏针现象时有发生。猪的免疫系统始终处于神经紧张状态。每次接种疫苗都是抗病的负期,产生免疫反应需要一段时间。频繁注射会使免疫系统疲劳,降低免疫效果。

11,没有科学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应根据当地疫情、本领域传染病发生情况、生猪免疫状况、从业人员素质和饲养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有条件的养猪场应监测猪瘟母源抗体水平,以确定首次免疫时间。定期监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血清抗体。,测定猪的免疫力,为制定免疫规划提供依据。猪的免疫应当根据季节、年龄、性别和发病情况进行。如:母猪免疫,1: 512、15日龄仔猪抗体效价降至1: 64,保护率为100%;20日龄抗体效价降至1: 32,保护率为75%。30日龄抗体效价为1: 16,无免疫力。立即注射猪瘟疫苗可以控制猪瘟的发生。监测母源抗体水平,科学制定免疫程序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