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山东半岛的地方戏
刘腔是流传于山东半岛的地方戏。
山东即墨地方传统戏剧刘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乾隆年间,“肘鼓”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曲调、秧歌融合形成柳腔,主要流传于即墨地区,后流行于胶东地区,并传入青岛市区。刘强现有传统剧目120余首,移植剧目80余首,现代剧目40余首,表演风格清新、质朴、有趣、生动。
乾隆年间,即墨以西水旱虫灾此起彼伏,许多人背井离乡来到即墨。因为乞讨困难,他们乞讨时用当地小调唱歌。当时灾民唱的曲子流传到民间“肘鼓”腔。传到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融合,形成了新腔——刘强。
文化特征
刘强配以民乐,分为文场和武场。
文昌由弦乐和管乐组成。弦乐器主要有胡俟、二胡、中胡、琵琶、月琴、三弦、扬琴。管乐包括笙、唢呐和笛子。管乐主要用于演奏门和曲牌,起到过度和营造气氛的作用。
武术场上的主要乐器有铜鼓、锣、小锣、挂钹、小钹、哑钹、编钟、鼓,用于攻击伴奏。乐谱和鼓点大多借鉴自刘孜和京剧。
刘强的曲牌包括演唱曲牌、弦乐伴奏曲牌和打击乐曲牌,大部分是从当地民歌和小调发展而来,也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剧种移植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