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去了吗?不会吧!带你了解疫情后的三个“变与不变”。

疫情发生前,人们认为教育行业是一个递延收益稳定、抗冲击的行业。

疫情爆发后,教育行业似乎陷入寒冬,所有教学培训机构全面关闭,实力差的企业甚至面临裁员/倒闭。

教育行业陷入这样的境地,引起了很多人的唱衰,却不知互联网巨头们从未停止过对教育行业的布局:

腾讯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推出腾讯智慧校园,为其提供移动校园智慧生态解决方案;百度教育也推出了智慧教育产品,与之达成服务合作的学校增加到2000多所;阿里巴巴也不想放弃入局教育的好机会,另辟蹊径切入职业教育蓝海,成立湖畔大学商学院,创办达摩院;美团旗下的“大学”更注重与产教结合。美团大学成立后,美团已培训超过3000万人,输出超过500万小时,覆盖全国455个城市。

可见,互联网巨头在构建教育生态时,采取的是从外延到内生的策略。

但你有没有想过,疫情过后,为什么有人唱衰教育,巨头跟风?

因为教育行业有“变与不变”。

学习从来都不是刚需,因为刚需学习才是持续的需要。

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学习都不是必须的,就像你想去参加一个艺术展来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但是去不去都没关系,因为这不是必须的,但是为了必要而学习才是必须的。

比如生存是刚需,社交是刚需。

尤其是童年,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三口之家,与同龄人的社交能力普遍较差。对于孩子来说,社会交往是刚需,决定了孩子未来人格和品行的发展。所以少儿口才培训班是为刚需服务的,一切为刚需服务而成立的教育企业都是有价值的,值得投资的。

对教育的需求没有改变。

教育的资助者一般只有两种,一种是家长,一种是国家。

国家需要孩子成长为合格的公民,所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投入占GDP的比例只比军费低一点点。

家长愿意为教育买单的原因不言而喻。

疫情发生前,教育蓬勃发展。教育行业会因为疫情而衰落吗?

不会吧!

目前教育公司已经走过了探索阶段,进入了规模化赚钱阶段。

在场地、设备、教材、师资等一切条件具备后,只要他的教育方向与刚需或二需相关,他就有机会。

01

教育主体的投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比如,随着民办幼儿园的快速发展,一旦在质量和声誉上超越公办,出资结构也会随之改变。但与此同时,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在收紧,民办学校越来越难办。国际高中可能会有一些机会,但是私立大学已经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收购大学和高职学院需要的资金量巨大。

02

教育服务行业在变,以考研为目的的培训进入整改期,尤其是在线教育。在线教育出现已经快十年了。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可能还在黎明前的黑暗阶段,但也是因为这次疫情,很多公司都走出了亏损。至于以后会不会继续呈现大规模发展,还是个未知数。至少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他们更倾向于线下教育。

03

教育行业的细分轨迹正在改变。2019以来,基础学科的应试辅导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正在成为教育行业的新趋势。以思维训练、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兴赛道正在占领市场,以火花思维、科学队长、语言启蒙学校等学科为主体的品牌正在崛起。鉴于“工具性+人文性”的特殊内涵和“听说读写”的多种延伸,少儿口才教育将成为最大的投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