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艺人是广东江门的?
民间艺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连。近年来,江门市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统计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约120项。其中新会小丑傀一、白沙毛龙鼻、新会彩礼佛拳、开平潘村灯会、台山浮石浮色、荷塘沙龙、台山粤乐等7个项目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山狮子艺术、仪式龙舟等650项。
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有许多民间艺人扮演着传承人和“支持者”的角色,如荷花池沙隆传承人李彦远、李赞君,鹤山狮艺传承人冯坤杰,新会葵艺传承人廖慧琳,白沙毛龙制笔技艺传承人张瑞恒,泰山浮石浮色传承人赵汝谦,龙舟节传承人邓喜康,龙舟节传承人邝国强、邝志宰其中,李彦远、李赞君、廖慧琳、张瑞恒、赵如谦、邝国强、邝志仔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江门文光新局负责人表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和承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也是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人物。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实是确定这些民间艺人身份最有效的方式。
据悉,江门的民间艺人主要分布在杂技及比赛、曲艺、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民乐、曲艺、民俗等方面,有数百人,特别是李彦远、李赞君、廖慧琳、张瑞恒、赵如谦、邝国强、邝志仔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此外,制作新会鱼灯的李炎最为著名。
在农村工作的艺术爱好者
江门的民间艺人大多活跃在五邑农村。他们中的许多人年龄较大,学历普遍较低。他们通常以务农和捕鱼为生。对他们来说,民间艺术是不能吃的。
蓬江区荷塘镇黄湾村69岁的李延元和56岁的李赞都是荷塘沙隆的传承人,两人都是小学文化,以种地为生。此外,76岁的邝国强、64岁的赵如谦、82岁的邝志宰都生活在开平、台山等农村,年龄都比较大,小学文化,农民。陈红环是新会大岙的一位中年妇女。她多年前在《天堂鸟》里唱过咸水歌,但毕竟不能给她带来多少收入。所以,她平时的主业就是养殖和捕鱼。记者记得几年前和她一起去西江钓蛤蜊。只见洪阿姨慢慢的把50多斤的蛤蜊放入水中,动作十分熟练,没有一点声音。回到家里,洪阿姨又忙着做饭了。什么都忙的时候,洪阿姨有时间就坐下来给我们唱几首咸咸的歌,她正在读书的儿子也会唱几句,这是洪阿姨教的。当我们离开时,洪阿姨和她的丈夫起航为我们送行。记者不禁感叹,生活在华侨热土上的民间艺人,就像脚下的土地一样淳朴善良,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这些民间艺人虽然学历不高,但精通并热爱某一门民间艺术,在农村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多才多艺的“文化人”,这让村里人都很尊敬他们,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民间艺人,逢年过节村里的文化活动少不了他们。民间老艺术家为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做出了突出贡献,备受推崇。
黄湾村是蓬江区荷塘镇的一个自然村。荷塘纱笼是起源于黄湾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这个村的李延元老人,跳了50年舞,对表演中所有的一般和高难度动作都很熟悉。在传承中,主要是教舞教主,熟悉纱笼的制作工艺。在原有的基础上,他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目前他正在尝试用不锈钢代替竹木作为龙身。多次参加荷花池沙龙的演出活动,如1990澳门嘉年华文化节、2004华侨嘉年华暨江门旅游节、2005广东国际旅游节民俗演出等,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赵如谦老人,自幼随赵忠高、赵炳培等前辈学习。现为浮石浮彩队艺术总监,负责培训女彩娃娃技能,熟悉制作彩柜技能及道具、服装、化妆等知识,设置10彩柜,如嫦娥奔月、昭君出塞、穆坐镇指挥等。赵对说道。从65438年到0999年,浮石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浮色之乡”,老赵曼如谦功不可没。
开平市水口镇潘村乡塘春里村的邝志仔、邝国强老人,在上世纪50年代就学会了给老师扎灯笼。从那以后,他们每年一月都会参与绑灯笼的活动。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绑了55个大灯笼。他们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会打灯笼的老艺术家。他们在潘村制作的灯笼,用料考究,做工精致,工艺精湛。他们用彩纸剪了上千个图案,灯笼的装饰图案也是贴上去的。
走向市场的积极探索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选择性越来越强,心态也越来越浮躁。民间艺人还有生存的空间吗?江门美术馆副馆长王长淮在担任市群艺馆副馆长期间,接触了大量的民间艺人。他说,“其实我市一些有胆识的民间艺人已经在市场化的道路上探索创新了。”新会区新局副局长林也认为,“发展是最好的保护。”
张瑞恒的《毛龙碧绘画艺术展》目前正在白沙寺展出。张瑞恒曾说,“希望更多人做笔,这样才有氛围。”张瑞恒现为周刚画院院长,65438-0976开始学习毛龙书法。20世纪90年代初,张瑞恒在周刚画院成立“毛龙轩”,建立制笔文化展厅,推广毛龙笔,创作“毛毛笔”,获首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美术铜奖,并在崔德琦博士和教授的指导下研究“毛”画。曾在澳门文化广场、江门美术馆、法国留尼旺圣保罗等地举办毛龙笔及其书画展览,培养了一批制笔人。“张瑞恒既有艺术天赋,又有市场眼光,善于创新。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宣传了毛龙碧,也宣传了自己的书画。这是双赢,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发展。”王长淮评价道。
吴也是如此。他在台山市巩义镇创办了武兴龙明式家具艺术公司,并招募了许多民间艺人在他的指导下创作木雕。其创新设计的明清风格艺术家具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并在各种展览中获奖,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我们的客户都是收入水平高、文化水平高、有一定鉴赏能力的人,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在打造家具,更是在打造文化。”这是吴对市场的定位。
新会奎香传统手工艺发展中心总经理廖慧琳,专门从事葵花工艺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快培养了一批年轻人。新会葵花扇和葵花工艺品也成为新会著名的旅游产品。谈到创新,廖慧琳说:“葵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从一个实用的工艺品逐渐转变为纯粹的收藏工艺品,这可能是葵艺稳步传承的必由之路。”
民间艺人走市场化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尴尬。“现在的年轻人觉得没钱赚就不想学民间技艺。他们要看到市场的未来,才能吸引他们去学习,去传承。民间技艺在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太弱,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真正重视传统手工艺的市场化发展,落实优惠措施,给予相关企业更多支持。”一位民间艺人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察者
江门的民间艺人一直对民间艺术充满热情,无论经济条件如何,也从未放弃过不舍的情怀。此外,许多人都采取了自己的积极行动来保护民间艺术并使其传承下去。他们不愧是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忠实的守望者。
江门市作家艺术家协会主席陈波是一名公务员、说书人和民间艺术家。他不求名利,默默耕耘。曾帮助陈毅锋先生筹建五邑中华诗社、龙溪诗社、朱元诗社、江门楹联社,并深入民间,与民间艺人打成一片,大力挖掘和弘扬当地民间艺术瑰宝,为五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推广不遗余力。令陈波欣喜的是,近年来,江门市的木雕、葵花艺术、毛笔、铜雕、石雕、玉雕等民间工艺在广东省举办的大型展览中脱颖而出,在广东省名列前茅。“我们的葵花扇、毛笔等。都是很好的手工艺品,日本人很喜欢。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就好了。”陈波一直在思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shownews.php?BAS_ID=2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