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川砂仁的吉他谱......
[编辑本段]甲骨文内容
甲骨文的大部分内容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人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过问。有些占卜是关于晴天和雨天,有些是关于农业收成,有些是关于疾病和寻求儿童,狩猎,战斗,牺牲和其他大事情需要问!因此,甲骨文的内容可以窥见商代人们的生活,以及商代的历史发展。
甲骨文书法
殷王吴问牛的肩胛骨是用来占卜的。安阳殷墟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另一方面,古文字横向密集的结构在书法中真正初具规模,如用笔、结构、章法等,孕育出书法艺术之美,值得欣赏和品味。就甲骨卜辞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琦纳粹百科全书》序言中,对自己的书法表示了极大的赞赏:“甲骨上刻有甲骨文,精美的铭文和优美的文字,千百年来一直使我们的后人着迷。文风因人而异,因世界而异。总的来说,武丁的世界充满了豪放的文字,狄逸的世界是美好的,文仙是美好的。线条的密度,文字的结构,圆圈的小心,以及顺序...只知道现存的契约是代法书,契约书的是殷的钟王就够了。”
“王钟·刘燕”指古代四大书法家。殷朝的“王钟刘燕”是刻卜辞的历史学家和占卜者。正是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以及珍贵的古代书法作品。如果我们粗略地看一下甲骨文的书法形式,我们会发现早期的字体很大,如罗振宇的《殷墟书·齐静话》中收录的许多武定时期的甲骨文,非常大气,引人注目;到了商朝末年的狄彝、帝辛时,文字变得细小琐碎;至于西周的甲骨文,就更微妙了。
甲骨文的风格类型:一是雄浑浑厚;二是美观轻便;三是整齐规整;第四种是婉约细腻型;第五,发育良好的古拙型。简而言之,甲骨文虽然是雕琢的文字,但他的笔法却意味深长,风格杂糅,或者说骨架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或细绢秀秀,以簪花之式,字里行间,多有精美书法。
所谓“甲骨文书法”,一般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根据商周甲骨文的字体结构和书法特点,工整地模仿出来的书法作品。这类作品可以收集古文字,根据需要组合成新的句子。内容虽新,但文字却和三千年前殷人写的一样丰富典雅。但是甲骨文只有2000多字,其中有很多生僻字(尤其是人名、地名)没有放出来,真正派上用场的并不多。所以,一旦遇到甲骨文里没有的字,写出来的对联、碑文里又无法替代,就只好用偏旁拆分,自己拼接;如果你不能再拼写出来,你将不得不求助于其他古代汉字如金文。这次创作的领军人物是罗振宇。1921年,他经过研究,用毛笔将甲骨文写成对联,出版了《尹姬遗址》。紧接着张羽、高德新、王继烈等人,也纷纷模仿姬紫的创作。一些古文字学的前辈,如董作宾、尚承祚、、于,也擅长甲骨文书法,是真正意义上的甲骨文书法作品。
另一方面是指借鉴甲骨文的特点,自己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他们把甲骨文当成一种灵感,只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点点灵感,并不是在追求“相似”。所以他们并不严格按照甲骨文书法的特点来写,而是可能结合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的特点来创作。这样的书法艺术虽然和古文字学有关,但并不相同。
[编辑本段]甲骨文的发现
古甲骨上的刻痕被认定为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第三次考古发现之一(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存)。但是,它的发现过程非常偶然,充满戏剧性。
清末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天,在北京清廷担任国子监供酒的王(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大仁堂中药店买了一剂中药。王偶然看到的一种药叫龙骨。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这块骨头上怎么会有几十万年前的雕刻符号?这不禁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以研究古代石刻而闻名的王仔细研究,发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刻痕,而是酷似古文字,但其形状既不是毛笔(大篆),也不是印章(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进行深入研究,他派人到大仁堂,以每根二两银子的高价,将药店里的刻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等人搜刮,累计1500多件。安阳出土的甲骨文
经过对这些龙骨的仔细研究和分析,他认为它们不是“龙”的骨头,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动物骨头。他从甲骨上的刮痕中逐渐认出了“雨”、“日”、“月”、“山”、“水”等字,进而查出了商代几个国王的名字。这证实了这是一种刻在动物骨头上的古文字。此后,这些刻有古文字的甲骨文在各行各业引起了轰动,学者和古董商都在争夺它。
曾有人质疑王在中医中发现有文字的龙骨的理论,认为王在相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王吃的龙骨已在药房加工成细颗粒,看不到刻有文字的痕迹。而且当时菜市口周边也没有大仁堂药店。对此,后来研究甲骨卜辞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的龙骨在中药店里是按件出售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他去中药店买龙骨时还是这样。至于大仁堂药店,当时不在菜场,但菜场有一家很有名的熙和年堂中药店。当时人们迷信熙和年堂,要去熙和年堂药店买中药,可能也是当时误传的结果。
在甲骨卜辞被证实之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们不停地挖掘,在他们的地里挖出古老的甲骨。据说第一个用甲骨做药材在中药店卖的人是一个叫李成的理发师。有一次他得了脓肿,没钱求医买药,就把这些甲骨文磨成粉,敷在脓肿上。没想到脓液被骨粉吸干了,发现骨粉也有止血的作用。从那时起,他收集它们,把它们描述成龙骨,然后卖给中药店。
经过很多学者专家的考证,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的工具。占卜之前,人们把龟甲和牛的肩胛骨看得整整齐齐,然后在甲骨背面钻上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他们先向鬼神祈福,然后用燃烧的树枝将深巢或凹槽的侧面烧至一定程度,甲骨相应部位出现裂缝。因此,占卜师根据裂缝的长短、粗细、平直度、隐蔽性来判断事情的好坏、成败。占卜之后,用小刀将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占卜的附近,这就是甲骨文。刻有甲骨文的甲骨被妥善收藏在地窖里作为档案,流传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称为“一枚甲骨文震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传奇的篇章。
[编辑此段]甲骨文研究
第一个证实甲骨文的王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还没来得及著书立说,八国联军就逼近了北京,他被任命为的大臣。
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率领皇室仓皇出逃,王彻底失望。他对家人说:“我活不下去了!”然后写下绝望的文字,毅然服毒,坠井,享年56岁。
后来,人们把最早发现甲骨文的人称为“甲骨文之父”。1989年秋,甲骨文发现90周年之际,为纪念王的功绩,在他的家乡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修建了纪念馆。
王殉难后,他的大部分甲骨都转给了他的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铁云)。刘鹗进一步收集了5000多块甲骨。1903年,他印制了《铁云藏龟》一书,首次公布了甲骨文资料。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写出了甲骨文的第一部专著《文琪例》。
甲骨文发现后,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古董商为了独占财源,对甲骨来源保密,后来谎称来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宇第一次到出土甲骨的河南安阳小屯村考察,于是派亲戚到安阳购买,并亲自到安阳实地考察。先后收集甲骨近2万片,并于1913年选编2000余片,编入《殷墟舒淇》(预编)出版,后编《殷墟舒淇京华》(续),为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础。甲骨文
在罗振宇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陈、、、余、、胡厚宣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证和研究,并形成了一门特殊的学问——甲骨文。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大殿堂”,被誉为甲骨研究的集大成者。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现在,甲骨文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世界性学科,有500多名中外学者从事研究,发表了3000多部专著和论文。对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都有重要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录了商朝的世系和历史。以前史学界很多人对这些记载持怀疑态度,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留存实物资料来证明。
本世纪初,罗振玉在其甲骨中发现了商代第一男、第一王的名字,证实了这些甲骨所来自的小村庄就是殷墟所在地,史书上称“洹水南,殷墟上”。
此后,学者王国维对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古王公进行了详细考证,并与《史记》中的记载进行了比较,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度。殷墟是商朝第10任国王。公元前1318年,盘庚从燕(山东曲阜附近)迁都殷(小屯村周围)。此后历经第8代12王,在这里建立了273年。这些研究成果使考证可靠的中国历史提前了一千年。
从一块殷商甲骨文的发现和鉴定,发展到肯定一个3000多年前和600多年前的朝代。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样,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可信的历史始于西周,“疑古”思潮被彻底否定。
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反映了商代占卜的繁荣。从国事到私生活,如祭祀、气候、收获、征服、狩猎、生病的人、分娩、外出等。,皇室贵族都求神指教知道吉凶决定停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占卜官员。有铭文的甲骨文被保存为国家档案,堆在山洞里。因此,甲骨文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反映了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至今,据学者胡厚宣统计,* *共出土甲骨154600余件,其中中国大陆97600余件,台湾省30200余件,香港89件,中国* *馆藏共计127900余件。另外,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大约刻有4500个字,至今已读了2000个字左右。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发现了各种雕刻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两三千年的孕育和发展,到了商朝,汉字达到了基本成熟的阶段。甲骨文有一定的体系、严密的规律、精美的描述和丰富的内容,在我国古代汉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对古文字的研究主要以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为主,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早1500年,且来源于直接发掘的出土文物,可信度较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中的错误、解决青铜器铭文中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从甲骨上的文字来看,它们已经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要素,即书写、书写和构图。他的笔法线条工整而细,直而粗,笔画多折,对后世篆刻的笔刀产生了影响。从结来看,人物有所变化,虽然大小不同,但相对均衡对称,呈现出稳定的格局。从构图来看,虽受骨屑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但仍显示出文字的雕刻技巧和艺术特色。“甲骨文书法”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起来,证明了它的魅力。
自甲骨位置被查明以来,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斌、李记、梁思永的主持下,在小屯村进行了15年的考古发掘,不仅总共发现了24900多件,而且发现了商代晚期的宫殿、祠堂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为殷墟为商代都城提供了物质和文化证据。殷墟成为举世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再次震惊中外学术界。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大体摸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洹河南岸的小屯村是王寅居住的宫殿区。已经发掘了几十座宫殿,最大的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发掘了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和大量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处甲骨文档案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在中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
为了纪念殷墟考古的伟大发现,1987年秋,安阳市在宫殿遗址区东北侧修建了殷墟博物馆,复原和再现了3000年前殷墟宫殿及部分建筑的风貌。
1976年春,在小屯村西北100米的宫区附近,发掘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女将军墓。甲骨文记载,伏羲是商朝国王武定的皇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了一场战争,双方剑拔弩张。傅浩自告奋勇,要求出兵。武丁犹豫了一下,占卜后决定派傅浩起兵,结果大获全胜。从此,武丁就立她为总司令。从那时起,她通过远征东方和西方征服了20多个邻国(独立的小国)。有一段甲骨文说,在征羌之战中,傅浩指挥1。三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商朝已知的人数最多的外兵。富豪墓是殷墟出土的唯一保存完好的殷朝皇家墓葬,出土的许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是唯一能用甲骨文和历史文献证实的商代皇家墓葬,从而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和年代。
在70年的殷墟考古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的三个重要考证和发现: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宫地区发掘了一个甲骨文坑,保存了17096片有文字的甲骨,记载了商代武定时期的许多活动。好像这是武定皇室的甲骨文档案。这些甲骨的出土,对研究武定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发掘时,坑内还发现一具蜷缩侧卧的尸体,尸体的大部分压在甲骨上。专家认为可能是档案的保管人。
第二次,在1973小屯村南,发掘甲骨7150片,其中刻甲骨5041片。同时出土的陶器制品也有这些甲骨文,为甲骨文和殷墟的分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三次,1991年秋,在花园庄以东发掘了一个只有2平方米的甲骨文坑,但其重叠厚度达到0.8米,出土甲骨1583块,其中有579块甲骨文,记载丰富,占卜师均为武定时期的皇室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一时期的占卜活动并不局限于最高统治者国王,所有的皇室贵族都可以用占卜来预测吉凶。
甲骨文的发现和由此引发的殷墟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此之前,学者们只在书房里研究铭文和金文,从不到田野里去考察和挖掘。中国的田野考古始于1921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后始于1927年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早期发掘。但在当时,这两处的发掘并不是由中国学术部门单独承担,而是由当时政府聘请的外国学者,或者中外学术单位主持。我国学术机构独立进行的真正田野考古,始于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殷墟的首次发掘。为中国田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老一辈考古学家大多是在殷墟考古遗址上成长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一代考古学家基本都是由他们培养出来的。因此,称殷墟为中国田野考古的发源地是当之无愧的。
甲骨文中的商代历法和地理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也为商代历法的研究提供了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几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李因谱》于1945年出版于四川印石,是董作宾于12年利用甲骨文等材料研究殷代历法和周代祭谱的一部力作。在本书第一卷中,提出商人采用干树枝来标记日子,一直延续至今,没有中断;商月是农历月,有大小月(堕月二十九,大月三十)。14或16之后,两个大月份相连。他认为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历的年份,所以有闰月的设定方法,是65,438+09,7。根据他对旧派和新派区别的看法,指出旧派(如武丁)在年底(65,438+03)设闰,新派(如祖甲)在年中设闰。在第三卷中,他还讨论了甲骨文中所见的日月蚀,试图证明古代有四分法和正月建丑制。陈对殷墟甲骨文的总结,进一步肯定了董氏的一些说法,同时对其进行了修正,认为岁末闰或年中闰是一个时期内的并列(与祖甲)。但陈批评董氏关于殷代历法分四部而丑建在正月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1981年出版、天文史家撰写的《中国天文文学史》,肯定了董、陈关于阴阳结合、月亮大小的观点,肯定了董氏关于自殷以来主枝、分支历法从未间断的观点,肯定了岁末闰,但否定了殷有年中闰的可能[142]。
殷朝以阴历为主,统治甲骨文的学者,如董作宾,过去认为是朔日。之前的论文《中国天文学史》和张培宇在1984 [143]发表的论文都认为新月的出现应该是第一次。日本学者郭内卿在1957 [144]中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但石丰1990 [145]发表的《李因正月考证》仍然认为阴人正月是朔初一,因为相对稀疏的新月仍然可以通过观测得到。由此可见,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今后还会继续下去。
商代的地理知识对于研究商代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非常重要。但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文献中仅有少量记载,因此殷墟甲骨文中出现的地名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殷墟卜辞地理学研究的开创者王国维在1914(或1915)年写了一篇很短的文章《殷墟卜辞所见地名考辨》,从当时能见到的200个地名中,选取了8个离安阳较近的、文献中发现的地名,对其进行了考证。此时,地名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郭沫若是真正创造了甲骨文地理学研究的有效科学方法的学者。他在1933年出版的《甲骨文全集(日文)》中以商代田狩猎的甲骨文为研究对象(这类甲骨文多包含了当时的卜筮地名,即狩猎站),通过同一版本的几个甲骨文的日差计算出各地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