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培训班
车窗外的景色渐渐变亮,另一个站台的轮廓渐渐清晰,灯箱打出的广告牌依次飘过。大多是房产,家电之类的。但是,有一个广告,不经意间突然在我眼前一亮——旅行的过程,不仅仅是发现美丽的风景,更是发现另一个自己。我默默地看着这个广告牌闪闪发光,渐渐被火车压在后面,变成了无声的咀嚼。
这是初夏,六月。在另一个遥远的北方城市的地铁上看到的。隔着车窗,它漫不经心地从我身边经过,又经过更多的乘客。或许,只是“鸡汤”,但三个多月后的秋天,我依然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当时我的心轻轻颤抖了一下。
有句话说:人,无论是灵魂还是肉体,都要有一个在路上。
是的,我们灵魂的旅程,可能就是在一页页翻书的过程中,沉浸在音乐中,一次次的自我修炼。我们身体的旅程,可能就在一次次欣赏美景的路上,而在这条路上,我们可能会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记得第一次的江南之旅,鸟语花香,芳草萋萋的季节,淅淅沥沥的春雨一路滋润着年轻的情怀。放下背包,我加入了一个临时团队。他们都比我大,领队自然也是相当“老派”,所以培训班也就成了开学典礼上的一闪而过,更多的时候,我们在路上。
在苏杭的世外桃源里,在江南小桥的烟雨里,在吴鹏小船摇来摇去的吴侬软语里。在惠山二泉旁边,有一次被“二泉映月”的现场表演感动得热泪盈眶,忍不住抽泣起来。是因为弦上命运的叹息,还是弦外的漂泊,还是因为艺术的高超?那一个是他青春心灵的震撼,是走出太行山看世界的迷茫,是对未知的人和事的敏锐感觉。
几年后,我在北京,仍然是一个训练的幌子。我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感受着燕山脚下的雄伟和皇城的雄伟。在去大观园的路上,和一个新疆的陌生人一起去,一起参观。我甚至慷慨地给他拍了几张照片。回到镇上,我按照他给我留的地址,用挂号信寄过去。陌生朋友很感动的回复,说他从来不相信我会真的发照片过去...我觉得,一个是无私豁达的,没有那么多防备和芥蒂,会天真真诚地信任别人。
现在,我能拿回那个吗?我会教女儿这么坦白这么无知吗?危险的社会给了我越来越多的恐惧,越来越多的不安全感。只能说,途中的自己,只能是20多年前定格的美好。
后来,我的旅途中有了女儿的小身影。我们走在黄龙的山路上。累的那个是高原反应难以忍受的,弱的那个是被她10岁的女儿照顾的。我们穿梭在桂林的山山水水之间,那个傻傻的,无忧无虑的“胖姐姐”。在北海附近的一个小渔村,我们背着鱼篓,用小钻挖小鱼,听着海浪的声音。我们在渔民潮湿的屋檐下,破旧的烂木头下,痛脚的沙子下,贫穷的家里,躲避着台风和风雨。那个在海边丈量人命的,被残酷的现实赶走了。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想去越南和缅甸旅行了,因为对方用眼神告诉我,所谓诗和远方,诗总是美好的,远方却不尽如人意。
我们在鼓浪屿听海浪,爬日光岩,看海的对岸。海雾阻隔了视线,但《鼓浪屿的波》这首歌依然萦绕在我的心头。在厦大的桉树下,我默默地给女儿朗诵了《致橡树》。我们在情人谷里狂奔,听着长长的隧道里的回声。那一个是在中山路吃不下太多冻笋的“吃货”,一个是拿着浪漫画卷流连在美丽校园的“文清”,一个是和女儿一起长大,一起拥抱青春的女人。
还有,我们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在浑河旁,在深水湾,在像林海雪林一样的松林里,骑着自行车,坐着摩天轮,在缆车上呐喊,触手可及的无数松果。那一份无忧无虑,在花海中采蜜,在密林中起舞,那一份对自由的向往,那一份无拘无束的驰骋让我对那个和中日呆在办公室里的刻板而平淡的自己感到陌生。
还有我和我的朋友姐妹们在“追剧”的路上。苏州、北京、天津、Xi三十年不变的坚持,不怕时间的流逝。那一个是回到18岁的情感,是站在台前喊着某个偶像的名字不肯离开的“迷途少女”。
......是的,那些在旅途中的人充满了激情、浪漫、童真、舞蹈、欢欣,甚至还有一点紧张。回想起来,他们充满了活力和可爱。那是另一个自我,藏在心底很久,在旅途中显露本性。那一个年轻貌美,不问世俗之事,如云里野鹤。
在密密麻麻的行人中,我们要学会很多妥协,学会带着面具生活。我们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已经忘了去寻找另一个自己。或许,在旅行的路上,我们可以放下尘封中的恩怨,遇见另一个阳光的自己,率真,自发,自由,活泼。
看完广告,我开始慢慢琢磨,一次次回想旅途中的自己。那些个人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放松、加油、扬帆远航。那些个人让我不忘你的初心,不变赤诚,坚持做自己。那些个体让我知道,人最幸福的不是拥有一切,而是从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江洋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旅行结束后别忘了阅读。所谓“万里路”“万卷书”,就是鼓励我们做更好的自己。
万里路,读完万卷书,你会发现,我们心里已经有了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