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礼仪始于何时?是谁首先提出的?

孟子首先提出。

1,礼仪萌芽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654.38+0万多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走向文明。在原始社会中后期(大约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比如,大约1.8万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洞顶的人,就已经知道如何打扮自己了。他们用穿孔的动物牙齿和石珠作为装饰,挂在脖子上。他们的逝者在身旁撒上赤铁矿粉,举行原始的宗教仪式,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葬礼。

2.礼仪的初始时期(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0000年左右,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不仅制造了精细打磨的石器,还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在随后的几千年里,原始礼仪逐渐成型。例如,在今天Xi安附近的半坡遗址,发现了生活在大约5000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里的坑排列有序,死者身份各不相同。有带祭祀品的上翻葬和不带祭祀品的弯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和相关资料表明,人们已经注意到尊卑的顺序和男女的差别。而长辈坐在座位上,晚辈坐在下;男坐左,女坐右等礼仪越来越清晰。

3.礼仪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世纪,中国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金工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已经过剩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从而出现阶级对立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夏朝,开始了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的过渡。这期间,拜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测照耀大地的太阳是一个神,风有一个风神,河有一个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和崇拜“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了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一些规范,也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中国传统汉字"李"在左边代表上帝,在右边代表对上帝的献祭。所以汉代学者许慎说:“礼行亦善,故物有天佑。”

以殷墟为中心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活跃于中国。他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古都——殷都,位于河南安阳,他们在婚俗方面的成就被他们的崇神信鬼热情所掩盖。

被殷朝取代的周朝,在礼仪方面成就斐然。特别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辅佐周成王,对周朝礼制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他制造仪式和音乐,把人的行为和心理情绪置于尊卑有序的模式中。《李周》是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周代制度的礼仪专著。《李周》(又名《周官》)原是一部官榜,后来经过整理,成为一部关于周代法规制度的著作。《李周》原文6篇,详细介绍了6个官名及其权力。现存文章5篇,第六篇由考增补。这六个官员分别叫做天官、地官、管春、下官、秋官和东官。其中天官掌管宫务、财货等。这位治安法官负责教育、市政事务等。春官掌管五礼、乐舞等。夏官主管军事和边防;秋官负责刑法、外交等。冬官负责土建等。

掌管春官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客礼、军礼、礼礼,是周代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李稷指的是祭祀仪式;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礼是指诸侯朝觐皇帝、诸侯之间结盟等礼节;军事仪式,主要包括阅兵、出发仪式等。礼物,包括加冕仪式、结婚仪式、乡村饮酒仪式等。可见,很多基本礼仪在商代晚期和周初已经基本形成。此外,商周时期成书的《易经》和一般定型于周朝的《诗经》也包含了一些礼仪内容。

西周时期,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象征。礼器的数量代表身份等级,形体的大小显示权力等级。当时贵族成群结队佩戴玉饰是一种时尚。见面礼、婚礼(包括收礼、问名、纳吉布、收徽章、邀客、迎亲等“六礼”)已成定式,在民间大行其道。此外,尊老爱幼等礼仪也得到明确确立。

4.礼仪的发展和转变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

西周末年,皇族衰落,诸侯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迁至洛邑,史称东周。继承了西周的东周,已经无法完全遵守传统的礼仪制度,产生了所谓的“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相继涌现,发展和创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公元前5565438+公元前0-479)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授课的先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删诗删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编的《礼记》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仪和仪式。《仪礼》与《周立》和孔子编纂的《礼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不学礼仪,不可立”。(《论语?纪文章》)“质胜文,文胜质史。温柔,则君子。”(《论语?永业)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元)他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总之,孔子系统地阐述了礼和礼仪的本质和作用,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在政治思想上,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轻君”的学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上,他主张“舍生取义”。(《孟子?高子尚),注重“修身”,培养“气节”。

荀子(约公元前298-238年)是战国末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主张“隆礼”、“重法”,主张礼法并重。他说:“业主等级平等,年龄不同,财富不同。”(《荀子?荀子指出:“礼之于国,正如秤之于重,绳之于墨之于功。“故人无礼,一物无礼,社稷无礼,不安分。”(《荀子?荀子还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法治。礼尚往来,法制完备,国家才能太平。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主张学而优则仕。

5.加强礼仪的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吞并了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同书、同车、同轨”、“同线”。秦朝制定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

西汉初年,叔父协助汉高祖刘邦制定了礼器,发展了礼义(三、宰相刘)。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将封建专制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命是从,天下为天子所命”的学说。(“韩曙?《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的礼仪具体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的意思是“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五常”是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伦理定制化。

到了汉代,孔子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礼记》共有49篇,包括《大富大贵》。其中有关于古代风俗的曲礼(1篇);有《李云》(第九篇)讲古代餐饮民居的演变;有一个记载家庭礼仪的内部规则(12条);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浴(13篇);有一本关于师生关系的书(18条);还有教人道德修养的方式方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四十二条)。总之,《礼记》是古代礼仪的集大成者,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来源。

盛唐时期,《礼记》由“纪”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部是和)。(李白:《李白会想坐船旅行》)

宋代出现了以儒学为基础,兼容道释的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程颐兄弟和朱。程认为“父与子,君臣,天下之理,无一能逃于天道。”(《程程遗书》卷五)“礼即理。”(《程程遗书》卷二十五)朱进一步指出,“仁大于父子,义大于君臣,是三纲五常的关键和基础。天地间无逃。”(《朱选集》)?不是跪拜打礼了吗?(2)朱的论述使二程的“自然正义”理论更加严谨、精炼。

家庭礼仪研究成果丰硕,这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又一特色。在大量的家庭礼仪著作中,有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公元1019-1086)的《素水甲仪》和南宋哲学家朱(公元1086)的《四书集注》。

到了明代,交友之礼更加完善,忠、孝、节、义的礼仪也越来越多。

6.礼仪衰落期(公元1796-1911)。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仪制度,并将其复杂化,使得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繁琐。比如清代,等级低的人祭奠等级高的人,往往是跪叩三下,再跪叩九下。(《清代正典》)。晚清时期,清朝腐败,百姓贫困。古代礼仪有盛有衰。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军队采用了西方军队的举手仪式,而不是不合时宜的千锤百炼仪式。

7.现代礼仪时期(1911-1949,民国)

1911年底,清朝灭亡。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公元1866-1925)赶回祖国,于1912 1 65438抵达。孙中山先生和他的战友们开创新局面,用民权代替君主制,用自由平等代替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对孔子的崇拜和读经;改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了现代礼仪的大幕。

民国时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仪式开始在上层社会流行,之后逐渐流传到民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中国* * * * *为首的苏区和解放区重视文教事业,移风易俗,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8.当代礼仪时期(1949至今)

1949 10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我国礼仪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礼仪创新阶段(1949——1966)

从1949到1966,是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创新阶段。这一时期摒弃了过去束缚人的“君权天命”、“愚忠孝”和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建立了合作互助、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待人真诚、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的精髓得到继承和发扬。

(2)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

从1966到1976,中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失,给礼仪带来了“大灾难”。许多优秀的传统礼仪被扫进垃圾堆,成为“密封材料”。礼仪被破坏,社会风气逆转。

(3)礼仪复兴阶段(1977至今)

自65438年至0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遍布祖国大地,我国礼仪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复兴时期。从倡导文明礼貌语言到积极树立行业新风尚,从开展“18岁成人礼仪教育活动”到制定公民文明公约,各行各业礼仪规范陆续出台,岗位培训和礼仪教育日益繁荣,强调文明礼貌成为常态。《公共关系与现代传播》等一批与礼仪相关的报刊应运而生,《中国实用礼仪大全》、《称谓词典》、《外国风俗礼仪》等介绍和研究礼仪的书籍、词典和教材不断问世。礼仪文化热在中华大地再度兴起,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