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头面部常用穴位整理

一、天门(推竹)

从眉毛到前发际线画一条直线。

拇指交替直接从下往上推,称为开门,30 50次。

功效:发汗、解表、开窍、安神、镇惊等。

主治:感冒、头痛、无汗、发热等。常与推宫、揉太阳等配合使用。

注意事项不可用力过猛,皮肤要冲洗干净。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常与推宫、揉太阳穴配伍。如果感到不安、烦躁,一般与清肝经、按压百会穴合用。

体质虚弱、多汗、佝偻病患儿慎用。

第二,看宫

位置是从眉心到眉梢的一条水平线。

操作两拇指从眉心处向眉心处略推,称为推宫,30±50次。

功效:祛风解表,醒脑明目,缓解头痛。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等。

临床应用:推坤功能祛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常与开天、揉太阳、揉耳后高骨等配伍。若用于治疗结膜充血疼痛,一般与清肝经、揉小天心、清河水同用。

第三,太阳

它位于眉梢和眼角中点后约一英寸的凹陷处。

操作两个拇指从前向后推太阳;用中指揉点也叫揉太阳。往眼睛方向揉为补,往耳朵方向揉为泻,30 ~ 50次。

功效推太阳:祛风散寒,醒脑明目。揉太阳:发汗解表,祛风止头痛。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发热。

临床应用:推揉太阳能祛风解表,清热明目,缓解头痛。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风热。若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头痛,泻法用于外感头痛;若表证虚损,内伤头痛,则用补法。

太阳穴深处的脑组织是颞叶。颞叶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一旦太阳穴受到暴力打击,听觉神经受到强烈刺激,导致暂时失去平衡。

第四,风池

位置平风府穴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具有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通窍明目的作用。

用拇指揉或握(按)法操作。揉捏30±50次,按住(按)3±5次。

适应症:头痛、头晕、

五官疾病:目赤肿痛、视物不清、鼻塞、鼻衄、鼻窦炎、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精神疾病:失眠、癫痫;

外感疾病:感冒、发热、强颈痛。

服用风池穴可以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发汗效果明显,往往立竿见影。如果配合推竹捏二门,出汗会更强。大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烧,无汗或强烈的颈部疼痛。

此法不适用于表证。

动词 (verb的缩写)百汇

头顶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位置。前发际线直5寸,后发际线直7寸。

操作时,用拇指按或揉,按30±50次,揉100±200次,称为按百会或揉百会。

作用是按摩一百下:安神定惊,举阳下沉。治惊风、癫痫、烦躁不安,常与清肝、清心、揉小天心同用。用于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田单同用。

临床应用:百会为所有阳之会,按压百会可安神定志,升阳解郁。治疗惊厥、癫痫、易怒等。,常与清肝经、清心经、揉小天心等配伍。治遗尿、脱肛,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田单等配伍。艾灸用于虚寒证。

第六,迎香

它位于鼻翼外缘的中点附近,在鼻唇沟中。

用两指按摩20-30次,称为搓迎香。

搓迎香的作用:宣肺通鼻。对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有效,常与清肺经、取风池穴同用。

临床应用:鼻为肺之窍,位于两侧。揉捏可宣肺气,疏通鼻窍。对感冒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有较好的疗效,通常与清肺经、取风池穴配伍使用。

七、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骨下凹陷。

操作时用拇指或中指指尖按摩。按压3-5次,揉捏30-50次。

功效:祛风散寒、发汗解表、止咳化痰、安神除烦。

主治:感冒、头痛、烦躁、惊风、咳痰多等。

临床应用多与开门、推宫、揉太阳结合使用。

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以祛风解表为主。感冒头痛外感四法。同时能安神除烦,治头晕烦躁。

八、人

1/3与人沟中线下2/3交界处。

用拇指指甲或吃指甲捏5 10次或醒后停止,称为捏人。

功能捏人:点醒开导。它常用于急救。用于昏迷、窒息、惊风或抽搐,常与捏十宣、捏老龙同用。

45度角效果更好。

九、天竺骨

位置颈后发际线中间与大椎穴在一条直线上。

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推,称为推天柱骨。用勺子蘸水从上到下刮,叫刮天柱骨。推送100-500次。

功效:祛风散寒,减少不良反应,止呕。

强敷,发热,惊厥,呕吐。

临床应用:推刮天柱骨可减少不良反应,止呕,祛风清热。治疗外感发热、落枕等症,多配合扶风池、捏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