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的职业是什么?

刘·

刘,工程技术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程建设总设计师之一。本人亲自主持沈阳、洛阳、西南、宝鸡四个大型有色金属加工厂的工程设计,并长期担任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领导,为我国有色金属加工业的发展和设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文名字:刘。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南昌

出生日期:1925 165438+10月1。

职业:工程师

主要业绩:主持沈阳、洛阳、西南、宝鸡等地大型有色金属加工厂的工程设计。

代表作品:有色金属加工设计

传记

刘,1925年6月出生于江西南昌县,11,1950年6月毕业于南昌大学土木工程系(建国后更名为南昌大学,1952年6月全国高校调整,学校撤销。

刘大学毕业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急需各类建筑人才。他对新中国充满了无限热爱,一毕业就投身于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大潮中。

从1950到1958,刘先后在东北工业部设计司、土木工程设计公司、重工部设计公司、有色冶金设计院沈阳分院工作,从事有色金属项目的土木工程设计,担任设计组长、现场设计代表。1965期间,担任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简称沈阳厂)改扩建工程副总设计师,负责组织施工图设计,处理现场技术问题。期间,他经过调研论证,在前日伪时期老厂房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利用原有厂房、设备和辅助设施的建设方案,既节约了投资,又缩短了停产时间和建设工期,受到了建设单位的好评。

65438年至0958年,刘担任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后为洛阳铜加工厂,现为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现场设计组组长,不久调入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所负责的工作不变。罗通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156重点项目之一。主体工程全部由前苏联设计并提供成套设备。设计组的任务是设计工厂的附属工程,协助苏联专家进行设计解释并配合建筑安装,在此基础上建造工厂,掌握工程设计技术。后来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方撤回专家,并于8月1960停止供应所有图纸和资料,使工程陷入停顿。面对巨大的困难,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关键时刻,刘毅然带领全体设计人员,不畏艰难困苦,勇挑重担,承担了全部设计任务。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工厂终于在1965建成投产。

为适应大规模三线建设的需要,1964年,冶金部决定成立洛阳有色冶金设计院(现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简称洛阳院),主要承担有色金属加工工程设计。刘同时被转到医院,直到他退役。

洛阳院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西南铝加工厂(现西南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西南铝)、西北铝加工厂、西北铜加工厂、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简称宝鸡厂)四个大型加工项目的设计任务。为了加快设计进度,成立现场设计小组,在建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完成设计施工的方法。从1964到1966,刘担任该院总工办副主任。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协助院长统一调配院内力量,参与一些重大设计方案的评审和讨论。1967后,先后担任西南铝业、宝鸡厂两个野外设计队队长,恰逢“文革”。他克服“左”的干扰,带领大家圆满完成了这些重点工程的设计任务。

从1972到1977,刘担任生产办公室副主任兼计划科长。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难以维持。刘因坚持生产而几次受到批评和打击。他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岗位,努力完成国家三线建设和设计任务。

刘于1991年4月退休。因对我国有色金属加工业发展的突出贡献,于1993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成就

为新形势下洛阳院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1978到1985,刘负责技术管理,主持洛阳医院工作。这期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他和同事们一起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使洛阳医院的设计水平和业务范围迅速提高和扩大。在有色金属深加工设计中,采用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完成了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现东北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董卿)、西南铝板带、罗通铜板带三个重点技改项目的工程设计。承接了铝带、铝箔、建筑铝型材、铝罐和铝箔软包装、印刷用铝板、铜带和铜丝坯料等多个项目的技术引进和设计工作,使我国铜铝加工材的生产在品种和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民用建筑和市政工程方面,突破了只服务于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的局限,先后承接了大型百货商场、高层酒店、写字楼、医院、园林建筑、黄河水源地的设计。在此期间完成设计并获奖的项目有:天津铝合金厂铝型材工程1984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董卿热轧技术改造1987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郑州黄河水源工程分别1990和1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组织领导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刘不仅参与制定重大计划、审查设计文件和到现场解决技术难题,而且十分重视通过引进项目设计和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设计水平,组织出国考察和参加外商技术交流的人员介绍国外先进技术或撰写本专业的技术资料;在工作安排上注意保持各项目主设计师的稳定性;设计完成后,安排设计师参与施工、安装、调试的全过程,让他们积累更完整的技术经验。

1982年在刘的支持和配合下,承担了铝带项目1400 mm四辊不可逆铝带轧机的设计任务。该轧机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现代化铝带轧机,达到了国外70年代末的技术水平。该轧机一次试生产成功,产品精度超过原设计轧材最小厚度0.2 mm时公差0.005 mm的技术指标。该轧机的成功设计不仅填补了我国现代铝带轧机的空白,而且大大提高了设计人员和领导的信心。在此基础上,他于1985年初成立了洛阳院设备管理部,开始经营承包有色金属加工成套专用设备的进口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代理,将洛阳院的专业设计技术和开发能力直接转化为生产所需的各种加工设备,这在当时国内大型设计院中并不多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一站式设备承包已从最初的单一铝带轧机扩展到包括各种高精度铝带箔轧机、铜带轧机、铜铝热轧机、铜铝半连续铸造机、水平连铸机、连铸连轧机、管棒材拉伸设备及其他辅机、钨钼轧机及各种专用设备如熔炼炉、加热炉、热处理炉等在内的多功能服务体系。曾经只有几个人的设备管理部,发展成为由设备、电气、液压、总装厂等多个实体组成的设备设计研究院,年总承包收入超过洛阳院的三分之一,成为一大经济支柱。设备研究所今天的成就与刘的成功决策是分不开的。

人才是行业的基础。刘在主管全院技术工作时,十分重视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了解决设计师外语荒废的问题,从1978到1985举办了15全日制英语日语班,提高了近一半的技术人员的外语水平。鉴于科学管理、技术经济、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分别举办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概算等专业学习班,培训了急需的技术经济、概算人员。成立了计算机中心,举办了几期CAD培训班,促进了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广泛应用。采取派出和邀请的方式,建立专业的应用软件开发团队。由于领导的重视,洛阳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走在了有色金属系统各设计院的前列。

为四个有色金属加工厂的设计和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刘自参加工作以来,就与有色金属加工项目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亲自参与并主持了沈阳厂、罗通、西南铝业(一步到位工程)、宝鸡厂的设计,为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通是前苏联的大型加工厂,提供设计和成套设备。设计年生产能力为53000吨铜和1200吨镁。1958开始施工,1960年8月苏方撕毁协议。作为项目设计组组长,刘在国家确定自力更生继续建设的方针后,立即带领设计组成员回到现场。在厂房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他与建设施工单位通力合作,在没有技术和图纸的情况下,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没有降低原有的技术和设备水平。在此期间,作为现场设计组组长,他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①组织设计人员消化苏联图纸和设备资料,发现并修改原设计中的大量错误。项目复工后,与设计师一起参与质检、安装、调试,处理各种技术问题,特别是处理与设计有关的重大技术问题时。他是主要决策者。(2)厂房建设时增加了铜电解和镁板轧制两个生产系统,使得苏联的原设计除了三个主车间外,还需要重做;他主持设计了苏联专家撤走时未交付的8台大型特种设备和其他设施。③苏联设计中使用的一些大规格、高强度钢材、特种建筑材料和国产配套设备及零部件,当时难以解决,设计组根据中国标准、规范和供货条件进行了修改和更换。(4)由于施工周期长,中间变化大,工程技术资料相当混乱。为了便于以后的管理和组织设计人员,用了1.5年的时间,分专业、分阶段收集整理了设计技术资料,为工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档案。在近7年的现场设计工作中,他参与了罗通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试生产全过程,积累了组织和领导大型工程设计的经验,还领导和培养了一批设计技术骨干。

西南铝业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重点三线建设项目,也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综合性铝加工厂。该厂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已于1965完成。1966年4月,由于场地变更,所有设计需要重新开始。1966年7月至次年8月,刘担任现场设计组支部书记,主要参与挤出成型生产区设计方案的制定和施工图设计的组织工作。由于该区域地处三面环山的洼地,厂区面积较小,无法实现原初步设计配置。他带领大家采取了合并生产车间、分步布置辅助设施、整合各专业地下管网、设置防滑柱处理不稳定边坡、厂房的柱基础和重型设备基础采用桩基础避免填土地基不均匀沉降等技术措施,很好地解决了在山区建厂带来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宝鸡工厂是一家以生产钛、锆、钨、钼等加工材为主的综合性稀有金属加工厂。工厂的大型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工厂位于深山峡谷,后山临江。这些特点决定了设计必须与生产建设紧密结合,各专业的总平面布置和设计方案必须因地制宜。刘于7月1969到现场担任设计组副组长(组长为工业宣传组)。虽然项目建设已进入中期,但由于方案多变,项目设计处于滞后于建设进度的被动局面。期间,他组织设计师配合施工、安装、调试。因为外商不能去现场,所以进口设备安装调试的所有问题都由设计方结合施工生产来解决。他组织了3150吨挤压机、20辊轧机等主要生产车间的施工图设计,其中挤压机车间的生产区域与狭长的厂区非常矛盾。为了减少开山填河的工程量,设计采用了增加垂直运输设备。按工序将车间建在相邻两个台阶上的配置方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还对已完成的所有施工图进行了审核、修改和补充,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一套全厂设计方案,其深度相当于工厂初步设计的扩展。

商业经验

1950 ~ 1951年东北工业部设计司见习技术员。

1951 ~ 1958历任东北工业部土木工程设计公司、重工业部设计公司技术员、有色冶金设计院沈阳分院技术员、工程师。

1958 ~ 1964就职于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

1964 ~ 1991年在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院工作,历任总工办副主任、生产办副主任兼计划科长,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院长、技术顾问。

1991四月退休。

主要论文

刘主编。中国冶金百科冶金建筑卷工程设计有色金属加工设计。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