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泉州,东亚文化之都。

泉州,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又名鲤城、刺桐城、温岭。是世界著名的国际花园城市,福建省经济文化中心,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以15位居福建省第一,全国三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民营特区”之称,国家驰名商标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泉州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埠城市,泉州港是中国重要的亿吨级以上港口。

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著名的侨乡和中国同胞之乡,台湾省的汉族同胞有一半来自泉州。同时,泉州还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和富集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海滨邹鲁”、“光之城”的美誉。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中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凯尔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亚历山大港齐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被文化部授予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与横滨、光州齐名。这个条件要求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城市风貌和文化底蕴能够体现东亚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城市或地方特色。

泉州作为古代东方最大的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友好往来,是古代中国与东亚文化界交流的重要城市。公元9世纪左右,泉州与日本、古朝鲜(朝鲜王朝)的贸易关系已经非同寻常,大量从朝鲜、日本进口的商品从泉州进入中国。历史上,泉州与日本和古代朝鲜的文化交流是以贸易往来为基础的,丰富的贸易史料的保存证实了泉州长期以来作为东亚文化圈交流中心的地位。泉州与古代朝鲜的历史交往源远流长,进而导致文化交融,出现了许多以新罗、朝鲜为名的事物和地名。泉州与日本最早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唐天宝时期,当时来自鉴真的僧侣东渡日本。当时跟随和尚东去的十四个弟子中,坛经和尚来自泉州。在日本大寨县,有一份中国宋代的官方凭证——公证,见证了北宋崇宁元年(1102)泉州商人李冲与日本贸易的历史,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完整的宋代贸易凭证。北宋时期,在中国与高丽王朝的贸易活动中,泉州海商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商业实力最强,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史》载:(韩)城中有百余人,许多闽人因贾伯而极力诱卢氏或终身留居。宋朝高丽王用泉州人傅玄来泉求乐等人。在东亚交流的历史长河中,泉州与东亚各国互通文化需求,促进民族融合。

要求各类文化场馆设施完善健全,布局合理,重点场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泉州市拥有中国闽台边境博物馆、泉州美术馆、泉州图书馆、泉州海事博物馆、泉州博物馆、万维生邮票艺术馆、梨园古典剧场、南音艺术园、泉州剧院等多项市级重要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116900平方米。随着城市新区建设,泉州计划启动泉州木偶剧院、泉州歌舞剧院、泉州大剧院、新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泉州木偶剧院新址将于年底前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木偶剧院。泉州各县(市、区)文化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结合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同步规划建设新的文化设施。比如晋江、石狮、南安、泉港、惠安的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国各县都是走在前列的。泉州市公共图书馆11个,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6个;文化馆(美术馆)11,国家一级博物馆5个;现有博物馆(纪念馆)70余座,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2座。全市共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3个,覆盖率100%;公共电子阅览室镇(街)覆盖率100%;村(社区)级文化活动室2349个,覆盖率100%。全市拥有村级文化广场654.38+0.5万多平方米,完成省级文化激情广场665.438+0个建设。全市建成农家书屋2349个,率先实现100%行政村(社区)“农家书屋”目标,率先实现“村村通”目标。地方政府可以提供资金保障,对地方文化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给予资金支持,以自有资金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将文化事业纳入城市长远规划为了改善闽南文化保护传承的软硬条件,从2004年开始,泉州市每年在县级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市级投入3亿多元建设中国闽台边境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梨园古典剧场、泉州南音艺术园、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2014年,泉州投资10多万元建设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对申报“世界遗产”的“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名胜古迹”文物进行维修和完善。为了使文化事业有长期的财政支持,泉州建立了文化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将财政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文艺精品创作、人均拥有公共图书等指标作为衡量各级政绩的重要依据。自2011以来,全市投入文化体育传媒15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远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速。未来,泉州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实现与新区同规划、同建设、同发展。到2015年,泉州计划投资12亿元,结合泉州湾发展,建设泉州图书馆、泉州大剧院、海峡文化学术交流中心、工人文化宫、歌舞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意味着该市文化活动活跃,氛围浓厚,文化产品和服务多样化,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与日本、韩国的文化交流基础良好,在成功举办国内外大型文化活动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品牌。

对外交流以闽南风格为主。泉州的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包括木偶戏、南音、梨园戏、泉州灯会、海上交通历史文物等。文化团体受上级文化部门委派,参加了中日、中法、中美、中俄等高规格的文化年活动。泉州先后组织130个文化团体、2108人次赴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南非、澳大利亚、巴西、港澳台等六大洲3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合作。“走出去”的同时,泉州还邀请日本、韩国等128个文化团体参加闽南文化节、中国航海日等活动。1986年,泉州木偶剧团首次赴日演出。至今已先后21次赴日本、7次赴韩国演出交流,与“杰诚作”木偶剧团、东京国立文化财产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泉州木偶剧团昨天还应邀在日本举行的“亚洲木偶戏剧节”上演出。研究东晓(日本称“尺八”)的日本竹精社与泉州南音乐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连续六次应邀赴泉州演出交流。泉州海外交通史馆及研究人员经常应邀在海外举办各种展览和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学术机构和团体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泉州举办国际大型文化活动经验丰富,已成功举办闽南文化节、10国际南音音乐会、1中国航海日、7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3届国际木偶节、1国际儿童合唱节等4项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这一条件要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相对完善,政府承担主导责任,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创新,尊重和体现公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公众参与热情高,参与能力强,参与渠道畅通,参与方式便捷,参与效果好。

不遗余力地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文化网络。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构建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格局。泉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达到创建国家东部示范区的标准。文化信息资源* * *享受工程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70小时,文化馆、博物馆不少于55小时,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每周为公众提供不少于94小时的免费上网服务。实施“千个故事、百个故事”文化服务工程,每年送1万部话剧、1000次文艺培训辅导、100部数字电影、10本流动图书下乡。全市全年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万多项。同时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中心城区泉州灯会、中小学生南音唱歌演奏比赛、“快乐泉州才艺大赛”、“夫子庙之夏”等活动丰富多彩。在全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等全国性比赛中,我市获得奖牌32枚,位居全省第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全市社会力量举办集市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2000余场。全市业余文艺社团近700个,聚集业余文艺骨干2万余人,其中南音社团233个,民间专业剧团131个,覆盖各个年龄段。保护和继承

要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保护体制机制,健全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机制,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学习场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实践卓有成效,有体现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当地人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培育、传承,建立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泉州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65个,其中国家级31个,省级76个,市级134个,县级324个。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基本建立。泉州现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分别是2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中国木结构传统建筑技艺),1个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富川水密厢制作工艺),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录(泉州木偶戏牵头的福建木偶戏接班人培养计划),这是中国第一个入选的项目。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重点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构建四级闽南文化保护网络。通过制定《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泉州较早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认定工作,给予其相应的荣誉和地位;通过在高校开设专业课,培养综合艺术人才,将传统文化落实到校园工程中;利用传统民俗文化节和各种有利时机,政府部门组织各种民俗活动。2007年9月,泉州成立了泉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领导小组和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2010年5月制定实施《泉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党委书记:黄少萍。

市长:郑新聪。

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中国著名的侨乡

台湾省同胞的主要祖籍。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8中国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中国文明城市建设先进城市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

国际花园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城市投资硬环境四十佳”之一。

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国家文化模范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八连冠”

国家卫生先进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

中国最佳魅力城市

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市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中国品牌经济城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是一个杰出的创新城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中国水环境管理优秀示范城市

中国十大最满意城市之一。

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

中国十大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

中国品牌资本

建设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

中国综合创新力50强。

中国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城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优秀奖

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类住区最佳模式奖”

国家最高综合管理奖“长安杯”授予该市。

中国十大品牌城市

中国大陆最好的商业城市

* * *中国60年来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

转型2010中国十大经济龙头城市

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市

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合格城市。

中国是一个外贸100强的城市。

全国人防先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