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师范学院多大了?
在100多年的师范教育历程中,学校肩负着兴学育人的使命,凝聚了“尊德、博雅、有志、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教育家和社会应用型人才,为粤西乃至广东省的教育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后,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被列为2010广东省授权增设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单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学科专业齐全,构建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有16个二级学院(系),3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6个校级优势学科,3个特色学科和学校设立的8个学科,多学科发展协调。本科专业59个(其中师范类专业30个),涵盖教、文、法、经、史、理、工、农、管、艺术等10个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化学)2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教师专业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形成门类齐全、培养一体的完整教师教育体系。面向全国15省区招生,全日制本科生近22000人。
优化办学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本部占地近1.200亩,校舍面积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亿余元。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97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2000余种,电子期刊22000余种。拥有“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基地”2个国家级基地,4个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教师、幼儿园园长、学前教师省级师资培训基地,以及广东大学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中心、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教学提升重点实验室等省级教学平台。广东高校有三个研究平台(广东大学新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大学热带边缘植物资源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1(粤台协同创新发展教师教育中心)、省级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1、湛江市重点实验室1、湛江市科技服务中心1、中央财政资助地方高校发展的两个平台和65有3个校级研究机构,56个研究所,包括教育研究所、工业技术研究所和地方文化研究所。
立足优秀教师,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50余人,其中教授1人,博士20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0.2%,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78.6%,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1.23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97人,其中28人为兼职导师、硕士,55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老师勤于教力学,崇尚学术,为人师表。学校被授予“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确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责任、能力、创新”目标。注重“教研做”互动融合,培养具有驾驭课堂的教学力、体验反思的教研力、协同创新的实践力、一心一意的坚持力、为人师表的引领力的“五力”高素质教师。近年来,学生在学术科技、专业实验、师范生技能、体育竞赛、外语口语、文艺演出、社会实践等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无数。考研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扎根粤西,挺进珠三角,深入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西藏等地就业。被国内主流媒体誉为“粤西渡江”、“援藏”。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在Max公司发布的“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榜”中,学校在中南地区非211本科院校中排名第4,在全国非211本科院校中排名第24。
协同创新教育,加强学校和地方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视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998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300多名长期和短期留学生。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韩国、越南及港澳台地区的30多所海外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 *我们开展了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师生互聘等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每年有近300名学生出国学习、实习、考察。2008年,学校被命名为“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驻地部队等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开展教育、科技、经济、文化、法律、政策研究等全方位合作,积极拓展学校资源,不断提高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学校坚持“错位竞争、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立足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以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动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教师干部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创新强校工程,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