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姓氏的起源

赐姓也是姓氏的重要来源。皇帝给某个民族一个新的或现成的姓作为其成员的姓,即赐姓。

赐姓制度可分为秦以前和秦以后两种。秦朝是中国姓氏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秦朝以前,姓是姓,姓是姓,两者截然不同。秦朝以后,姓和姓统一了,没有区别了。起源于先秦时代的姓氏一直被视为姓氏平等。

正如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指出的,起源于原始氏族的姓氏图腾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而历史形成的。姓氏是氏族成员内部约定俗成的产物,并不是氏族之外的某个人赋予或偏爱的。这是氏族血缘身份的标志。既然姓氏是氏族血缘“自然关系”的象征,就不存在“赐姓”这一说,一个氏族是“与生俱来”的。

但《史记》中有很多关于“赐姓”的迹象。如《尚书?愚公说:“是土生土长的姓氏。“《左传》?隐居八年从公》说:“天子建德,生于姓,生于地。“《左传》?相传八年,纣王封舜的后代胡公主为帝,封他为陈。《左传》?召公二十九年,传舜帝赐为训龙的颛顼的儿子姓董,姓桓龙。周说,汉武帝“赐姓于氏”,赐于姓“嗣”,施姓“游侠”,斯曰姓“江”,施姓“游禄”和“官话”。楚曰:“民皆官,诸侯之子能言能听,皆官,惟物赐姓为民。”如果从来没有“赐姓”的制度,这些古语是不是都是空话?

以上记录要具体分析。通过对段落的分析,我们知道它们包括“给予自然”和“生命”。“尚书?”西土姓”和《左传》在龚宇?”“与官话同姓?周瑜的“明姓”和赐于姓易、四岳的姓姜都是“赐姓”,只是姓氏不赐。俞氏夷、四岳氏姜不是给的,是从图腾衍生出来的。俞氏易与四岳姓氏及图腾的渊源关系,前文已述。但“赐姓”或“赐姓”的制度其实是存在的。《左传》?藏公八年,虞舜的后代被八年的周屠丰赐姓陈,二十九年被舜培养的颛顼之子,被赐姓董,惠氏为“”。在《周瑜》中,舜命禹家说“游侠”,思岳家说“游禄”,在《周瑜》中,“与官透彻者,赐姓以督官”等。,不是给姓,是给姓,不能给姓。但石能给。上面说过,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姓氏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因此,上面所列的所有事件都是与授予土地、官职和权力等活动同时进行的。在《左传》所谓“故土姓”中,给以陈姓,舜命于氏为夏,四山为陆(夏、陆均为地名或陆)。《左传》记载,顺赐蜀安之子,姓“董”,姓“基隆”。其实“董”也应该是姓,而不是姓,因为“董”本来就有经营、餐饮、管理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董事会”、“李东”等词都取“董”。

综上所述,所谓先秦时期的“赐姓”,其实就是指“赐姓”,或者说先秦时期只赐姓,赐姓是在一个新的民族从其母族分裂出来时,由政府赋予一个与其地位、财富、权势相称的正式称号。所以,赐姓活动总是伴随着新的“氏族”的形成,以及这个新形成的族群的力量。给予姓氏是一种具有实际政治和经济后果的行为。

秦朝以后,封建制被郡县制取代,经济政治大权被天子一人独揽。不再有独立的政治和天子赋予的权力的藩属国(封建制度在汉朝曾经是反动的,但很快就被一扫而空,封建制度在秦朝以后只是昙花一现)。权力不再由贵族家庭独断专行,而是由国家官僚行政系统来实施,也就是说。原本作为权力象征的姓氏,此时已经失去了意义。除了只是家族血统的象征,它不再具有象征权力的功能。也就是说,姓变了姓,或者姓统一了。秦朝以后,皇帝经常赐姓,但此时赐姓与先秦时有很大不同。赐姓并没有伴随土地和权力,只是给了一个家族某个名字,也就是允许它使用某个字作为姓氏。因此,秦以后,赐姓主要具有象征和荣誉意义,不再具有像先秦时期赐姓那样的实际价值,而只是一种精神鼓励,而不是物质奖励。

秦后赐姓与秦前赐姓的另一个区别是,秦前赐姓导致了前无古人的姓氏。比如舜给它起了驯龙师的名字,标志着氏族的诞生,也是龙的名字。但秦朝以后的姓氏分配,只给一个人及其后代一个现成的姓氏,这个人本来就有姓氏。比如天子可以把自己的姓给亲信,允许后者随自己的姓。可见,秦以后的姓氏分配并没有导致新姓氏的产生,只是导致了部分家族姓氏的变化。

秦以后,最常见的赋姓活动是皇帝把自己的姓给臣子,作为对臣子的奖励。而臣子可以跟皇帝姓,虽然要弃祖姓,有忘本之嫌,但跟皇族一起往上爬,依然是一种荣耀祖先、造福后代的福气。

秦末楚汉之争时,有个齐人叫娄敬,跟随刘邦征服天下。这个人口才很好。刘邦得国后,共商建都大事。因为刘邦的手下都是东方人,所以大家都提议建洛阳为都城。只有娄敬力推众将,说服刘邦建都长安,从而奠定了汉家数百年的基业。刘邦建都长安后,很高兴,就特许娄敬姓刘,改名。

唐朝的皇族姓李。唐朝开国后,很多跟随李氏家族征服天下的功勋大臣、开国元勋也被赐姓李。例如,罗毅、杜、王、徐氏、曹公(负责)、邰、胡大恩、齐、董等。、都因姓而改姓为李,于是这些支系的罗、吴、杜、曹等姓从此都改姓为李。

再比如天宝时期的英雄张中。因安禄山谋反,上书玄宗“耻与不从同姓”。玄宗称赞他忠诚正直,特准他“移民京兆,以李为氏”。安家族因此得以改姓李,可谓“弃暗投明”。

唐朝鼎盛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繁荣,许多外国人羡慕唐朝的繁荣,投身唐朝。因为他们带有异族色彩的姓氏与汉族的姓氏格格不入,所以经常改为汉族姓氏,唐朝皇帝也大开方便之门,把李姓让给一些投降的外国首领。比如唐太宗在位的时候,鲜卑拓跋部领部到唐朝,唐太宗赐姓李。唐太宗在位时,任命契丹首领库克为宋默郡太守,赐姓李。唐玄宗年间,沙陀族首领朱燮一心归降唐朝,玄宗还封他为李氏。现在李已经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最流行的姓氏之一,这可能与唐代很多不同的姓氏都改成了李有关。

宋朝皇帝在给姓氏方面也很大方。当在中国时,西番木征率两州投靠宋朝,上天赐给他和他的兄弟们姓赵,分别命名为四忠、冀中、冀中、、醇忠、存忠。可见,他的姓氏只是为了获得被赐姓者的忠诚。此外,西羌的降级归于宋朝,宋朝也给了他姓赵。后来,建立西夏国的继位,西夏的皇帝都以赵为姓。

明朝皇帝姓朱,他们还把朱姓作为“无形资产”,到处“收买人心”。比如蒙古人曾经给过朱氏。皇姓确实有很好的“品牌效应”,但不能滥用,否则会贬值,因为物以稀为贵,如果全民都取皇姓,皇姓也不会贵。所以历代皇帝往往会给臣民起其他姓氏,而不是总是随便给别人起皇姓。比如汉朝的傅家,本来不叫傅,汉朝始祖刘邦为了奖励他支持汉室翼部的贡献,就给了他傅这个姓。后来西汉名将李陵的后代投降了魏国。因为他们被魏帝称为C殿,所以他们被授予C姓。半山区的祖先,唐代五代皇帝中的一员,原姓刘,他是的一员。因其仁义道德,被赐以员姓,后人以员为氏。唐朝时,回纥国的宰相原名叫爱恶,唐高宗赐姓爱,名洪顺。后唐时期,契丹卢野阿宝的长子卢野想投靠后唐。唐封他为东单,后改姓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探险家郑和不姓郑,而姓马。他是阿拉伯血统的元朝英雄单思丁的后代。郑和是被明军以宦官身份带进宫后才被赐姓郑的。蒙古拓跋扈的父亲在明太祖朱元璋赐姓薛时加入了明朝。拓跋后,其父做官,赐名宾。父亲死后,明太祖朱迪给的儿子取名叫万。蒙古人帖木儿在永乐年间率兵投降,明封他为吴,国号郓城。蒙古王子也在永乐投降,明封他为晋,号钟。

由于赐姓,很多家族的姓氏发生了变化,使得后代的姓氏与祖先的姓氏有所不同。这一点在按姓氏寻祖时一定要注意,因为同姓李的人在唐朝以前不一定都姓李,在1000多年前也不是自己的家族,有的还可能起源于西域少数民族。总之,赐姓、改姓现象提醒我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姓氏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或杂姓,或同姓。姓氏的历史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人们第一次遇到同姓的陌生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说“500年前有一家人”,但事情未必如此。

(来源:人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