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为什么有“中国食用菌之都”的称号?

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食用菌之都”的福建省古田县,致力于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大跨越。不仅让这个县的农民找到了致富增收的好路子,还带动了全国各地的菇农共同致富,被政协委员称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古田现象”。2008年,该县食用菌产量47.9万吨,产值654.38+0.5亿元,是全国产量最高、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示范县。古田县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公元609年,中国就有从事蘑菇生产的人。人工栽培银耳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但当时以椴木栽培为主,生产周期长,产量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古田人通过探索和试验,在世界上首创了食用菌的袋栽技术。20世纪80年代,成功开发出香菇室外袋栽技术、竹荪原料栽培技术、银耳棉籽壳代料栽培技术。近年来,黑木耳南方栽培技术、茶薪菇菌种研究和配方创新技术的实现,带动了我国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薪菇生产的“五次浪潮”,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古田食用菌栽培模式”。食用菌生产已成为古田县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据统计,近年来,古田县食用菌年产量增幅超过10%。古田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古田县委、政府提出了“菌兴县”的发展战略,将食用菌作为重点支柱产业培育,作为扶持移民的发展生产项目。通过实施“百村十万户”工程,全县建立了100个食用菌专业生产村和10000个专业户,建设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进标准化和产业化。不断增加食用菌产量,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引进和推广,不断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加快食用菌产业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优”。经过40多年的研发,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生产大众化。全县80%以上的农户从事食用菌产销,直接从事食用菌产业的有20多万人。食用菌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1/3。二是生产基地。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全县范围内合理布局食用菌生产模式,逐步形成银耳、香菇、茶树菇、新珍稀菌四大生产基地,推动“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发展。第三是生产纪念日。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温度类型、不同季节、不同地理位置,科学安排反季节生产、冬季大棚栽培等食用菌生产,形成常年生产格局。第四,产品结构多元化。全县开发生产食用菌36种,包括银耳、香菇、竹荪、猴头菇、茶树菇、黑木耳、金针菇等20余种,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系列发展转变,形成了“主栽品种规模扩大、珍稀菌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国品种最齐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第五是生产技术的专业化。该县形成了从原辅材料供应到科研、制种、栽培、加工、销售、机械设备、技术推广等环节的专业团队体系,食用菌全产业链分工越来越细化。第六,产品市场的国际化。县内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营销网络,县外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全县食用菌营销人员3万余人,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营销企业20余家。营销网络不仅遍布全国,还渗透到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食用菌产销率达95%以上。同时,古田县被联合国指定为国际食用菌人才培训基地,成为联合国南南合作示范基地合作网络成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农民纷纷来到古田县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邀请古田县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传经送宝到全国各地,吸引了日本、美国、欧洲、非洲、大洋洲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经验。食用菌产业促进了古田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还带动了加工、运输、餐饮、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去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77元,增长17.1%,连续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产业先进县”。去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CPPCC)在考察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后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古田县最大的成就是开创和发展了食用菌产业;古田县最大的贡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