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切需要关于海西经济区的问题。如果你满意,你会得到额外的分数。

(1)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省一水之隔,北接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它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占据主导地位,因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化相亲、商业相亲、法律相亲,在与台湾省交往中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开展对台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进一步发挥福建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促进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2)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努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注重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3)战略导向。

——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向前发展。

——服务周边地区,拓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渠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为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省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中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自然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点对海峡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的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特色鲜明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4)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部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渠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了两岸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经济角度是经济的新增长点。

社会视角是和谐社会的体现。

文化视角是两岸血缘的体现

哲学视角是唯物辩证法的结果。

受访者:孤独而永无止境——经理四级5-22 20:01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部署,支持和推动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区域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是充分认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明确总体发展目标。

(1)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省一水之隔,北接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它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占据主导地位,与台湾省地缘相近、血缘相近、文承、商接、法随,对台交流具有独特优势,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开展对台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进一步发挥福建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改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的措施;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2)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努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注重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3)战略导向。

——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工作基础,努力打造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落实“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省域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

——服务周边地区,拓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渠道。从服务、引导、促进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为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省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中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自然文化资源优势,强化武夷山、福建、马祖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特色鲜明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4)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先行,力争部分地区有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渠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位居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了两岸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第二,发挥在台湾的独特优势,努力打造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五)构建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为重点,提升台商投资区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湄洲湾等区域。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对台引进和合作。推进对台离岸金融服务,拓展台湾省金融资本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渠道和形式,建立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金融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台湾海峡西岸物流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扩大对台贸易。完善涉台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合法权益,为台湾同胞投资经商和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赴台湾省投资,推动建立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促进两岸经济发展。

(六)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台交流,促进文化交流和人员互动。加快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闽台边境强波祖文化和民俗文化交流,进一步发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作为联结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

(七)建设两岸直接交流综合枢纽。加快改善两岸直接“三通”的基础条件,提升对台开放合作的整体功能。规划建设对台交通通道,推进对台直航。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省的口岸基础设施和直接往来。增设货运直航口岸,推进空中直航,把这一地区建成两岸交流和直接“三通”的主渠道和平台。

第三,加快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8)加强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大陆至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整合港口资源,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体、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港口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打通省际断头路,加强纵深推进、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京福高速公路、成厦深夏龙向莆铁路,规划建设京福、昆厦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一批港口铁路支线, 形成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的大能力快速铁路运输走廊。 完善厦门、福州机场两岸空中直航设施和条件,合理布局支线机场,开辟国内外新航线,形成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的干线和支线机场相结合的机场布局。

(9)加强沿海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优越的港口条件,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强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结合沿海煤炭运输港口建设,合理布局沿海大型燃煤电厂,适时推进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厂建设。进一步做好核电站选址前期工作,加快宁德、福清核电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风电、潮汐等新能源。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加强与华东电网的互联互通,加快与南方电网互联互通的前期工作。石油储备基地和煤炭中转基地的规划建设。加强台湾海峡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和共同开发。结合lng接收站布局,加快燃气管网建设,逐步提高民用燃气覆盖率。

(十)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城市间的道路交通条件,强化横梁、供水、供气、防洪、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功能,提高人口承载能力。要努力改善农村交通、饮水安全、居住环境等条件。加强水源和供水工程建设,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综合水利工程。合理规划建设跨区域、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切实解决沿海岛屿供水问题,适时推进向金门、马祖供水、供电和海底通信电缆建设。

第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十一)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再创新,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主体关键技术开发,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鼓励和支持台商投资高科技园区,吸引台湾省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创建创新平台。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使之成为承接台湾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转移的载体。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农药、新机器的推广应用。做强农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16.85,-0.05,-0.30%)等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支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推进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三)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子、消费电子、生物医药和精密仪器系统。实施品牌驱动战略,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在中国大陆设立与台湾省产业相适应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和台资企业。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台湾省现代服务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交通枢纽和港口资源,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物流节点和一批现代物流中心。依托临港产业和专业企业,吸引台湾省内企业乃至世界跨国公司转移服务。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吸引台湾省内企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运营中心和R&D中心。积极发展面向台湾省及海外的展览业。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景区和配套设施建设,办好各类旅游节,丰富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产品。

(十五)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基地。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渔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沿海港口作为大型装备制造项目布局的备选基地,建设符合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的生态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基地。加快渔港建设。加强海上航行和救助合作,推动建立海上救助合作机制,完善台湾省海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海洋科技中试基地和R&D平台建设,加快培育海洋药物、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形成一批以港湾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经济密集区。

动词 (verb的缩写)协调区域发展,促进互动和融合。

(十六)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充分发挥发展基础好、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强等有利条件,将具备条件的海峡西岸地区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发展区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一步提高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山区要贯彻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方针,最大限度保护秀美山川,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加强陆海统筹,优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十七)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和协调,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促进辐射发展,逐步形成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统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基地与乡镇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各大中城市要切实履行市领县、市助县责任,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金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市领村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十八)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少数民族地区、海岛和库区等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这些地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和特色资源深加工水平,促进农村扶贫开发。加拿大的发展正在加速。

(十九)推进省际区域合作。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发挥闽、浙、赣、闽、粤、赣等省际区域合作组织作用,加强福建与浙江温州、丽水、衢州,广东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推进省际铁路、公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统筹规划和衔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对接走廊。加强市场开发,建设区域性市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无障碍流动。统筹区域内对台交流合作的功能分工,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省的对接能力。

第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20)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需要,先行先试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依法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改革试点,提高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行政效率。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构建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大力推进外贸、口岸、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机制。

(二十一)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研究国家级开发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内的扩容、区位调整和升级,拓展开发区功能,完善土地,在台资企业集中的地区开展海关保税物流中心试点。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行统一的土地和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

(二十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鼓励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大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对台进出口贸易。鼓励进口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加工制造等高端产业链延伸。

(二十三)深化与港澳侨胞的合作。充分利用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机制,进一步提升闽港澳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强与港澳服务业合作,引进港澳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更多港澳金融机构在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福建企业赴港上市融资。利用香港的融资渠道和营销。加强福建与港澳的物流合作,建立跨境物流网络。加强闽港澳旅游合作,推动旅游线路对接和延伸。发挥福建海外侨胞众多、爱国爱乡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平台,积极引进侨智,大力吸引海外侨胞投资福建,引导更多海外侨胞支持和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二十四)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抓紧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强人的能力素质建设,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能人才。调整高校学科设置,加快培养经济建设急需人才,与两岸建立产平关系。进一步扩大两岸职业教育合作,支持两岸校际合作、职业培训、资格考试认证、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完善人才政策体系,鼓励台湾省科技、教育等领域人才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创业,形成广纳贤才、广纳贤才的良好风尚。

(二十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广播电视覆盖、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等基础设施,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成我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二十六)着力改善民生。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以农村为重点,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结构,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革劳动就业管理制度,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区域协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力推进各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八、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十七)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严格控制新项目的产业政策、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聚焦高耗能行业和重点消费,积极推动和支持重点台资企业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重点行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立淘汰补偿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二十八)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地保护管理能力,加强森林资源抚育更新,森林覆盖率保持在全国前列;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完善闽江、九龙江上下游生态补偿措施,推动龙岩、汕头、潮州建立汀江(韩江)治理补偿机制,促进跨流域、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调保护。

(二十九)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加强污染控制、监测和监督。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强台湾省海峡、重要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流域沿线乡镇垃圾集中处理、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污染治理,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推进主要河流水源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综合治理和生态重建。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有效保护沿海水域生态系统。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重点资源开发区实施生态环境强制保护,对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和农村地区实施生态环境积极保护,对风景名胜资源实施严格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