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号的细节

神舟六号飞船仍然是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三室结构。全船外形和结构与原版相同,重量基本维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绕了5圈,然后变轨到距离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了90分钟,投射到地面上的飞行轨迹呈正弦曲线不断向东移动。轨道特征与神舟五号相同。

因为这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六为了这个功能取消了附加段。此外,飞船增加了40多个设备和6个软件,使设备和82个软件的数量超过654.38+万。

神六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围绕两人多日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充足甚至过剩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物、水和睡袋。食品柜放在轨道舱里,以前是空着的。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热水瓶的用水量,航天员的水是用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准备的。其次,提高了驾驶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个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六提高了凝结水汽的能力,扩大了凝结水箱,在所有裸露的管道上贴上了吸水材料,保证飞船的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可以自动感应和调节。

第二,轨道舱功能和用途的改进。宇航员的生活必需品很多,比如食物加热装置、餐具等。轨道舱里挂着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地面人的习惯,通过睡袋人为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宇航员睡觉时可能会有坠入深渊的错觉。轨道舱里还有专门的清洁柜,宇航员可以用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这是第一次使用集尿器。

第三,提高航天员的安全性。返回舱的航天员座椅设计有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推力火箭出现故障时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在神舟五号飞船中,只有杨利伟乘坐的座椅具有着陆缓冲功能,而且有一个小缺陷,就是座椅升级后宇航员很难在返回前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六重新设计了缓冲器,结合全船进行了反复试验。从塔上和飞机上投下的三次试验每次都成功。如果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在返回时没有关紧,就会威胁到航天员的安全。三名宇航员在俄罗斯遇难。神六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舱门密封快速自动检查装置,并历时数月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于清洁舱门。

第四,持续改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13年。飞船上原来用的一些部件和原材料已经不生产了,有些技术也有点过时了。神六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如今黑匣子的存储容量不仅比原来大了100倍,数据的读写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神舟六号飞船的组成

轨道舱:“多功能厅”

神舟飞船轨道舱为圆柱体,全长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连接,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叫“多功能厅”,是因为除了起飞和返回的时候,其他时间两位航天员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洗漱、方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逃逸塔:保证飞船的安全。

逃逸塔:位于飞船前部,高8米。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运载火箭的火箭发射前900秒到发射后160秒期间?火箭的运行距离从0到100公里不等。在紧急情况下,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将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拖离火箭,迅速逃离危险区域,通过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轨道舱:宇航员的“家”

轨道舱:也称为工作舱。它的形状是两端有锥角的圆柱体,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和“工作间”。它还具有航天员生活舱和轨道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又叫轨道舱。轨道舱装有多种实验设备和仪器,可用于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伸缩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板、太阳敏感器、各种天线和各种对接结构,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航天器能量,并与地面进行通信。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非常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到25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宇航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座舱,是航天员的“驾驶室”。它是供宇航员往返太空的船舱。这是一个封闭的结构,前面有一个舱口。“神舟六号”完成绕地球飞行任务后,两名宇航员也将乘坐返回舱返回地球。

推进模块:也称为仪表模块。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宇航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两侧还装有面积超过20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

为什么选择秋季上市?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今年神六发射恰逢金秋时节,是巧合吗?不会。这是因为秋季的气象条件最适合中国发射载人飞船。

航天器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可能影响发射的各种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航天器入轨后,空间TT&C网络将对航天器进行TT&C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飞向太空的风筝,那么太空TT&C网就是重要的风筝线。中国的空间TT&C网络由几个TT&C地面站和四艘王源空间测量船组成。这四艘调查船是太平洋上的王源1号和王源2号,印度洋上的王源4号和大西洋上的王源3号。其中,三艘调查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与我国正好相反。我国春夏季节是南半球的秋冬季节,海况恶劣,即使正常航行也难以保证安全,更别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不适合发射航天器。我国秋冬季节是南半球的春夏季节,海况好,便于航行和调查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选择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此外,相对于秋季的冬季,虽然2002年6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打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此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非常重要。显然,秋天比冬天更适合。因此,两年前的神舟五号和今年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都选择在秋季发射。

在中科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存看来,“今年已经接近周期的底部。预计神六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太空活动。”

龚建存说,人们已经掌握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2000年为高峰,2006年为低谷。因此,今年太阳活动异常的频率较低,总的趋势有利于人类的空间活动。神舟六号将在“好天气”飞行。

关于特殊牛奶

从神舟五号的崛起到中国载人航天的突破,再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两人以上遨游外太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蒙牛牛奶伴随着航天员从汗流浃背的训练场走向浩瀚太空,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艰辛与辉煌。航天员食品的选择有哪些特殊要求,蒙牛牛奶是如何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奶”的?随着神六成功返回,笼罩在航天员食谱上的神秘面纱被营养专家轻轻揭开。

在我国,一名空军飞行员要从65438+万名士兵中选拔,65438+万名空军飞行员中只有一人有机会成为歼击机飞行员,而航天员是经过综合考察比较后从这些歼击机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为了保证这些肩负着祖国重任的“国宝”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早在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之前,一支由各方专家组成的营养团队就开始了对航天员专用食品的严格挑选。为了保证航天食品的安全、绿色、营养,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对航天员食品的规定长达8页!“全营养食品”牛奶的调查和选择首当其冲。

奶源是决定牛奶质量的第一关键,因此成为专家评定的首要因素。考虑到以内蒙古大草原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大草原,地处国际公认的中温带季风气候的优质奶牛养殖带,这在国内无与伦比,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意义,主要奶源基地都在这一带的蒙牛乳业进入了专家的视野。在蒙牛的生产基地,他们看到了世界领先的“样板工厂”,每一滴原奶都经过一系列自动化流程,变成了清香合格的奶制品,整个过程都是在密闭无菌的状态下进行的。从市场到工厂,从工厂到牧场,蒙牛牛奶的表现说服了每一位专家。

国家航天部门经过严格检测,认为蒙牛牛奶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内外标准。蒙牛牛奶以其纯天然、高品质、营养丰富、口感良好的特点,最终成为唯一被太空营养师指定的“中国航天员专用奶”。从此,“一天三杯牛奶”成为航天员训练、工作和生活中的“白色运动”。

每天早上,航天员在享用其他精心搭配的食物的同时,还要喝一杯蒙牛牛奶,有效保证一整天的热量和营养。“午饭后,训练基地的营养师会及时给每位航天员送去一杯蒙牛酸奶。原来,酸奶中含有的乳酸、醋酸等有机酸,不仅赋予酸奶清爽的酸味,还能帮助牛奶形成嫩滑的凝乳,从而降低肠道的PH值,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让航天员整个下午都精力充沛。”蒙牛将其酸奶产品中的两种益生菌改为四种,不仅与同类产品相比显著提高了营养价值,还进一步强化了其帮助消化和抑制有害细菌的作用,深受航天员的喜爱。”基地的营养师这样评价。

经过一天的紧张训练,宇航员们还会在晚餐时喝一杯牛奶。营养专家指出,一方面,晚餐牛奶的镇静作用促进了宇航员的深度睡眠;另一方面,当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更容易从牛奶中吸收蛋白质。

“一天三杯牛奶,一天500-800毫升。这种科学的食谱既保证了营养供给,又不会造成脂肪堆积,不仅适合宇航员,也适合普通人!营养专家认为,航天员饮食中牛奶的科学搭配值得在全社会推广。

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奶”,不仅是一种崇高的荣誉,更是对蒙牛的期待和责任。在中国航天事业以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振奋中国心”的同时,蒙牛的每一个人也在致力于“强中国人”的伟大使命。2003年神舟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零的突破,蒙牛牛奶迅速成为中国液态奶市场的领头羊,2004年成为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训练专用奶,为中国运动员的世界舞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随后,蒙牛率先建成国内最大的“澳亚国际牧场”,并在国内率先引进机器人挤奶设施,种植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优质牧场,培育全球优质奶牛,开启了中国乳业奶源升级之路。2005年,当神六以完美的姿态绕着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旋转的时候,蒙牛已经一天卖出了7000吨液态奶,超越了众多拥有百年历史的跨国乳业巨头,成为全球液态奶领域的领导者。作为首个“中国航天事业的合作伙伴”,蒙牛不仅要“为中国加油”,更要用洁白醇厚的牛奶,为每一位航天员、每一位中国人的健康加油,为“强圆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经典瞬间2:直刺九天

灰白色的低云堆积,零号指挥员的倒计时口令在空旷的发射场上回响。6月5438+02日9时整,搭载神舟六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带着金色的尾焰平稳离开发射台。几秒钟后,火箭冲破云层,消失在云层中。首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将火箭的飞行画面实时传输到飞控中心的屏幕上。“助推器分离成功!”“一级和二级分离成功!”随着火箭每一个完美的动作,爆发出阵阵掌声,人们大声欢呼。583秒后,船箭分离,飞船入轨。两个金秋,两个飞天。继杨利伟之后,又有两个中国人敲开了天。

经典瞬间3:天地之恋

一张无形的测控通信网,连接着天地,也连接着两个家庭。12年2日21时30分,正在飞第9圈的两名航天员与来到北京飞控大厅的亲人展开了对话。

“小费”,王杰像往常一样温柔地呼唤着丈夫,仿佛费龙军就在身边而不是343公里的太空高空,她14岁的儿子弗雷迪在返回后见到了父亲,一起去钓鱼。聂海胜的妻子聂林杰问,此时此刻你感觉好吗?聂海胜回答,我觉得不错。聂天祥,11岁,为两个半小时后就要过41生日的父亲唱生日歌。停泊在南大西洋的王源3号测量船传回的画面上,聂海胜为女儿鼓掌,然后擦了擦眼睛。歌声中,原本安静的飞控,所有人都鼓掌了。

经典时刻4:太空早餐

18年6月3日6时,飞船飞完15圈。聂海胜拿了一把勺子,从食盒里舀了一块食物,让它飘在空中。费·龙军轻轻地碰了碰她的手,食物飞进了她的嘴里。两个人对着镜头开心地笑。这顿早餐在轨道舱里加热。在神舟五号飞行期间,杨利伟吃了小月饼。神舟六号配备了食物加热器,因此两名宇航员不仅可以品尝50多种食物,还可以吃到热饭。

航天员的每一个取暖、吃饭、吃饭的动作都不简单,都宣告着中国载人航天迈出了新的一步。继续考核载人航天基础技术是神六的首要任务。所谓“基础技术”,包括环境控制和保障多人多天太空生活的生命保障技术。

经典时刻五:过舱测试。

没有任何词语能比“飘”和“游”更准确地描述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运动。13,14: 25,费从座位上起身,拉动扶手和助推绳,先进入轨道舱头部再返回返回舱,聂海胜从轨道舱到返回舱做了两个类似的动作。以鱼在水中轻轻游动的姿态,航天员顺利完成了三次穿舱试验。

飞船系统顾问郑说:“实验表明,航天员的活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很小,飞船可以在不修正飞船姿态的情况下维持正常飞行。“自5438+02年6月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行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的国家。

经典瞬间六:刮胡子翻跟斗

16: 11.费龙军似乎心情很好。涂了专用剃须膏后,她开始用剃须刀“美容”。他非常专注地看着前方,镜头切换过去——原来他面前的舱壁上有一面镜子。像飞船操作的任何动作一样,费龙军刮胡子时既小心又放松。在太空刮胡子需要特殊训练吗?

20分钟后,更精彩的一幕开始了:费蹲在地上,双手支撑着舱内地板上的两个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移动,完成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前滚翻!仿佛意犹未尽,费龙军翻了三个筋斗。聂海胜一直在给他拍照,两人不时相视一笑。

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说,这四个筋斗不是安排的,而是航天员在得知飞船姿态控制良好的结果后,自己玩的游戏。可能很难抑制在失重的空间里自由漂浮的欲望。三次过舱试验完成后,航天员可以放开手脚,享受摆脱地球引力的自由。孙悟空翻了十万八千里,费三分钟翻了四个跟头,翻了351公里。

经典瞬间七:温馨对话神舟遨游太空,天地之心相通。

15下午4点,胡总书记来到北京航天测控中心。4时28分,飞船进入测控区,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费龙军和聂海胜在飞船舱内的影像。总书记拿起电话,与两位航天员亲切交谈。聂海胜向总书记报告:神六飞行正常,我们身体感觉良好,空间科学实验按计划顺利推进。胡总书记说,听说你身体健康,各项实验进展顺利,我们很高兴。作为这次任务的航天员,你们做出了突出贡献,祖国和人民为你们感到骄傲。希望你冷静、细心,圆满完成任务。祖国人民期待着你的胜利和凯旋。费龙军对总书记的关心和祖国人民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4点33分,实时通话结束,大厅响起热烈的掌声。经典时刻八:太空问候

16,19: 59,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与两名航天员通话。陈善广说:“连日来,我们接到全国各界人士和世界各地同胞的电话,向你们表示亲切问候和祝愿,并期待你们平安归来。”“感谢全国人民,感谢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关心和厚爱。”聂海胜铿锵有力的声音来自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

两年前,中国人民的声音第一次在太空中响起,登上九霄云外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向地球发出问候。短短两年,中国实现了载人航天从一人到两人以上的伟大跨越。今天,中国航天员再次向来自太空的同胞致以问候。

此刻,神六的舷窗是蓝色的,正在绕地球飞行71圈的神六正在南印度洋上空掠过。在此之前,神舟六号飞船已多次飞越台湾省、香港和澳门。

杨利伟回忆两年前他的神舟五号飞行时说,经过21小时的太空之旅,他对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或许,此时此刻,向同胞发出太空问候的两位航天员,正在经历着同样的精神洗礼。

经典瞬间九:神舟回家

17凌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浪牧场主着陆场繁星点点。这是一个令人焦虑的时刻。在航行了325万公里后,飞船正沿着既定的返回轨迹飞向祖国的怀抱。

4时08分,喀什测控站发现目标,飞船飞过祖国上空。辽阔的草原上出现了一朵“彩云”。在1200平方米主降落伞的牵引下,飞船缓缓降落到预定着陆点。当飞船距离地面1米时,反推发动机会准确点火。返回舱的速度从每秒8米迅速下降到每秒1米,就像一根羽毛,轻轻地落在草原上。4点33分,飞船在返回舱着陆,宇航员报告说他们感觉良好。

北京飞控中心爆发出掌声。费的父亲费由衷赞叹:“祖国真伟大!”

5时38分,身着宇航服的费自行出舱,聂海胜随后出来,手捧鲜花向搜救人员致意。欢呼声唤醒了草原的黎明。此时此刻,距离神六发射还有115小时32分钟;杨利伟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两年零22小时后;距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已经13又26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