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老师李的一堂课:只有心才能行动!
其实这就是常说的总分结构,具体到“钻石法则”的实际使用效果,如何做到“明知故犯”,当然需要仔细的思考和大量的练习。
借助这一规律,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心理学家李的心理学讲座。
我们知道,听过李老师课程的人都是好评如潮,这源于讲座内容来源于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咨询实践,知识和咨询的全面提炼成为讲座,这是李老师“好听实用”讲座的根本。
所以根据已经学习和即将学习的李老师的讲课内容,通过研究、模仿、比较,提高自己的自我水平,为自己学习讲课结构,了解课程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声明一下,这种模仿学习并没有得到李老师的认可,但据我所知,只要有利于提高水平,李老师只会敲打学习不够。
至于好的讲课效果,在之前的十次疫情防控公益课上,李老师都做了全面的示范,一次次被打。其模式类似于“钻石法则”:以好的引入为开头,以精妙的想法为主体,以作业或练习为结尾,整体目标和效果令人振奋。
心动也是心理咨询的有效目标和追求。
一、学习疫情期培训第一课,主题是情绪落地。根据实际授课内容,通过总结问题,对应钻石法则,分析李老师的课程是如何精彩的。
一、开头如何用三个问题引出一个讲座来达到暖心的目的?
如果用巧妙的假设觉得课程不好听,可以直接退群甚至退群,但要思考三个问题,即:
“你不听的理由是什么?”
“不听有什么用?”
“假设这不是公益课,需要收费,你还会来听吗?”
这个假设看起来很突兀,这些问题看起来也很突然。其实他们不仅是用问题吸引听者的心,更是作为主体部分的铺垫,留下伏笔。
这部分的核心点其实很重要,就是找到行为背后的情色动机才是关键。
二是主体部分,如何用案例故事展示咨询技术的使用?
建构一个电话咨询的焦虑求助者案例,一个初中数学老师,出门回家都不停洗手,害怕疫情的危害,至少打了5次公共心理援助电话。
在随后的咨询中,李老师使用了多个问题,顺利完成了咨询目标。当然,帮手不仅没有挂电话,反而特别满意。
"求助电话的接听者说了什么?"——求助者听不进去回答就直接挂断,然后让他介绍具体情况。
问求助者“你在听吗?”,问“你觉得我在听吗?”——要柔中带刚,目的是建立咨询关系。
不要让求助者牵着鼻子走——控制谈话的内容和方向。
“有问题打电话求助为什么不听?——对方的沉默创造了创造性的沉默。
帮工问能不能直接告诉他怎么做,又问:“你说这个有问题吗?”“你是数学老师。假设一个学生问你一个数学问题。你是直接讲答案还是引导解题过程?”-创造性沉默。
这个咨询基本上已经宣告成功了,因为已经基本建立了具有扩展意识的自我探索,可以讨论个体心理问题的根源、应对方式、防御机制等。后来提供一些技术就很容易做到了。
最后,辅导员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不是免费的,你还会打那么多电话吗?”——导致思考自我色欲的存在,作为作业。
这个案例故事到此结束,但李先生仍然抛出一个根本问题:
“我们如何有效地帮助人们自助?”
其实这正是心理咨询师反思的问题。在案例故事中,为什么求助者会挂掉前五个电话,而在李老师的案例中,不是挂掉电话,而是顺利解决了问题。为什么?
三、正文后续部分介绍一些咨询技巧,包括建立关系的五种技巧,控制谈话内容和方向的四种技巧,沉默的三种情况,重在目的轻于原因,落地技巧的运用。
第四,结尾部分。演示落地技术互动对话,布置思维作业。
作为半小时的微讲座,作为公开课可以延长到更长的时间,心脏效果保证更好。因为心脏问题的引入,案例故事的分享,意识重于知识的理念,提问技巧的高超运用,最后放松焦虑的落地技巧,自然收到不错的效果。
行动发自内心,行动发自内心!这是心理咨询的概念,也是一个好的讲座必须掌握的概念,但是知道不一定能做到,我也不用在这里唠叨了。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悖论!生活有趣,也许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