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来出生在哪里?

丁振来

丁振来,1949,河北乐亭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审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作品入选第四、六、七届全国书展,第四、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对联展。30余幅作品参加中美、中日、中韩、中新“国际书法交流展”。曾获“全军书法大赛”一等奖,“赛克勒杯国际文化交流书法大赛”二等奖,文化部第八届全国群星奖铜奖。

中文名:丁振来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乐亭县

出生日期:1949

职业: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主要成果:“全军书法比赛”一等奖

代表作品:《丁振来书法作品集》、《瑶体》书法。

轮廓

丁振来,1949,河北乐亭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审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丁振来业余爱好书法,他很努力,也很享受。擅长渭北,涉草。作品入选第四、六、七届全国书展,第四、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对联展。30余幅作品参加中美、中日、中韩、中新“国际书法交流展”。曾获“全军书法大赛”一等奖,“赛克勒杯国际文化交流书法大赛”二等奖,文化部第八届全国群星奖铜奖。100余幅作品散见于《中国文化报》、《书法》、《书法博览会》、《青年书法报》、《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报》等报刊,并作专题介绍。20多本书被邀请到屈原碑林、黄山碑林、郑成功碑林、威海碑林、蒲松龄碑林纪念馆等名胜古迹进行石刻。作品被收入《毛泽东诗词书画集》、《中南海书画集》、《中南海对联集》等典籍。传记已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词典》等十余部词典。数十幅作品被中南海、中央电视台、齐白石纪念馆、朱德纪念馆、美国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丁振来书法作品12对开本出版。丁振来曾担任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书法大赛、第一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第二届全国草书书法展、第八届全国书展评委。

学书之路

1949,河北乐亭县滹沱乡走马府村人。小学毕业后,他成了村里组织学习宣传的积极分子。但他总觉得自己的肚子“墨水浅浅”,想继续上学,甚至做梦做作业。也许是命运对他的眷顾。不久,恰好走马府小学缺老师,他又进了学校当代课老师。角色的转变让他感到压力,于是抓紧时间充实自己,不肯放下书。俗话说,一双漂亮的手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脸。他想写得更好,以免被人嘲笑。于是就在村里的老私塾张永泰老师手下练字。张老师也愿意教这个虔诚的学生,经常教他一些书法的结构和技法的知识,偶尔在他的作业上划几笔鼓励他。从此,丁振来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丁振来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喜欢做什么。他在课堂上对学生要求严格,课后组织篮球和游戏。孩子们愿意听他的。由于管理有方,一向混乱的走马府小学两年后被评为先进。1967,“孩子王”丁振来也被提拔为校长。除了教学和管理,他也没有放弃练字。在“谋反有理”的特殊年代,绝大多数古代碑刻、名家字帖都被烧成了“四旧”,在书店很难买到。于是安连忠校长和胡各庄小学的孟宪贵老师,字写得好,成了他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在和同伴等人去镇上做生意逛街的时候,丁振来重点看了这些当地书法家写的匾额和对联。在镇会议室,丁振来看着他们写的毛主席语录,手抄下来,回家后一遍又一遍写在纸上。在他眼里,这个黑白的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和多变。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为了写得顺眼漂亮,而是爱上了书法这门艺术,而且越爱越深,无法自拔。

丁振来并不满足于家乡,而是想开阔眼界,到外面去。恰好邻村一个老师的老公在北京“海军大院”当指导员,刚好去乐亭1970征兵。老师跟丈夫提到,丁振来想当兵。指导员下去调查,发现丁振来身高一米八,精神很好。他不仅有能力,而且文笔也很好。于是他决定:我要这个兵,他在我们连队当文书。于是,年仅21岁的丁振来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海军战士。

丁振来回忆说:“解放军是培养人的大学校,北京是人文底蕴深厚的大都市。从小学校长到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是我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找到了实现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的支点。”

两卦切入,碑学的深层追求

入伍后,丁振来走进“海军大院”,很快就以其漂亮别致的笔法引起了部队首长的注意。先是被分配到海军司令部当文书,后升任排长,担任海事局宣传干事、副局长、政治部主任。他热爱本职工作,积极组织演出,办黑板报,办展览,活跃了部队的业余生活,赢得了首长和战士的好评。但他业余时间的兴趣是书法,因为没有什么比书法更让他着迷了。

丁振来在京的第二年,即1972年,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刘炳森先生。30年后,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面:骑着自行车去故宫博物院,把家乡的几斤土特产送给老师时,他一点也不紧张。刘炳森先生说:“我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带给了我的大哥。你在吃什么?”刘炳森先生爽朗的笑声和谦恭随和的学者风范拉近了书法家和军人的距离,他来时的紧张感顿时消散。从现在开始,每隔一段时间,丁振来就会拿着作业让老师点评。而刘炳森先生每次都热情地给他讲解一些结体书写、钢笔书写、水墨画、构图的知识,叫他扎扎实实地临摹古代的名家碑帖书法,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为我们所用。

文革时期书店几乎没有字帖。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丁振来有一段时间对所见所闻都很着迷。有一次他去荣宝斋,发现了一份云南出版的龙脸碑。据《辞海》记载,此碑竖立于南朝宋孝武帝明二年(公元458年)。清道光年间,阮元对云南吕梁进行了凉访,俗称“大爨”。康有为曾在《易洸周爽谈》中说:“炎龙碑是强茂最美的碑”。帖子上原本的字体让他眼前一亮,很符合他对苍劲潇洒审美的喜爱。他毫不犹豫地买回了家里的字帖《炎龙碑》,日夜陪在身边潜心研究。此后,他参观了东晋名帖《宝碑》,俗称“小爨”,被康有为称赞为“古朴厚重,古色古香,奇形怪状”,丁振来也很喜欢。

此时,丁振来感觉到了眼前的阳光,心中豁然开朗。这不就是我所追求的书法境界吗?从接触“两个线索”开始,他开始放弃“全方位”的松散状态,调整自己的思维,决心以“两个线索”为源头和借鉴,深挖传统,聚焦渭北,走出一条个性化发展之路。

丁振来走上基于“二卦”的攻碑之路,也深受晚清国学大师康有为的影响。康有为曾精辟地概括了南北、卫北的“十美”,提出“惟南北、卫北可通古今”,“凡卫北可取其一,皆成人”,并将龙脸碑比喻为“轩辕古圣,头上悬冠”,列为“诸神之首品”。这是丁振来取经碑,选择“两块”法的理论依据。多年来,他勤于“二爨”研究,刻苦学习。仅《颜碑》就被精心抄写了200多遍。

龙脸碑之所以难学,主要是因为它结合了正统法和官法,沉稳,活泼,多变。为此,丁振来在笔法功底和塑写功底上下功夫。他在写作时,以简单的“小爻”为参照物,着重理解和把握“大爻”的特点,如略细长、用笔多占边、奔放多变等。为了滋养“六爻”书法的创作,丁振来将“北碑”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整合和研究,游走于刚健铿锵的“龙门二十品”、率真不拘的“墓志铭百篇”和险峻狂野的摩崖石刻之间。契合自身脾胃者,常现,反复现,直接取精;如果你不同意,那就尝一尝,探究其原因。为他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80年代后期,丁振来的“爻”字书法频繁出现在各种展览中。方圆的作品,以方笔为主要题材,充满了和谐,刚劲有力,雄浑飘逸,赢得了名家的赞誉,引起了书坛的关注。此后,他的大量“身体”作品成为全国重要展览的一大亮点。尤其是他手书的《梁漱溟传》,高2.5米,宽6米。它雕刻在山东邹平黄山梁漱溟墓前,气势磅礴。

两位老师,学书本,做榜样。

当丁振来谈到他对书籍和经典的研究时,他总是想起刘炳森先生。他说,冰森先生是把自己从“写”的状态提升到“书法”高度的引路人。这些年来,老师除了求教,每次来求教总会给他一个字做参考,不经意间收藏了十几本宾森先生的作品。他在抱怨宾森先生生病住院时,以各种理由从未去探望过他,眼神中充满了忧郁和愧疚。

另一位对丁振来有重要影响的老师是当代书坛巨匠启功先生。回忆起和凯老交流的场景,丁振来依然历历在目。

1991年夏天,丁振来和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的童伟谈起启功先生时,表示希望这位德高望重的书圈老前辈来“海军大院”一游。第二天,童伟先生打来电话,转达了凯老对海军官兵的敬仰之情,说他虽然刚刚心脏病发作出院,但还是要去一趟“海军大院”。行前,书协的同志再三叮嘱我不要让老人写,免得累着。79岁的凯老如期来到“海军大院”。他一落座,就问正在忙碌的丁振来:“你有纸吗?”文房四宝准备就绪,开老一边说笑,一边兴致勃勃地写了一首诗:“扬帆万里破长风,海上干城将是天下英雄。我业余时间在临池书画,不比金凤。”墨迹落下后,引起一片掌声。

1993年的一天,丁振来拜访了七公的家。一进门,正好赶上齐老在专心抄写古文字。这一幕使他大为吃惊,他心想:“你学老学富,为什么要当抄写员?”?看到丁振来的心思,老人赶紧开玩笑说:“丁同志,你会写字吗?”如果你写了,你必须被张贴。这就像唱戏一样。只要唱一天,就要时不时的吊嗓子。"

1995,海军将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美术、书法、摄影展,想请启功先生为展览做标记。时任天津市测绘院政委的丁振来受托回京看望凯老。当时,老人正准备吃午饭。听丁振来说明来意后,幽默地说:“你的事急,我就先不吃了,马上给你写信。”于是他摊开纸,写了一个五尺的展板。

启功先生重义轻利、平易近人、豁达开朗的人格和品德对丁振来影响很深,齐老的鼓励让他终生难忘。

有一次,齐老无意中看到丁振来写的电话记录,很高兴。他分别打电话给时任中国书协秘书长的童伟和办公室主任乔仁和,说:“丁同志的字写得不错。请告诉他,他必须继续努力。”还有一次,故宫博物院的领导和专家在凯的家乡见面。凯老当场称赞丁真说:“丁同志的渭北很活泼!”被老严学习表扬是一种荣誉。在多年的交往中,丁振来受到了老人们丰富的学识和教养的启发,用高尚的品格净化了自己的灵魂。为此,他在不同场合反复感叹:“先做人再写书,有建树的老先生是我终生的楷模!”

两种追求,品格与艺术的统一

采访中,听到丁振来的“二八”准则,觉得很有创意,产生了兴趣。对于丁真来说,这是一个他从不示人的规则,那就是把80%的时间花在做好书法上,20%的精力花在学习书法上。

作为* * *和中国的当代人,丁振来通过30多年的努力,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海军大校。他认为爱好终归是爱好,做好本职工作是革命军人的天职。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一准则,体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能够冷静地处理工作和书法创作中的各种矛盾,实现互助。军人果断、干练、豪迈、质朴、率直的气质滋养了他豪放宽广、气势磅礴、苍劲潇洒的书法风格;传统艺术的浸润和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对他的军旅生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部队,无论是在海事局、天津测绘院还是海军军事研究所,他的出色表现总是受到官兵的称赞。

有得有失。当他提到他的爱人和孩子时,他心里有一种负罪感。读平板需要时间和良好的心情。很多年了

拜托,我爱人下班回来,总是一个人承担所有家务,不让他分心。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孩子一日三餐,大部分由爱人照顾,可以腾出时间专心书法创作。

在《海军大院》中,丁振来的成人之美成为一段佳话。他说,书法艺术本质上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宣泄,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人格风格的直接反映,也就是所谓“书如其人”。丁振来坚持自己的话和做法。每年年底是他最忙的一天。在此期间,海军司令部及其下属单位的一些老兵总是向他索要墨宝,丁振来每次都慷慨解囊,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中的一些人把丁振来赠送的纪念品作为回国后打开求职大门的敲门砖。他对此总是一笑置之,说:“我的作品并不珍贵,只要对老兵有用就行。”在笔者采访丁振来期间,不时有海军基层作家或外省市青年书法家打来电话,请他帮忙办展。作为《中国书法》杂志的导师,中国书法协会培训中心的教授,他总是热情接待,悉心指导,从不摆架子。作为丁振来的追求,书法和他的军旅生涯一样,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闪亮部分。现在他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书法创作中去了。对于丁震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有足够的时间展示自己的爱好更幸福的了。他准备静下心来,回去梳理审视自己,重新学习认识传统,弥补理论的不足。同时,我们将继续参观过去参观过的碑刻,在“温故而知新”中推进“古风”书的创作。此外,是为了深化已经开始的草书创作。现在的人多取金、唐、宋、元的草,是甜的。丁振来的草书是从魏碑传过来的。他将以此为支点,将狂奇崛起的“二件式”品质与飘逸的“二王”草书风格相结合,达到既古老又充满书卷气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