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监狱”?
清风不识字,为何翻书?
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清朝的文字狱,我们的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为了更好的禁锢人们的思想,统治阶级除了人为制造文字狱这样的世界悲剧还能做什么?
文化大灾难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落后。谁能说这些不是阻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原因?
文字狱,顾名思义,是由文字引发的犯罪。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对专制统治的考验往往用“有影响嫌疑的言词”来罗列罪状,滥杀无辜,以此来肃清异端,约束思想,维护专制统治。历史上,因书写而定罪的案例屡见不鲜,而且数量之大,株连之广,惩罚之残酷,尤其是在清代。文字狱一词来源于清朝。
清代文字狱是在政权基本稳定后,随着统治者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的加强而产生的。始于康熙,发展于雍正,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乾隆时期,不仅文字狱的定罪范围超过了康雍时期,而且案件数量也增加到康雍历代总数的数倍。特别是乾隆查抄上交禁书期间,各种文字狱层出不穷,数量剧增。
清代出现了许多文字狱,有其特殊的历史因素。李自成推翻明朝,吴三桂率清军入关。后来大清统一中国,对渔民有利。按照汉族的传统观念,清朝统治者是带着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这就叫“甘昆重复,陈箓在中原”。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正统思想,是清朝统治者无法靠武力赢得的。汉族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反清意识体现在明末清初的各种著述中,流传甚广,影响深远。这无疑是对清朝统治者的潜在威胁,让他们坐立不安。雍正帝曾说:“有许多人从来没有继承过异姓,前朝的祖姓都臣服于后代。他们从来没有像本朝这样奸淫百姓,冒充朱姓,震动人心,如果是这样的话。”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害怕对汉族的反清思想不严加防范,打击不力。他们在乾隆时甚至发展成病态的怀疑和恐惧,决心彻底湮灭汉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与满族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的非当权者的矛盾和斗争交织在一起,与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压迫的阶级斗争交织在一起,这种斗争在清初最为激烈。顺治至乾隆年间,文字狱案件约160件,其中大部分或反清,或因罗志蓄意反清罪名而锒铛入狱,清楚地表明了清代文字狱的特殊历史背景是民族矛盾和斗争的持续。
清朝统治者试图加强他们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统治,同时吸引各民族的上层阶级成员。统治者大力提倡朱成的理学,并积极诱导其思想。为此征集了一些理学家,编著了《自然的本质》等书籍,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企图普及理学中的“忠”“孝”思想,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麻痹人们的斗志。对不利于其统治的思想、言行进行严厉钳制和残酷打压。凡是文字作品,只要清朝统治者认为其侵犯了君权或妨碍了自己的统治,就被视为“犬吠”、“异端”、“抗命”,必然导致牢狱之灾和重刑的兴起,往往一案涉及数百人。
1663年(康熙二年),发生了一件整个清朝罕见的文字狱灾案——庄史明监狱。庄家是浙江湖州有名的富家。他本人是个盲人,对历史了解不多,但“左丘是个盲人,已经不会普通话了”的想法让他备受鼓舞。我也想向左丘明学习,做一部传世的历史著作。于是他出钱买了一本明末朱国桢写的未完成的《明史》,又招募了当地有志于编纂明前史的人才,补写崇祯朝和南明的历史。谈到南明的历史,他依然信奉南明的正统。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书中还提到明末女真与明朝的关系,这是清朝统治者极为忌讳的。《明史》出版后,因受贿被革职的知县看到后,买了一本书去恐吓庄的父亲,此时他已经死了,但被推了回去。这是因为庄的父亲已经买通了政府,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吴之荣一气之下起诉了中国政府。清廷自然高度重视,严查。庄根据大逆不道的法律被斩首处死。70多人被杀,数百人被流放到边疆。
1728年(雍正六年),湖南士人曾静、张西策动掌握兵权的四川巡抚岳钟琪叛乱,引发了吕留良案。作为雍正年间的第一大案,吕留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浙江石门人。在他写的许多诗歌和日记中,都有大量关于防暑的激烈言论。他在选科举墨卷时,充分发挥儒家“防外夏”思想,阐述民族大义,自然有反抗清朝民族压迫的一面。但他没有把“夷弟”当人看,甚至当动物看,未能摆脱大汉族主义的错误立场。在《文选》中,主张先区分“华”与“义”,然后再谈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区别大于君主和大臣的关系。”曾静读了《吕留良选》的杂文,从《防夏》中提出清朝入中原是“义帝窃天”,进而引发了实际的反清行动。吕留良早逝,及其弟子张西受其思想影响,列举了九条罪状,力劝岳飞后裔四川巡抚岳钟琪反清。结果,岳钟琪向法院通风报信,将吕留良的家人、导师和其他相关人员定罪。死人被宰,活人被砍头,牵连者被杀或被流,或被送去做苦役,轻者也被杖责。次年九月,清廷将陆、严、曾、沈等人所写的书,以及他们的讲话稿和以前的敕语,汇编成册,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作为警告。并让曾静、张西亲自到东南各省高校宣讲,当众认错,以消除东南各省文人的反清情绪。
到乾隆中期,形成了文字狱高潮。1750,曾轰动一时的伪造孙家干手稿案。孙家干先后在中央和地方担任要职,如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湖广总督等。,并以敢言敢谏著称,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7月,江西乾宗陆绿生与驻军刘世达合谋,编造了一份诬告乾隆皇帝的奏章,由孙家淦代笔。陆和刘的意图是煽动人心,制造舆论,阻止乾隆皇帝的第一次南巡。到1751年6月,假稿传到云南时被乾隆皇帝发现。由此,全国范围内开始了追查假稿作者的活动。结果在18的各省流传,连统治阶级的上层都参与进来了。尤其是在湖广和江西。到了1753年2月,乾隆皇帝觉得再追查下去得不偿失,下令处死陆绿生和刘世达,停止追查假文稿,草草结案。
乾隆皇帝接受了假文稿案的教训,决心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于是,查办禁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坚决展开。禁书范围之广、年代之久,历史罕见。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到四十八年,短短七年间,记载的文字狱多达五十座。这是清代文字狱乃至中国古代文字狱史无前例的高峰。
乾隆四十二年,江西新昌举人王希厚修订《康熙字典》,因没有对乾隆皇帝“李鸿”这个名字进行分析和褒扬,被判“大逆不道”罪。海城总督请王希厚升官功名。乾隆认为处罚过轻,指控海城窝藏罪犯,拟将其斩首,所有使节被革职。四十三年,东台县令奏报,当地举人徐树奎写了一些诗,如“大明天子再相见,把锅搁半”,“明代,一举震京师”等。乾隆皇帝认为他的诗有“兴明去清”之意,下令屠戮隗及其子怀祖的尸体,将他的孙介敬正法,其诗毁于一旦。当地的诸侯陶艺和其他人甚至坐在一起,放置沉重的书籍。为许作序的礼部尚书也惨遭屠戮。
由于文字狱过于严酷,很多文人“以文为戒”,怕一不小心触犯禁忌,所以不敢写诗或散文。即使写出来,也是言不由衷,不知所云,晦涩难懂。乾隆年间,御史曹在一篇文章中说:“自1990年以来,小人...经常怀恨在心,攻击诗歌,用有影响力的话语批评文字。有熟悉风声的事,许多人穷,或累师生,牵连亲友,身败名裂。”这就是当时恐怖的现实。
清代文字狱是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在思想文化上确立君主专制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场文字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历史进入18世纪,西方国家纷纷挣脱封建制度的枷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政治、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但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现实原因,我们仍然顽固地关闭了与西方交流的大门,狂妄地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使用文字狱这种极端手段消灭异端,禁锢思想,控制言论,维护封建统治。直接和人为造成了整个社会的落后,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地位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