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
南华寺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由草西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赵玲宝塔、六祖殿等建筑组成。现存建筑,除赵玲塔和六祖堂外,均由高僧旭云经过1934重建。六祖慧能在此创禅,是禅宗祖庭。1983年,第一批南华寺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寺庙。
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田亮监狱元年(公元502年)。据史料记载,印度高僧三藏智乐从广州北上,于1998年途经曹溪。他建议在这里建一座寺庙,因为他“舀水喝了,闻起来不一般”,“环顾群山,爱上了奇妙的景色”,“看起来像是西方世界的一座山”。坐了三年牢后,寺庙建成了,梁武帝给它起名叫“宝林寺”。后来先后改名为“中兴寺”和“法身寺”,并于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宗赐名“南华禅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
南华寺现在的格局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建的。它由时任粤西北绥靖公署主任的李汉魂出资,由著名僧人徐烨主持。花了十年时间建造了243座寺庙和690尊新雕像,使南华寺成为广东省首屈一指的佛教圣地。目前,全寺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寺庙建筑保留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呈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从正门进入,依次为草西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赵玲宝塔、六祖殿、张坊室。大雄宝殿内有三尊高达8.31米的镀金大佛,四壁罗汉彩塑500余件,均为艺术珍品。六祖堂里供奉着六祖慧能大师、寒山大师、丹田大师。左右壁上新嵌二十九块石刻,上面根据禅宗经典记载,刻有南岳淮让、百丈淮海、密卷灵佑、阳山惠济、临济奕譞、曲门文彦等二十九位慧能继僧的画像。寺后右侧有一口老锡泉(俗称九龙泉),终年清冷。据说当年的六祖慧能曾在此洗袍,苏轼曾为其题写了卓希全的碑文。泉前有九棵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松,高40余米。据专家考证,这是世界上最高的水松,树龄超过500年。南华寺内有六祖真身、唐元明圣旨、千佛袍、清代大藏金、铁铸观音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300余件。
古往今来,南华寺因慧能在中国佛教史和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而吸引了许多人。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在一首写给友人的诗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深深的向往:“水闻曹溪口,目如古佛衣净,不作香来江南。这具尸体在哪里?””南宋的民族英雄曾写道,“自古谁不死于人生?以丹心为史镜的文天祥,也写下了《望南国》这样真挚动人的诗句:“北行千里,忘西忘东。”去华南旅游就像做梦一样。佛法知几尘,苦与我同。有形的终将消亡,但真空不会消亡。笑曹和坐在门前。“在现代,许多著名的社会人物也曾来这里观光。1924年,孙中山在韶关发动第二次北伐战争时,与谭艳、刘成渝、许世英等一起前来。当时政务、军务异常繁忙,并捐银元给寺里,叫他打理寺里的一切,保护文物,供后人瞻仰。
南华寺最珍贵的文物是被称为镇山之宝的六祖真象。六祖像供奉在六祖殿。坐像高80厘米,六祖蹲坐。腿脚扎在袈裟里,双手合十在腹前做一个姿势。头部挺直,面向前方,闭着眼睛,脸薄,嘴唇略厚,颧骨较高。南华寺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内雕刻的500罗汉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宋代雕刻的500罗汉。千佛袈裟是唐代传下来的稀有刺绣。丝绸的底部是杏黄色的,上面绣有1000尊佛像。所有佛像都是坐姿,双手持、接、说、合掌。嘴巴、鼻子、眼睛和发髻清晰分明。用金线绣出图像,再用蓝色、浅蓝色、朱红色、黄色丝线衬托,再绣出蓝色背光。被十二条栩栩如生的龙包围着。据广东省博物馆专家考证,此袈裟是唐中宗赠给六祖慧能大师的。
2001年6月25日,南华寺作为明清古建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