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试教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点燃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问“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上过多的问答,往往会让学生缺乏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表面上看热闹,实际上学生处于认知和思考的低层次。
答案完全由老师掌控。有时候,不自觉地,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他们仍然会不安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匆忙地加入个人评论,影响学生个人思想的表达。
3.等待的时间太短了。学生回答问题需要时间,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停下来,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维状态。
4.不注意使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教师不仅要会提问,还要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这样才能捕捉到可利用的生成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于“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能达到预期目的;有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效提问;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生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编写教材要“易懂、透彻、全面”
这是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能否真正做到“深入”,是每个老师都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教材的学习要达到“理解、渗透、转化”的目的。
“理解”就是理解课本。学生只有理解了教材,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本的,才能用“什么”和“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延伸问题,学生可以用“你怎么看”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和探究。
“透”就是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融会贯通、融会贯通。
“文化”是指我们不仅可以站在老师的角度,也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和感受学生的学习。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才能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让学生做“真实”的准备
老师常说,“备课时,老师不仅要准备教材和教法,还要准备学生和学习方法。”
所谓“实”,就是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度,让提问更有效果。
比如,笔者针对初三数学第五册教学中存在大、小可能性的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可以巧妙的体现出可能性的大小。很多同学第一次没听说过被认为很简单的成语,更别说和数学有关的了。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找一些同学,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最后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要问成语的内容。最后一节课,同学们流畅地讲解了成语的内容,同时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课后,很多同学对这个环节印象深刻,想在老师讲完后再讲。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
思考来源于怀疑。一般老师只看到让学生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对还是被动的。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探究问题,是一种要求更高的训练。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再次怀疑,然后鼓励和引导他们质疑和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很自然地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么这种现象就极不正常,恐怕真的“有问题”。对任何一道数学题的理解,永远不可能保持在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低、难易之分。换句话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这个问题体现了一个老师的教育理念。似乎只有顺利的课才是好课。这种课堂上的“圆滑”其实只会培养出书生气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堂上的这种“圆滑”也会让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勇于提问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1)转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培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给学生创造思考、思考、提问的机会。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中创造提问机会,还要让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真正利用这段时间,而不是走过场。为了让学生提问,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示范提问。比如二年级课本学过“角的认识”,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没问题”。真的没有问题吗?“我们来问一个问题”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经过讨论,我们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没有长度,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角度的大小取决于两边的张开程度。教师示范从学生的角度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提问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无论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首先应该充分肯定孩子提出问题的勇气,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自己解决问题或请其他学生回答。对于有创新性的问题或独到的见解,既要夸他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夸他善于提出问题,夸他提出问题的价值,从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深入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提问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对提问有安全感,越来越爱提问,越来越会提问。对于学生的回答,学生要谨慎使用“很好”、“很好”、“不不”等习惯性评价。这种评价过于强调对错。时间长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老师想要的东西上。学生可以适当地使用更中立的、接受性的或探索性的评价。例如,“哦,这是一个合理的想法。还有其他想法吗?”“这个主意不错。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好主意,但是学生怎么知道……”鼓励学生满足需求,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注重提问技巧,不断提高提问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