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理论是什么?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教育公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客观差异导致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应强化基础教育的公共产品地位,加大政府投入,重点关注农村义务教育,同时努力提高教师素质,转变观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促进农村学校的合理布局。
关键词:教育公平互助* * *同阶层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层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融资、发展理念落后等主客观因素,对教育与经济增长的本质关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且差距仍在扩大。比如,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无法享受与流入地子女同等的优质教育。农民工的孩子只能在条件差的学校上学,或者必须支付高额的借读费才能进入更好的学校。这给并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了教育起点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长期以来导致资金投入优先于城市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被城市重点学校独占,导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城市之间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就业率等方面。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虽然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政策也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的财力差异直接导致了地区教育资源的分化。学校之间的重点与非重点的划分,择校费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富校与穷校的校际差距。近年来,一些学校实行了政府资助或公共资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倾向于投资富裕地区,而贫困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从而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而且随着学历水平的提高,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以人为本,以农为本,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投资者,理应承担主要责任。和谐社会不仅是物质生态和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和谐人的形成有赖于和谐教育。我们应该追求教育投资的平衡和增长,以现代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对弱者的补偿。
2006年9月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首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在差异巨大的现实中,必须依靠政府的补偿性倾斜政策,特别关注弱势地区和弱势人群。同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根本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兴产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直接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成为新经济中的穷人。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充分发展农村教育,才能使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通过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质资源享有,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取得更大的办学效益。同时,通过城乡学校的互助,可以开阔当地农民的视野,改变落后的观念,使学校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我国的人口结构来看,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建设新农村需要科技支撑。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中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也是资本,是广义资本的一部分,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资本积累不仅包括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人口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教育来进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源泉。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以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当我们投资农村教育,实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时,可以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地位,通过增加农村教育投资解决WTO限制的农产品补贴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加强教师工作考核。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大胆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比如,政府要牵头建立动态的、最新的管理人才储备,改变农村学校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现象。校际间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学习各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每年选派管理人员到双方学校挂职培训,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发挥特色名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将其优质资源辐射到城乡和区域学校。
同时,要转变办学理念,进行新课程改革,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各类职业教育。其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培养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师,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教师素质是教育的基础,但目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课改。应充分重视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通过政策鼓励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推进教师交流制度,选派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挂职,向农村学校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展项目示范,举办教学研讨会,宣传偏远地区农村教师落后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教师备课、学生练习、视听资料等教育资源。并通过校际团队研讨、教师课堂、专家点评等方式,充分发挥城市学校的引领作用,优秀城市教师与农村学校青年教师结对子,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同时,应鼓励教师参加学术培训,吸收最新的教育信息。而且要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放宽职称评聘条件,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农村学校举办优秀活动。
农村普遍缺乏教师,师生比太小,教师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师生比,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第三,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利用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等多种手段扶贫,每年帮助一定数量的农村贫困学生。城乡学校互相帮助* * *在同一机构内制定结对计划,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组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 * *通过校际互动机制参与信息交流、教研观摩、师生活动。在互助小组内部,以科研为龙头,推广教育理念,建立师生结对互助,规范学校的结对互助行为,保证互助行为的可持续性。建立专项基金,奖励生活困难、成绩优异的农村学生,构建城乡一体的德育网络,让城乡学生都能接受教育。同时,加强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确立其文化个性和特色。最后,全面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通过相对集中的教育投入,可以提高农村学校的建设标准,集中农村有价值的优秀教师,改善学校教师结构,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取消规模过小、分布分散的学校,促进学校布局合理化,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改善过去教育投入分散等诸多弊端。[网上文本]
参考
【1】王斌泰。努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求是,2003 (19)
[2]赵泽碧。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探索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探索,2006 (3)
[3]汪清桓。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大命题[N]。光明日报,2005-6-27
[4]庞。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