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铸就军魂】蓝天蓝天

把诗写在蓝天上,把身影留给白云;把真心献给人民,把温暖洒向山川。邢淑华,中国当代人,1965参军,1966开始飞行。她是中国第三代女飞行员。她和蓝天打了34年交道,在全国各地安全飞行近5000小时。她先后完成科研试飞、演习、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54项,4次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多次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下图是邢淑华和战友在一起,左二是邢淑华。

透过邢淑华的人生经历,你会感受到她的钢铁双翼是在中国的碧海蓝天中,在生死的雷电风暴中锻造出来的。30多年来,她在蓝天上留下的轨迹是那样清晰而辉煌。

曲目之一:向往军营,蓝天写诗。

1965,邢淑华刚刚16岁,即将初中毕业。年轻时的邢淑华想象力丰富。一天,学校邀请中国第二批女飞行员黄碧云做报告。穿着军装的黄碧云看起来容光焕发。她讲述了中国妇女在* * *生产党的领导下翻身解放,进军军营的故事。在党和军队的培养教育下,如何克服困难,冲破阻力,飞上蓝天。黄碧云优美的语言深深打动了邢淑华的少女心,她久久不能平静。从此,她下定决心要当一名军人和飞行员!

说来也巧,不久学校传来招收女飞行员的消息,邢淑华非常兴奋。但在现实面前,邢淑华不禁有些失望。因为,起初,在高中生中只招收女飞行员。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没有一个高中生合格。部队领导决定扩大招生范围,招收初中毕业生,邢淑华又看到了曙光。体检时,邢淑华五关斩六将,每一项都顺利通过,但转椅和高压舱测试时却反复数次。最后医生认定,邢淑华头晕不符合标准,但大脑清晰灵活,只要努力就能达到一名飞行员的标准。至此,邢淑华悬着的心才松了下来。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飞快地跑回家,向父母报告了这个好消息。但是,并不是她的父母不支持她,而是担心她的健康,更为女儿难过。他们认为邢淑华平时在车上晕乎乎的。她怎么会开飞机?然而,不满于自己愤怒的邢淑华带着仅有的五毛钱和几件洗漱用品来到了部队。已经34年了。

当邢淑华第一次踏进航校的大门时,就像踏入了一个童话世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然而,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刚开始学飞的时候,因为不适应空中的生活,感觉晕机呕吐。为了适应环境的气味,邢淑华在身边放了一个装有燃料的小瓶子,把燃料滴在衣服和枕头上。为了克服头晕,每次上体育课,她都会比别人多练,坐在梯子上打滚。吃完饭,大家都休息了,她还是会在梯子和滚轴上练习。经过长时间的坚持,连坐车都头晕的邢淑华终于克服了头晕呕吐。为了练习视线转移,严冬的哈尔滨,她站在风中飞驰的货车上,目不转睛,脸上挂满了冰霜。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1966年6月1日,17岁的邢淑华终于严格按照飞行教程的要求掠过天空,然后顺利起降,得到了航校领导的赞赏,成为50多名学员中第一个单飞的飞行学员。

曲目二:危难中不动摇,愿以忠诚铸就军魂。

“沧海桑田,方能显出英雄本色。”作为飞行员,最忌讳、最担心、最害怕的就是飞机在飞行中发生故障。飞机出现故障时,及时调整心态,面对逆境保持冷静,果断处理,转危为安,是一名合格飞行员的过硬本领。

在邢淑华34年的飞行生涯中,飞过6种型号的飞机,但国产的运-5、运-7、运-8飞机飞得最多。她经历了54次急难险重的任务,危急时刻冒着生命危险转危为安,展现了高超的飞行技术。

65438+五四,0977,青年节。刚满28岁的邢淑华作为机长,带领机组前往云南执行人工降雨任务。早晨机场上空积云较多,偏北风4 ~ 6级,能见度10 km。飞行区上空散布着大片积云。从安全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天气对飞行是危险的。但人工降雨需要这样的气象条件,更何况灾区人民急需雨水来缓解旱情。

9点整,地面指挥塔下达起飞命令。邢淑华将飞机顺利飞到预定空域,开始自西向东撒催化剂。在邢淑华和剧组的共同努力下,播种工作进展顺利。当任务即将结束,飞机在180掉头向西返回时,天气发生了巨大变化。相隔100多公里的积云突然合拢,黑云像怪物一样向飞机扑来。船舱渐渐暗了下来,四周一片漆黑。此时,只能靠仪表飞行。飞行员都知道积云是一种带电的云,是飞行的大敌。只有降低高度,才能找到飞机降落。此时耳机里传来的消息令人心寒:吴圩机场关闭,宁明机场关闭,田阳机场关闭...向北看,桂林机场根本过不去。此时,周围的光线越来越暗,无线电指示大幅度摆动,机舱外闪电闪烁,飞机像是波浪上的小船,剧烈地起伏摇晃,飞机危在旦夕。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飞机坠毁...

在与死神的搏斗中,作为队长的邢淑华异常冷静。为了稳定大家的情绪,她及时告诉机组人员和所有战友:“没关系,大家听我指挥,飞机会安全着陆的。”与此同时,邢淑华报告了机组成员在田阳机场降落的决心!

此时燃料即将耗尽,飞机周围的积云没有变化。面对这场生死较量,邢树华只有一个信念:救战友和飞机的命!

很快,飞机终于穿过云雾抵达田阳机场。但由于连续的厚云飞机无法下降,只好在云层中来回穿梭。就在飞机向西摸索200公里的时候,奇迹终于出现了,云层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可以看到地面的云洞。邢淑华清楚地知道积云是多变的。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我们可能会永远失去安全返回的机会。邢淑华镇定地驾驶飞机,左压40度,一头扎进云层,在失去罗盘的作用下目视飞行,顺着蜿蜒的山谷,直到他们的飞机平稳地降落在田阳机场,大家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下来。这时,天阳机场上空下起了倾盆大雨。邢淑华走出机舱时,等候在那里的部队首长上前握住飞行员的手说:“谢谢!谢谢大家!”

这次任务大大缓解了广西部分地区的旱情。邢淑华和船员冒着生命危险为灾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表彰。这次飞行非常危险。当时地面已经做了最坏的准备,包括找到飞行员的遗体。其实像这样的危险,邢淑华遇到过很多次,每次都是她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轨迹三:轻名利,重事业,终身奉献航空。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地方航空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军事飞行员,尤其是大型飞机的飞行员,成为地方航空公司选择人才的主要对象。当时一位热心的战友向厦航推荐了邢淑华,待遇诱人,而且保证解决邢淑华和妻子两地分居的问题。

就在这时,陆军航空兵管理局急需飞行员的信息也传到了部队。邢淑华利用休假时间,来到北京陆航管理局某机场,查看这里的情况。当时陆航刚刚成立之初,条件相当艰苦。那天刚下过雨,机场位于一个洼地,道路泥泞,周围杂草丛生。士兵们在这里编了一个顺口溜:远看像农场,近看像牧场,仔细看就是卢航。

面对这样的场景,邢淑华没有退缩。她首先想到的是军队的需要。她决定在陆航最需要人的时候为其工作。

1991年,邢淑华毅然来到陆航八中队担任副中队长,开始了新的事业。她说,我想在航空事业中给我的飞行生涯划上圆满的句号。

随着陆航的发展,她的中队扩编为飞行大队,她担任队长。当时人员和装备都在增加,但飞行队伍参差不齐,老同志体弱多病,年轻同志不成熟。而且大队人员大部分是从其他单位调入的,大部分需要改装。所以尽快修改训练,培养新飞行员,是她最迫切的任务。邢淑华从建章立制入手,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一边做好从外地调入飞行员的改装工作,一边抓好新学员的飞行。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改装的飞行员和带出来的学员一批又一批,经过她培训改装的飞行教员有十几个。她说,看到自己培养和带领的一批批飞行员成为飞行的中坚力量和航空事业的建设者,她感到无比自豪。新飞行员的快速成长,极大地缓解了人员断层的压力,为陆航的航空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队建设呈现出崭新的局面。1997年底,全旅荣立集体三等功。

轨迹四:苦练好飞,关键时刻大显身手。

陆军航空兵成立十周年举行大型汇报演出。军委首长来观看了演习。当浩浩荡荡的飞机编队通过主席台时,观礼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件事要追溯到1996年的春天,当时航局成立十周年的筹备工作刚刚提上局领导的议事日程。负责此次演习的陆军航空兵管理局副局长王德荣多次考虑运输机能否参加大规模编队。这项工作非常准确和及时。当时陆航只有三架运输机,没有三机楔队飞行的数据和资料,也没有三机楔队的先例。而且两架飞机速度差超过100公里,100%的上座率都无法保证。

这时,王副主任把运输机参加演习的希望寄托在大队长邢淑华身上。面对老首长的期望,邢淑华感到更有责任。她想:陆航十周年演出是对一只手臂的考验,没有运输机也要参加。基于她多年的飞行经验,她认为虽然困难重重,但飞行绝非不可能。在她看来,云起和运八的“销”字形最合适,“我”字形只能跟随飞行,不能楔形飞行,这样运输机的气势就无法展现。并表示如果我参加,就一定能完成任务。根据邢淑华提供的信息,该局负责人迅速作出了参加运输机大编队的决定。

邢淑华立即组织人员做好演习准备,迅速拿出飞行计划,进行飞行演练。试飞的时候,总有一架飞机飞得不好。第一次她转到杨村,就坏了。她顾不上休息,冒着酷暑投入到紧张的故障排查中。飞机恢复正常后,她立即飞回部队。这时,军队的飞行结束了。按照计划,明天将进行编队训练。为了不影响演习,她坚持参加了第二天的训练,但这才知道演习要下马了。眼看自己精心准备的训练成果就要下马,她急得顾不上多了。她立即要求团长恢复合练。在她的真诚要求下,恢复了“别针”形状的飞行训练。但因为原计划已经取消,她立即赶到外场与大队人员协调,重新安排飞行计划。

经过一个多月的飞行训练和联训演练,三架运输机配合默契,时间准确,确保了陆军航空兵管理局庆祝成立十周年大型编队飞行训练任务的顺利完成。

陆航大学航空机队的飞行表演只有几分钟。为了确保这几分钟万无一失,邢淑华作为负责训练的队长,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让飞行训练有高质量、高水平,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飞行训练中。从训练开始,她白天就在烈日下泡在外场。在空中飞行时,驾驶舱内的温度有时高达50℃,一次飞行下来,她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合练彩排的时候,往往是上午,中午,下午。晚上会有各种形式的分析会。此外,她还要处理大队的其他工作,安排第二天的飞行计划。近年来,她患有严重的脉管炎,医生警告说,如果不及时治疗,她将有截肢的危险。训练期间,为了不影响飞行,她坚持不住院。不幸的是,在一次分娩中,她受伤的腿再次撞到了电线杆上,她的整条腿都是血,她的裤子也被肉弄脏了。为了不让战友知道,她一声不吭,悄悄把药抹上了。没有及时治疗,发展成了骨膜炎。为了不影响飞行,也为了尽快消炎,她让医生加大青霉素的注射量,达到每天960万单位,持续半个月,然后输液。这段时间她一直坚持飞行,这在空军飞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整个训练下来,人瘦了很多。

轨迹五:爱蓝天,即使是蓝天,天空也不能深情。

邢淑华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给了蓝天和军营。文件显示,女飞行员47岁达到最大飞行寿命,但邢淑华已达到51岁,同批姐妹已全部停飞,只有她还战斗在飞行第一线。邢淑华因为陆军航空兵航空事业的需要,只能一年又一年的推迟。她说只要部队需要,我就一直飞下去。因为我爱蓝天,我把飞机当成我的老战友。

邢淑华去年从机长位置上退下来,成为一名普通飞行员。从领导到领导,尤其是邢淑华亲自带的队长,成了她的顶头上司。邢淑华仍然支持现任机长的工作,积极传递经验和作风,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飞行结束后认真准备飞行教案。现在她已经重写了运输机的训练大纲,并且正在为云起飞行员重写实用手册。她想把自己30多年的飞行经历写进手册,这也许是她飞行生活的延续,因为她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

30多年的飞行生涯养成了她严谨干练的作风。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她学习了雕塑,她的很多雕塑都矗立在部队里。空军某师有一幅花岗岩浮雕12m× 2m的她我爱蓝天。福州某部队大门两侧,有两个大型花岗岩浮雕,天空之剑和空中金桥,分别为16m× 2m。

她创作的雕塑《凌》是一个裸体男孩昂首阔步向前的天真可爱形象,曾获全国计划生育美展优秀奖。1995年,为迎接即将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她制作了《飞回来》群雕,被北京博物馆收藏。她的雕塑都反映了飞行和军队生活。邢淑华说:“在她30多年的飞行员生涯中,有许多难忘的事情。如果她是接地气的,她应该以雕塑的形式来创作它们,以铭记过去,激励后人。”这是多么朴实的语言,又包含着多么崇高的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