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泰国文化的影响
素可泰王朝初期,佛教推崇上座和大乘。第五代国王李泰精通内外经典,其著作《三界》详细阐述了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主导了佛像的铸造,即现在供奉在彭氏罗府大舍利寺的青那来铜佛和曼谷山简寺的铜佛。14世纪中期,大成王朝取代素可泰王朝,修建了佛斋寺和巴考寺。约莱·洛卡国王甚至把旧宫殿改成了一座佛教寺庙,并把它命名为最著名的寺庙。拉马迪博迪二世甚至建造了一座16米高的佛像;谭松王少年出家,法名清净。他下令,1767年,皇室内部矛盾重重,内乱频繁。缅甸趁机入侵,随后汉人郑新收复失地,建立了吴立王朝。然而只维持了十五年,叛乱就爆发了。郑新的部将抓住机会杀死郑新,建立曼谷王朝。昭披耶查克里是拉玛一世(1782 ~ 1809在位),泰国王室之父。喇嘛一世曾经修订三藏,改革僧团;jessadabodindra(1824-1851在位)下令将《三藏》和《特论》翻译成泰文;他弟弟是第四个1851到1868)。他出家27年,法名金刚智。他主张严格遵守戒律,并创立了法门。许多原始僧侣被称为大教派,泰国僧侣集团分为两派,一直流传至今。第五世国王朱拉隆功(1868-1910在位)用泰语出版了巴利语经文,创办了大理寺学院作为高级巴利语研究中心,黄冕学院作为高级佛教研究中心,并出版了法眼杂志,这是泰国流传最久的佛教出版物。拉玛六世(在位1910-1925)著有《佛陀觉醒是什么》、《东方犹太教》等书。拉玛七世(在位1925-1934)改编了巴厘三藏,成为泰国最完整、最新版本的巴厘三藏。拉玛八世统治时期(1934-1946),佛教僧伽组织仿照议会制形式,以僧王为最高领袖,包括僧伽大臣、僧伽议会和僧伽院。建于拉玛四世和六世之间的佛塔高约120米,周长240米,是泰国最大的佛塔。
佛教是泰国世代传承的传统宗教,也是泰国人生活的重心。佛教徒占4700万人口的95%。泰国9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据说全国有3万多座寺庙。“天使之城”的首都曼谷被誉为“佛教寺庙之都”。因为泰国历代国王都保护佛教,所以佛教成为泰国的国教,僧侣备受推崇,在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发言权。就连皇室仪式、国民教育、生活都是佛教规定的,规定男人结婚前必须出家,一般是一个星期到一个月,每天早上出门要一碗,中午以后什么都不吃。大多数年轻的僧侣是学生。泰国约有9000所佛教学院教授巴利文和佛教,另有两所佛教大学只教授佛教。年长的僧侣指导冥想和实践,或者致力于教学、教会管理和心理咨询。在泰国,寺庙是主要的社会教育和慈善机构,因此它具有许多社会功能,如向僧侣和信徒提供崇拜,设立历史遗迹,接待外宾和游客,甚至接受社会上无法生活的穷人的支持,如寡妇和孤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