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三区九县经济如何?
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我市县域整体实力在全省仍较弱。在全省30个经济强县中,我市没有一个位置,与全国百强相距甚远。与其他城市相比,特别是与沿海和山东中部城市相比,我市县域经济实力仍有差距。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我市尽快步入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先进行列,早日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参考建议。
一、我市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
(一)城市总体形势分析
1,县城份额大。在我省139个县市中,县占121(含农村人口占60%以上的县级市和市辖区,下同)。我市三区九县,均在全省县中,其中沂南、苍山、费县、平邑、莒南为经济欠发达县。潍坊12县(市区)列为11,其中青州、诸城、寿光为三个经济强县;泰安6个县(市区)列为5个,其中新泰市、肥城市为经济强县,东平县为经济欠发达县;威海四县(市区)列三,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都是经济强县;济宁12县(市区)列为11,其中曲阜、兖州、邹城为经济强县,嘉祥、汶上、梁山三县为经济欠发达县。德州市有11个县(市区),其中陵县、宁晋、庆云、平原、武城为经济欠发达县。
从县域人口来看,2002年末,我市县域人口为1008.5万人,2003年末为10110500人,其他市变化不大。我市县域单位数量占全省十分之一,县域人口占全省12.3%,是全省县域单位数量和人口最多的市。我市县市份额大,人口多,县域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比兄弟城市更加困难。
2.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不小,但人均水平不高。在2002年,
我市县域生产总值622.05亿元(不含临沂三区市级以上企业,下同),居全省第五位。2003年县域生产总值740.5亿元,低于潍坊、济宁,高于泰安、威海、德州。从各县人均GDP来看,2002年我市为6167元(本文使用的人均数字为年末累计数除以年末人口,下同),2003年为7324元,高于潍坊(10592元)、泰安(9299元)、威海(32392元)、济宁。五市分别是临沂的1.45倍、1.27倍、4.43倍、1.46倍、1.26倍。从上图来看,我市人均GDP的差距在拉大。
2003年,按照全省121县市的情况,沂水、蓝山、郯城GDP排名分别为39、42、46位。三区GDP增速分别排名33、15、51,其余县区GDP增速排名66,沂南、仓山、莒南人均GDP排名100。沂南、苍山、费县、平邑、莒南五个欠发达县(以下简称五弱县)GDP在全省30个欠发达县中排名前五,但增速和人均占有量在30个欠发达县中除费县外均处于中下游。
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低。2002年,我市县地方财政收入20.89亿元,人均收入207.10元,比全省低65.438+032.73元。到2003年,我市各县地方财政收入23.92亿元,人均收入236.6元。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市人均财政收入与其他城市的差距正在拉大。
从2003年全省121个县的地方财政收入来看,蓝山和沂水分别排在第34位和第35位,莒南排在第59位,其他四个薄弱县全部排在第75位之后,河东区和蒙阴县全部排在100位之后。从薄弱县财政收入来看,除苍山外,均进入30个薄弱县前十,莒南县在薄弱县中排名第一,但人均财政收入除莒南12外,相对落后。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最高的莒南县,在薄弱县中排名18,沂南、平邑、费县、苍山分别排名第24、27、28、30位。
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居中游,增速较低。2003年,我市县以上工业增加值654.38+052.43亿元,高于德州市(654.38+065.438+0.946亿元),与泰安市(654.38+053.55438+0亿元)基本持平,高于威海市(365.438+00.92)。
蓝山在全省121县中排名第26位,罗庄排名第49位,其余相对落后,其中河东、沂南、仓山、蒙阴都在百名之后。分国别增速排名第60位,罗庄、沂南、沂水增速分别排名117、119、112。费县、莒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排名第6、8位,沂南、苍山分别排名17、20位。五个薄弱县的增速在30个薄弱县中排在第23位之后。
5.非农结构和济宁、泰安差不多,但和威海差距明显。2002年,我市县域农业与非农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9.2: 80.8,2003年为16.8:83.2,与济宁、泰安相近。非农产业比重比威海低4.2个百分点,差距明显。
6.进出口增速较快,绝对量差距依然突出。2002年,我市县域进出口总额为5.3亿美元,潍坊为654.38+0.3亿美元,威海为654.38+0.8亿美元,两市分别是临沂的2.4倍和2倍。2003年,我市县域进出口总额为9.4亿美元,潍坊等其他市为654.38+0.6.8亿美元,威海为654.38+0.5.4亿美元,济宁为4.3亿美元,德州为2.2亿美元,泰安为654.38+0.9亿美元。与潍坊和威海相比,倍数差减小,但绝对差仍为7.4亿美元和6亿美元。
从省内县区出口来看,除莒南27个、罗庄28个外,其他10县区均在40-98之间;莒南、费县、苍山、平邑、沂南五个弱县出口总额分别占1、3、6、7和14,出口占GDP的比重分别排在1、7、10、12和65438位。
7.实际利用外资好于泰安、济宁,但与潍坊、威海差距较大。2002年,我市县域实际利用外资7700万美元,2003年为2.29亿美元,低于潍坊的4.58亿美元、威海的7.03亿美元和德州的2.76亿美元,高于泰安的7800万美元和济宁的654.38+006万美元。从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来看,潍坊和威海也孕育着更大的进出口后劲。
全省县来看,除了兰山23个,罗庄24个,其他10个县有7个在100名之后。苍山、莒南、费县、平邑、沂南5个薄弱县,实际利用外资占GDP比重较低,分别占全省30个薄弱县的18、19、26、28、30。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我市县域经济规模大,人口多,整体经济实力强,人均弱。比如,与潍坊相比,无论总量还是人均,我市的差距基本是全方位的;与济宁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部分人均指标较弱;与威海相比,临沂的GDP和地方财政收入更大,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差很多,人均指标差距更明显。与泰安、德州相比,临猗县在经济总量上有优势,但人均指标仍有差距。
(二)青州市佟强县兰山区经济实力分析
2003年末,兰山区人口87.38万人,青州市人口89.92万人,在全省1个县中分别排名31和第29位。各县GDP为7931亿元,排名第42位(指全省121县,下同),落后青州10位,人均GDP低2152元,但GDP增速比青州高3.5个百分点,增速排名比青州高53位。岚山工业增加值4461亿元,排名第33位,比排名第32位的青州少251.1亿元,但增速比青州高37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青州高4.7亿元,排名高7位,增速也明显高于青州;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57.38亿元,排名第23位,略高于排名第24位的青州市。岚山地方财政收入361亿元,排名第34位,略低于排名第33位的青州。岚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5亿元,位居全省第一,比第20名的青州高出27亿多元。去年,岚山实际利用外资6543.8亿美元,排名第23位,高于青州的4800万美元,但岚山出口额只有4200万美元,落后青州的7500万美元654.38+08。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兰山区有自己的地理优势和特色。只要充分发挥市场带动作用,广泛利用国内外投资,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加快发展,进入全省前30名是大有可为的。
(3)平邑县莒南县与同安丘市部分指标对比。
潍坊的安丘市和我市莒南县的和平县在地理资源和人口上有相似之处。安丘市在全省121县综合经济实力中属于中下等县,可以增强我们摆脱弱县的信心。
2003年末,安丘市人口为654.38+0.05万,略高于莒南县的99.02万和平邑县的98.28万。去年安丘的GDP和人均GDP高于莒南县和和平县,但增速不如两县。安丘的工业增加值和增速不如莒南、平邑,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增速高于两县。安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莒南、平邑两县之和,分别为50.82亿元、6543.8+0.977亿元、6543.8+0.966亿元。安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接近两县之和,分别为32.89亿元、6543.8+0.473亿元、6543.8+0.955亿元。莒南与平邑实际利用外资有差距,但莒南县出口额超过安丘市。
可以看出,莒南县和平邑县虽然有差距,但很多指标并不在后30名。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分析各自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找到适合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子,就完全可以摆脱弱县行列。
二,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
壮大县域经济,要充分尊重各县的客观实际,立足资源、劳动力和基础产业优势,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县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经济发展是不对称的、不平衡的,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县域经济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我市北部为山区,南部为平原,区域差异明显。县域应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角度,调整空间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主导产业,打造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2.县域经济应该是民营经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要着力促进生产要素快速流通。把民营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民营经济是集“民资、民智、民力”于一体的民本经济,是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富民的经济。改造搞活,放开发展,开放引进,发展壮大一批民营经济,使其在县域经济中发挥龙头作用。
3.县域经济应该是富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应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任务。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体的小康。各县区要继续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像罗庄一样,根据目前的经济情况随时取消农业税。
4.县域经济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注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为代价。
三,壮大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1.改善内部环境,创造发展条件。硬环境方面,以农村城镇化为重点,努力建设和完善各类基础设施。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网点,建设主干道、铁路旁的乡镇和经济共同体,利用其辐射带动功能,将分散的村落连成一个整体,加快交通、能源、通信、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技术设施建设,形成县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的良好流通网络。软环境方面,立足于“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采取优惠政策留住高科技人才,加大基础人才的培养,包括青年技术人员和农民;优化县域社会信用环境,营造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制,改善和加强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和流通企业在搞活县域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吸引力。
2.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县域工业规模经济水平,增强县域工业竞争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工业化。加大技术改造和开发力度,在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依托现有的食品、五金、建材、复合肥、木材加工等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壮大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县域工业的发展要重视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把县域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联系起来,积极引导和创造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3.适当优先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享受城市文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目前农民在大城市很难支付落户成本,但城镇生活成本低。因此,县域内的中心镇有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首选。要积极稳妥推进县域城镇化,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培育县域经济的“增长点”。选择最好的中心镇和重点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发展小城镇第三产业。在县城和有条件的镇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镇本身的区位和特点,发展一批工业主导、商业贸易、交通枢纽、旅游开发的小城镇。
4.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非农产业。目前,由于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合作意识差、市场化程度低,推进农业产业化仍面临体制性障碍。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农产品生产,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以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农户+工厂、农户+公司、农户+市场等形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5.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自立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制约的弱势产业。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1)积极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投资农业。(2)优化投资结构。农业财政投入要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品种和优势产业带开发、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科学技术普及,加大对义务教育、农民技能培训和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提高农业投入效率。(3)适当调整投入政策,改变分散切割的格局,建立农业投入的直接机制,减少中间环节,保证投入效益。(4)建立县级产业发展基金,出台相关政策对龙头企业进行实质性扶持,如贴息、贷款利用等优惠政策。(5)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民间借贷等金融创新模式。
6.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县级各领域都要向民营经济开放,加大对个体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不断增强民营经济的份额和实力。加强对外开放,全面建设开放型县域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积极开拓两个市场,把利用外资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
7.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县域经济占用耕地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必然。我市人多地少,耕地少,土地是农民和农业的基础。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一方面,地方政府征用土地用于公益项目;另一方面,土地征收的收入必须转移给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