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柳琴戏的具体位置
苍山柳琴戏产生和流传的历史背景
柳琴戏早期不叫柳琴戏,唱柳琴戏的艺人不叫演员,叫“小戏”。当时是贫苦农民逃离沙漠乞讨的谋生手段,用说唱代替挨家挨户(叫开门)。旧社会伊河、五河、东河、西河下游经常被淹,灾后庄稼绝收,人们只好背着花,唱着曲子外出乞讨为生。过去流传的一些民歌,如“江口合,水溢青山,妻儿随波逐流”,“要不要收下,去莒州,义乌河边唱春秋”,是当时的悲壮场面,也是人们说唱乞讨的真实写照。
柳琴戏于1887年(光绪13年)在苍山兴起并流传,先后有芦塘村的许、、乌坦的、渔沟的马吉昌等学唱柳琴戏。1900前左东宋启元先生(小名宋楠)师从费县老师学习唱柳琴戏。因此,从1887到1900,柳琴戏在苍山尤其是农村地区日益活跃。
早期民间艺人演唱柳琴戏,没有打击乐器,也没有戏曲服装,伴奏乐器只是一把秦越和一副梆子,持续时间相当长。直到1900左右,出现了专业的艺术家,有两三个人表演了萧声、肖丹和小丑的一些戏剧。艺人被称为“三小戏”,从门当户对的说唱发展到安昌的唱腔。1920左右,一些柳琴戏艺人开始从农村到集镇、县城演出,苍山县柳琴戏开始登台演出。1954年,该剧在华东地区举行了一场演出,根据其主弦为柳叶琴的特点,正式命名为柳琴戏。
1956 165438+10月,苍山县人民委员会根据艺术家的申请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提议,在柳琴戏团的基础上成立了苍山柳琴剧团的前身大众柳琴剧团。从此,这种在旧社会长期由挨家挨户或摆地摊传唱的“小戏”登上了戏剧舞台,开始了它的新生。它不仅在百戏中占有应有的地位,而且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苍山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尤其是苍山南麓的广大农村,确实是“家家户户琵琶响,家家户户拉魂腔”,所以有“柳琴故里”的美誉。
歌唱艺术的演变及风格特征
柳琴戏唱腔丰富,有“九调十八调七十二哼”之说。柳琴戏起源于民间曲调和花鼓调,83岁高龄仍健在的镇谭村谭清源是唱的传承人。这些民间曲调受花鼓调后期柳琴戏的影响,不断融合贯通,以婉转优美的唱腔、通俗易懂的歌词、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牵魂腔”。其丹角色唱段结尾抬高八度,腔为“咳咳”;角生唱腔的结尾是平而平的,腔是“啊哈-e”,所以又叫“回拉腔”。因为吸收了早期“肘鼓”的曲目和打击乐器,所以又叫“肘鼓”。所以在苍山,早期的拉魂腔也被群众称为“花鼓”。可见,柳琴戏与仓山花鼓有关,经过不断融合发展,成为柳琴戏。
“文革”期间,苍山柳琴剧团遭遇厄运,柳琴剧团被迫于1969撤销。1970 10,县政府在文艺培训班的基础上组建苍山县* * *思想文艺宣传队,三年后更名为文工团,由编剧和表演一些小剧种改为表演柳琴戏。1978年,经临猗地委批准,苍山柳琴剧院恢复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苍山柳琴戏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
由于苍山毗邻江苏省郫县,唱腔形成南北之别。南路细腻柔和,北路厚重朴实。由于戏班经常活动于鲁南、苏北地区,不断融合吸收郫县、泗州柳琴戏的优秀唱腔,使当地唱腔具有委婉高亢、柔中带刚的特点。除了柔板、双线板、紧板、散板、导板,顶板上还有较多的板(飞板)、八板(长过门)、八板(短过门),并借鉴了京剧的一些板风。1981年,戏班乐队印制了40多种打击点和风格。锣鼓经典如《缘起》、《跃马》、《水底鱼》、《滚豆》等。还要求演员背、做,从而注重演员唱、做、读、演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后来的演出中,还用乐器表演了一些剧目,如《十五关》、《梁山伯与祝英台》、《采梅》、《春草赶厅》、《秦香莲》、《哑巴姑娘》、《狐仙小翠》等,在苏仙、灌云、郫县、郑州、新沂、徐州等地演出,受到群众的好评。至此,苍山戏班在鲁南苏北享有盛誉,柳琴戏在苍山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剧种。
新时期柳琴戏的现状与发展
1984年,改制后的仓山柳琴话剧团在保持柳琴戏原有特色、送戏下乡、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立足市场,发挥自身优势谋求发展,走上了一条企业联姻之路。先后组织开展了“三下乡”、“四下乡”、“百团下乡”活动,恢复了部分传统戏曲和现代话剧。曾录制《秦香莲》、《莲花寺》、《姐妹易嫁》、《小姑仙》等传统剧目,先后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话剧比赛、临沂柳琴戏“润通杯”首届优秀歌唱电视比赛、山东东南剧团演出(莒县)、中国戏曲歌唱比赛(安徽泗县)。期间,柳琴戏《双喜临门》、《我嫁给他》、《心愿》参加中国徐州柳琴戏艺术节、临沂第八届广场文化艺术节、临沂首届“雪陶杯”戏剧小品大赛。剧团通过上述演出和演出,扩大了文化交流,为柳琴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但由于1990减员,仅15人员编制不变,业务以小规模演出为主。参加县内大型文艺演出和应地方邀请演出大型剧目时,由于人员少,演出时只借调外来人员接应,演出结束后剧团解散,严重影响演出质量。其次,经费严重不足,剧团设备和道具陈旧,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所以,剧团面临的现状令人担忧。
柳琴戏流传二百多年,发展成为横跨苏鲁豫皖四省的主要剧种,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精心呵护,传承发展,是全社会的神圣职责。
我们相信,在热爱柳琴戏事业的艺术家们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柳琴戏这颗植根于人民沃土的艺术之花,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文学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