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有哪些历史风俗习惯?

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被誉为“淮剧之乡”、“小剧种之乡”、“现代戏曲之乡”。盐城也是中国三大半杂技之乡之一,在杂技资源、教育培训、人才队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淮剧又称江淮戏。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说唱形式“门嚷”,它是由贾敏的号子、田歌的“雷磊调”和“插秧调”发展而来的。形式是一个独奏或两个二重奏,只用竹板拍击。后来又与民间“香火戏”相结合,犒劳神灵,称为“江北戏”。后来受徽剧、京剧的影响,淮剧在唱腔、表演、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早期的淮剧,以“老淮调”和“倚巴调”为主调,唱腔基本由曲牌组成,没有管弦乐器。1930左右,戴宝玉、梁广友、谢长玉等人在“香调”的基础上,开始创作一些以二胡为伴奏的新调,因二胡用弓演奏而得名“拉调”。淮剧的表演艺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浮动区域从盐城、阜宁、淮安等地逐渐扩大到江苏省内。1912、淮剧艺人何、等。,把淮剧带到上海来唱。后来,著名演员何教田创造了“连句”唱腔,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淮剧传统剧目有:《舌尖》、《捉脚》、《乖巧奶奶骂猫》等早期生活剧。秦香莲、兰等9部带有荷花字样的剧目,王、苏等13部剧目。

在盐城、阜宁一带的农村,历史上就有巫会活动,包括:祈求丰收为幼苗会、加苗会;延福消灾,做太平会,火星会等。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表演不断丰富,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香火戏。

香火戏是与民间鬼神信仰密切相关的一种地方剧种,又称三火子、三颗子,最终于清同治元年(1862)前后形成。其唱腔由流行于中国的香火调和流行于淮阴、宝应一带的淮梆子组成。同时,香火艺人经常与门阀艺人联手,所以香火戏中的很多曲调都来自于门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