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门新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形式。其特点是: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组织活动,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为中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帮助自己和他人为目标。

二、班级要求1。一个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这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的情感体验,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如与学生心理兼容的亲和力;拥有与学生相似的语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问题分析能力;有控制整个教室的能力;具备学校心理咨询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如注意、倾听等沟通技巧。利用适当的机会增进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2.两节心理活动课的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学原理。

一个是了解学生的实际,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不一样的。另一个是大多数学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内化到教学行为中去。去年在第三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上,王秀华主任就此进行了专业培训,也是这个目的。3、三个原则(1)、活动原则

心理活动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主要获得直接体验。而传统的学科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主要获得间接经验。心理活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放松的缓冲区,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为自己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活动的主题设计适当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受,从而改变认知和行为,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⑵平等原则: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走下讲台,站在学生身后。”这句话我不做评价,但是如果把背改到中间,站在学生中间,不就符合学生的心声了吗?也真正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地位。

学生是心理活动课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而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心理活动课要求教师放下“为人师表的尊严”的架子,建立“平等、尊重、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树立学生是主体、学生有价值、学生有潜力、学生有悟性、学生能成功的学生观。我相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有自己的存在价值,有丰富的情感,有反思自己和改正错误的能力,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即

学生有必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获得感悟,从而改变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不是“灌输”或“传授”。

不要替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学会自助。由于学生之间在年龄、地位、境遇、兴趣、需求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心理相通,最容易交流、接受和产生* * *音,相互之间的影响也很大,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助来帮助他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参与性原则

一堂心理活动课的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必须通过参与活动来获得。参与度越高,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越丰富,活动的效果就越好,不言而喻。4.四种基本模式(1)认知模式:这种模式突出“知识”,让学生将外部认知内化为自我领悟。比如初三李震老师教的《赢得别人喜爱的技巧》就是这样的典范。通过几次活动,让学生了解赢得他人爱的三个基本功:主动与他人交谈,适当赞美他人,为他人焦虑。(2)活动方式:活动导向,通过发泄、讨论、引导、做四个环节,即学生合理发泄、广泛发表意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行为改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二中李文杰老师的课堂就是一个典型的活动模式。首先,让学生合理地发泄对父母的不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老师会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减少代沟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3)训练模式:以思维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我在第二期培训班上的观摩课《展开思维的翅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和李文杰在第三期培训班上的观摩课《给记忆插上飞翔的翅膀》就属于这一类。(4)调节模式:侧重于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如考前焦虑、情绪冲动、烦恼痛苦等,使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学会情绪转化,自信、积极、勇敢、快乐地面对挫折和考验。第三期培训班,李震老师的《告别痛苦经历》就是让学生学会解决不良情绪,让学生体会到很多方法,比如宣泄、转移、自控等。5.五种活动形式(1)游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很容易收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