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教育课程有哪三种?

专业目标取向是专业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将对未来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和评价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立是在20世纪50年代。今天怎么会有目标定位的问题?事实上,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内部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原有的目标导向出现了问题。但是新的目标定位和相应的课程设置如何科学合理,目前还没有找到。

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我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有50多年的历史。2001正式并入浙江师范大学。学院的办学职能仍然是为本省学前教育服务。虽然学院目前的办学层次定位于“突出特色,逐步发展本科,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符合现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和幼儿教师的结构,但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当然代表了幼儿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符合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世界性的趋势,具有前瞻性的意义。并入高校后的第二年,学院开始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如何定位专业是专业建设的最大问题。

有两种可能的选择。

1沿袭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做法,1952教育部颁布《高等师范学校条例》,特别强调师范院校教育系要成立学前教育集团,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师。根据教育部有关高校调整的方案精神,教育部将对分散在部分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适当合并,集中形成幼儿师范学校教师培训基地。于是,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合并。其培养目标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师。从此,我国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力量相对集中在培养我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师的任务上。文革十年后,教育部于5438+0978+00年6月发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应积极办好本专业,扩大招生名额,为各地幼师培养师资。”由此,原本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从1978恢复招生至1979。8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师范大学也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而且教育部在1980年8月发布的《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试行稿)》中强调:“在1985之前,原大行政区内应当有一所开设学前教育的高等师范学校。”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拨乱反正,不断壮大。

到本世纪初,中国已有40多所师范院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几十年来,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学科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全国各地的学前师范学校输送了大批教师,提升了我国学前教育的理论水平,为学前师范教育和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专业原有的目标定位已经开始与变化了的社会和教育格格不入,主要表现为:(1)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与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格格不入。随着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各领域都对人才提出了要求。这种社会需求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因为它与人才发展的基点密切相关。事实上,学前教育已经开始提高人才的质量。在很多地区,学前教育最前沿的学前教育机构,已经或正在进行本科层次的人才投入。毫无疑问,随着时代的发展,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去幼儿园将成为大势所趋。(2)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与学前教育内部结构的发展不相适应。随着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随着“师范教育是大学的使命”的观念(1)深入人心,中等幼师必然会慢慢萎缩,进而淡出历史舞台,导致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难以就业,进而导致招生困难。如果还是围绕原来的目标经营,肯定会阻碍自己的发展。

(3)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相适应。只注重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学前教育管理干部和学前教育研究者,方向单一,目标狭窄,方法封闭。毕业生缺乏跳槽适应教育结构变化的能力,适应性差。显然,我们再次做出这样的目标选择是不可持续的。

2.定位为“优质幼教工作者”是我们的选择。在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其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在学前教育领域,它的“工作者”可以是从事理论教学或理论研究、管理和科研、社区和少年宫的儿童教育工作者,当然也可以是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影视、报刊、网络、出版、图书馆等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但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园教育机构的一线教师。“立足幼儿教师,兼顾相似性和相关性”的培养目标,使得专业口径相对较宽,有利于吸引考生,适应就业市场。“工”的定位也说明我们培养的人才是本科学历的应用型人才。他们不是“学院派”,而是“实用派”。他们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在学前教育领域具有相对较强的适应性。这一定位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与时俱进,主动融入社会变革与进步,根据学前教育人才市场需求办学,同时为自身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拓展广阔空间的思想。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理念可能更容易被升格幼师的院校接受,因为他们有这种服务功能,培养幼师是他们的责任。只是这种实践应用型人才比较合理。关·。教师改革与发展十论。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上,其素养和研究能力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中专幼师不可同日而语。“高素质”是一个培养层次的定位,说明它不同于中专幼师,也不同于大专幼师。“高质量”的内涵应该是历史的、动态的。新世纪,在社会文明进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对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应该有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以及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将会出现多层次的从业者,尤其是教师的素质。中专(职高)、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并存,形成金字塔结构。由于目前我国还不可能让研究生批量进入学前教育领域,所以本科学历的从业者应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他们应该在整个团队中起到引领作用,代表我国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

能起主导作用的现代高素质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应表现在四个方面:(1)德性。关心、爱护、奉献、敬业是幼儿园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的说法,“爱孩子是幼儿园老师对孩子和他们的发展应该做出的第一承诺。”(1)美德不同于以往的师生,这种爱与奉献是建立在更科学、更理性的基础上的,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习,都能学好,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成为社会未来的一员;还要致力于将体验的内容转化为孩子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和形式,努力支持和帮助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在早期为每个孩子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知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知识培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复合结构。这一结构由三部分组成:自然与人文社会常识、教育基础知识和幼儿教育特殊专业知识。这个结构应该是开放和发展的。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识要力求博大精深。这种“努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幼儿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实践中凝聚成新的教育智慧和创造力,这是新时代幼儿园教师必备的素质。

(3)能力。幼师是专业技术岗位,需要特定的能力和技能。这既包括一般的能力和技能,如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总结评价能力,也包括具有教师自身独创性和专长的各种技能,如幼儿园教师理解幼儿、合理选择学前教育内容、为幼儿成长创造支持性环境、组织和控制幼儿活动的能力。在幼儿园,没有弹、唱、说、跳、画、写、算的基本功,没有熟练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活动设计能力,肯定是做不好幼儿教育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师应该是“全才”。(4)身心方面。健全的体魄,快乐的心情,童心,是一个理想的幼师不可或缺的。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生命生态园,因为它是一群不成熟的、正在成长的生命,它特别需要健康、活力、生机和乐趣。

以上对“高质量”的理解体现在我们教学计划的“基本规格”中: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和幼儿事业。

(2)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知识转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3)掌握教育科学基础理论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与技能,具有扎实的教师基本专业技能和幼儿园工作实践能力。具备从事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精通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健康的审美观点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外语、计算机和普通话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5)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懂得一定的保健知识和方法。符合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心智健全,身体健康。

第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已经明确,相应的课程体系就是要让这个定位得到落实。

围绕“高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相应的规格,我们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师范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模块。

通识课程是培养全面“人”所必需的;教师课程是培养成为“教师”所必需的,包括一般教育心理学理论、基本的说和写的能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专业课是培养“学前教育:庞,新大纲与幼儿教师专业素质[A],幼儿园指导纲要解读[c]2005年第三期教师教育研究中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需的。这三个模块由一条基本线索串联起来:培养人——培养教师——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

专业课程建设是整个体系的重点。为了让专业课更好的指向培养目标,我们收集和思考了两方面的信息。首先是学前教育一线的声音。在听取本科层次幼儿教师培养意见座谈会上,很多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的意见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比如“读孩子”的想法。一线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读懂孩子”。他们要认识和理解孩子,用研究的眼光观察孩子,在孩子中有亲和力,成为他们的伙伴和朋友。本科层次的幼师,不能因为读了更多的书,就离孩子更远。比如,从“精品”的观点出发,希望本科生毕业后能在“金字塔”幼儿教师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既有研究型又有实践型的幼儿教师;再比如“导师制”。建议在本科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实践环节,要与优秀的幼师挂钩。本科生要直接站在学前教育的最前沿,和最好的老师一起快速成长。等一下。二是对中学和大学原有学前教育课程的分析。“三学六法”是幼师传统的课程体系。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幼儿教师专业课程包括幼儿保健课程、幼儿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虽然名称有些变化,但其框架仍然是“三学六法”。只是把六种方法(幼儿园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体育教学法)组合成一个活动设计和指导,但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王振宇教授指出的,“课程性质不明,教学内容繁杂,有东拼西凑之嫌”。①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和操作,最后各自为食。后来的专业课结构也差不多,区别只是教材的厚度。这类课程过于注重“年轻”二字,理论体系单薄,知识面狭窄,使得学生对理论缺乏系统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只能就事论事,难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按照“培养幼儿教师,兼顾相似性和相关性”的原则,将专业课分为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选修课是主干课程的拓展、延伸和深化,重点培养学生在类似学前教育相关领域的特长和兴趣。主要课程分为三类:一类是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等基础教育理论,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学前教育理论。这类课程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两个问题:什么是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引导他们探索其特点和规律;孩子怎么样?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什么规律?抓住这两个问题,为解决如何根据学前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提供了依据。二是专业应用类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包括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及SPSS应用、儿童游戏理论、幼儿园课程、家庭社区教育等。这种课程为幼儿园实践活动提供了中介或直接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三是专业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调查、专业实验、教育见习与实践、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式思维理论的应用和创新,提高专业能力,使其智力和情感逐步融入学前教育一线。

三、讨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有几个重点和难点值得单独列出来讨论。

1对职业性质的认知“幼师”往往会让人想起“幼稚”——缺乏学术含量,这当然是过去的事了。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侧重于培养幼儿园教育机构一线教师,势必强调职业定位和职业技能、实际应用、知识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会让人怀疑其专业水平。笔者不止一次在学前教育研讨会上遇到一些专家。他们往往以教育学专业或学科专业的标准为依据,认为本专业不仅达不到教育学专业开设教育类课程的要求,也谈不上学科水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对这个职业性质的理解。学前教育专业虽然在专业分类上属于教育专业的范畴,但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因为它本来就是为了培养幼师而低,更不能因为它是为了培养幼师而低,更不能因为它学科性强就认为培养幼师的学科是基础性、综合性的。把握学前教育与课程设计的专业内涵要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其专业特点去思考这个问题,要充分考虑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和①王振宇、卜社民等《21世纪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R]。教育部教师教育研究项目。本科学前教育的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应该改变。改变以教育专业或学科专业为翻版来设计和评判学前教育专业的做法,将该专业建设成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独立专业,并对其专业内涵进行科学分析。

2.实践教学的现状在设计课程建设时,我们把专业实践课程放在重要位置,提出了“时间上贯穿、空间上拓展、课程上渗透”的“全实践观”。幼师历来重视实践操作,本科阶段的实践教学处于较高水平,即实践不仅服务于专业能力的提高、理论知识的内化和专业思维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实践形成针对学前教育的研究和创新素质。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学前教育考察1周,短期集中实践6周,教育实践13周,毕业论文(设计)8周,* * 28周。课程渗透的要求是专业课的实践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1/4。再加上师范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的实践训练,学生四年学习总学时至少有30%是从事实践的。

这么多时间花在实践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影响课堂教学的学时,进而影响理论水平的提高。这里还有一个观念上的问题。认为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实践只是理论的应用。这种观点忽略了实践的探究学习功能和理论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创新。在实践中理解,发现问题,是创新最重要的源泉。如果说中专层次幼儿教师的弱势在于经验的推广和传递,影响其可持续发展,那么本科层次幼儿教师的优势应该在于操作和研究能力。本科生所谓扎实的理论基础,不在于背了很多,而在于对实际问题的洞察力和创造性解决,在于对经验的抽象和提升。

3.艺术课程的定位艺术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和学前儿童健全人格塑造的积极影响已被经验和科学实验所证实。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教育技能。加强艺术课程的教学是我国幼儿园教师普遍的教学传统。提到幼师,总会让人联想到唱歌、跳舞、画画。幼儿园老师在当地也是以艺术著称的。长期从事幼师工作的老师,会形成一种“以美术为特色”的幼师惯性思维。现在的问题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到什么程度才合适?有两个区别一定要体现清楚:一个是和艺术类专业的区别。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艺术学习和训练上;第二是和中专幼师的区别。前者以初中毕业生为对象,后者以高中毕业生为对象。他们在艺术技巧上的可塑性是不一样的。高中生的优势在于理解和迁移能力强。要体现这两个区别,关键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总体目标定位,要体现学前教育的实际需求。通过美术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重点是弹唱、伴奏、儿童歌舞创作、儿童绘画、装饰画、手工制作、幼儿园环境布置等学前教育急需的技能,强调实用性和工具性。同时,通过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对儿童美术的美感。调整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简单的削减美术课程或者课时。关键是要转变观念,研究学前教育艺术教学的目标和规律,研究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艺术教学才能进入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才能有自己的艺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