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适合学生阅读后的教育感

看完一本经典,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可以分享的。你不妨坐下来,写下你看完之后的感想。是不是写不出来没有头绪?以下是我为你收集的,打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阅读感受。欢迎阅读收藏。

打造适合学生阅读后的教育感。只有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教育不是把所有的人都按照同一个模子来塑造,也不是把一些知识灌输给孩子不成熟的头脑。教育是通过某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感受到真实,而不是把所谓的真实强加给他们。我们应该给他们真正的教育,而不仅仅是说教。教育过程是培养人和发展人的过程。“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和迎合学生,而是由教育本身的规律和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就教育本身的规律而言,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不能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步步被发掘和充分体现,那么学生在校学习就会成为一种任务和负担,就会厌恶学习,厌恶老师。

我们不能抱怨教育的差异,我们应该研究差异。学生之间难免有差异。学生有情感,有心理需求,有尊重的需求。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在工作中,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情感的关键在课堂,课堂就像一个春风。只要学生喜欢担心纪律问题,确实我们不能抱怨学生的差异,但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师应该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教育。

理论上,世界上的教学方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课堂讲授,用老师的话来完成知识的传递。第二种是合作课堂,就是学生能讲什么就讲什么,受到启发后,学生还是有疑惑。这时候老师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种课堂,对于同龄的人,因为智力差异,不是给他完全一样的教育,而是给他适合的教育。这种提高质量的教学方法被称为差异教学或差异课堂。

结合自己的合作课堂教学实践,在小组活动中,虽然我采用了小组成员课堂发言的积分表,并规定组长最多只能发言两次。这样,小组的高分主要依靠其他成员的参与,调动了整个小组的积极性。然而,由于水平有限,个别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到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需要更加细致及时的辅导和帮助,加强小组建设,发挥团队力量,形成师生合力,以进步求提高。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2前一段时间,我读了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我用冥想体会到了这一点。有几点特别发人深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教师的自我提升,以及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据自己的实际,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

第一,学习:

实现自我超越。未来的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以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引导学生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更新观念,通过不断学习丰富知识掌握方法,在客观审视现实的同时不断超越自己。

第二,练习:

完善心智模型。心理模型是深植于头脑中的假设、偏见,甚至是图像和印象。在教育工作中,它影响着个体如何对待外部客观世界,如何采取行动,决定自己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反思、研究和创新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第三,培训:

建立* * *愿景。教师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专业发展。因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切身利益与培训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自觉将专业发展的* * *与愿景和培训目标联系起来,加快角色转换,改进工作方法,始终实现专业提升。

第四,合作:

整合群体智慧。群体智慧高于个体智慧。教师要想实现* * * *的愿景,必须通过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在合作中,每个老师都可以畅所欲言,在思想的碰撞中发现他人的先见之明和阻碍群体发展的消极因素,然后通过发挥集体智慧优势加以解决。

动词 (verb的缩写)研究:

学会系统思考。系统思维是一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把握问题整体运行的本质,以提高组织整体运行的群体智能。在新课改中,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科学研究,从宏观上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过程,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密切关注和深刻理解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渐变,用系统的、发展的、激励的眼光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冯校长的书告诉我们:在三尺讲台上,也可以品味一流的生活,创造一流的业绩。我们不仅要珍惜、热爱、享受讲台,更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只有成为最好的你才能享受领奖台。

营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感。3这学期学校组织了国内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讲座:“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收获颇丰: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智慧、激情和勇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

第一,教育要关注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抱怨学生的差异,而应该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许多人称赞教师的工作,并将他们比作辛勤工作的园丁。但是,我不喜欢这个比喻,我觉得不合适。园丁的工作是把花园里参差不齐的草本植物整齐划一地修剪掉。用同样的方式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是老师的工作吗?那是扼杀自然,也是教育的失败。教师眼中不仅要有牛顿、爱因斯坦,还要包容普通的清洁工,因为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一阶段落后,并尽力追赶。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很平庸。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是教育的正常现象,因为老师不是克隆专家。

第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你真了不起,你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创造师生和谐的感情,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觉是享受。教育者的责任是让学生快乐成长。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认为,“所有难以教育的孩子都是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教育者应该尽一切可能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所以老师对每个孩子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小学生。俗话说“一句好话暖三冬,一句坏话伤六月人。”还有一句话:“讽刺和谩骂可以把天才变成白痴,鼓励和表扬可以把白痴变成天才。”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评价。

第三,教育要让学生完全释放自己的潜能,让学生发展得有声有色。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有特长的合格人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重学历轻专业。过分看重资质,过分看重学生成绩,让分数说了算,而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却很少,很遗憾。

给学生营造教育感。4泰戈尔说,“播种一种信念,收获一种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一直相信这句话,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这句话。虽然假期里继续教育考试很快就考完了,但我还是把这本书从头再看了一遍,我是悄悄体会到的。有几点特别发人深省。

首先,实际上做教育

与快乐同行,从老师到校长。想要学生尊重你,就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轨迹。学生要严而有爱,严而有序,严而方,严而端庄。因此,帮助学生利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优秀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也不代表整体优秀。

老师应该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比学习更重要。高等教育主要是学习做一个学者,学习做一个文明人,学习做一个现代人,学习做一个社会主义者,学习做一个具有中国灵魂世界视野的时代新人。这一切都要从小处开始,最能体现人品味的是细节。

第二,学生的发展

一直以来,对于学生的发展,我们都很熟悉“全面发展”这个词,也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和奋斗,但同时也很迷茫:如果每个孩子都得到全面发展,真的能做到吗?看看眼前这些厌学的孩子。有时候真的觉得对不起他们!但是,我们不敢有任何的疏忽,害怕孩子因为我们的疏忽而落下终身。我们正在为“全面发展”的旗帜而努力。

冯教授的话,终于解开了我心里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国家提出的“全面发展”,是指一代人的全面发展加上一个人近期开发区的强大和智慧发展。作为老师,我们有新的方向吗?让我们一起探索和发现每个孩子的近期发展区和强势发展区吧!

第三,比分数更重要

差异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优秀的教育不是排斥差异的教育,而是适应差异的教育。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儿童之间的差异。另外,学生是有激情的,他们有情感需求。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语文老师。同时,学生有潜在的能量可以释放,他们也渴望成功。我们要做的是让70%的学生拿到证书,让他们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自己的肯定,从而更好更自信的发展自己。三尺讲台上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每一个孩子自信快乐的成长!

书上有一句话“直木做梁,弯木做犁,让所有学生各得其所,各展所长。”我认为这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如果不同的学生真的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这种教育是适合学生的。

在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中提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研究学生,让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进入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教育改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才会真正成为“德育为先、能力为先、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呢?有的老师从早到晚泡在学校甚至教室里,一发现问题就提醒学生。他认为这样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但是学生不同意。我们提倡终身学习,但是长期压抑学习会造成很多厌学的现象。应该用什么方式教育学生?冯恩洪提到学生要感动,学生要利己,很抱歉没有这样做。这种动力来自于自身。一位教育工作者说,有时候宽恕带来的道德震撼比惩罚要强烈得多。它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促使他们逐渐增加内在力量以克服缺点,并启发他们自我谴责和自我教育。而这种自我谴责和自我教育比别人的谴责教育更有力量。

如果老师一味的“严格”和“高压”,夸大学生的错误,动不动就骂学生甚至禁止学生犯错,要求学生“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势必抹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会拿老师出气,拒绝纠正错误,导致对立,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违纪行为,体现“人性化”。比如学生犯错后,我们一定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少用批评,多用鼓励。

学生可以犯错,老师也可以?我也这么认为有时候故意的错误不仅让学生对老师的错误印象深刻,还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不孤傲,不平易近人。拉近师生距离,不失为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的确,压抑中的实施只是暂时的效果,而鼓励中的克制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行为。只要孩子的心向着你,你还需要禁止这个禁止那个吗?

总之,只有让学生“爱老师”,才能让学生“信其道”。让学生“爱上你”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时刻设身处地,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一定会“爱上你这个老师”,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潜力也会得到发挥。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感动学生。

营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感。6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道德教育是积极生活的需要。适当的道德教育和适当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我深深体会到德育的重要性。以下做法值得推敲。

第一,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可以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它能给学生一个直接而现实的目标追求,给他们压力和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在竞争和比较中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水平;它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增加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第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如今,团队合作在社会上很流行。真实的概念也可以引入班级管理。通过我近几年的试用,效果相当显著。其实真正自觉的同学并不多。要真正让他每天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似乎不是很简单。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与世隔绝”的现象。他们不求上进,只求平均,对同学关系也很冷漠。如何采取措施改变这些现象?学生明白道理,但做起来好像没那么简单。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可以做一个详细的评价表。从遵守纪律、完成作业、班长完成工作、劳动卫生等方面说明每一项的加减。另外,通过抽签的方式,把学生分成五组作为一个团队,每个学生的成绩有增有减,不仅和自己有关,也和自己的团队有关。每月一次,授予团队总分第一名,授予个人总分第一名。奖励的钱是班里每个月积攒的易拉罐和矿泉水瓶的钱。就这样,一些作业拖拖拉拉,粗心大意的同学进步了不少。因为他扣分,他的团队也会相应扣分,所以他的团队成员会批评他,督促他。其实学生还是要面子的,比老师批评强。学生这样做是公平的。因为你做的好,你会得到相应的积分,为你的团队加分。避免一些同学之前的想法“这么认真有什么用?不就是写作业吗,只要不是最差的?”。现在的学生都想尽办法把每件事都做得更好,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做得好就会加分,就会得到团队成员的肯定和表扬。如果他们做得不好,他们就会丢分,拖累球队。每个队员都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争取第一。